信息技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徑探討

時間:2022-08-18 09:04:34

導語:信息技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徑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徑探討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理念

第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具有連續性,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心理健康的反面不是心理疾病,心理健康的對象也不是專指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而是全體學生。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中間存在很大的空間,既非心理健康也非心理疾病,這種狀態雖然不是病態,但卻影響著人的心理和生活質量,降低人的幸福感和快樂感,可稱為“心理亞健康狀態”。第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點在于引導和教育大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完善人格、健康成長。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處于初級階段,設置心理咨詢室、開展問卷調查、建立數據庫,防范學生出現重大心理疾病和因心理疾病引起的惡性事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待進一步提升,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多渠道積極宣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大學生深入了解自己、他人和社會,增強挫折承受能力,提高心理素質,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從而適應社會。第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聯系又有區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分不開,這一點不僅體現在內容有重疊之處,而且還體現在從事該項工作的工作人員身上,因為高校輔導員同時承擔著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兩個工作職責。但同時也存在區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側重于關注學生的道德意識、法制意識、政治意識,解決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的問題。而心理健康教育更關注學生個體的個性發展、人格的完善及適應社會等問題。

2信息技術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

在信息技術的背景下,計算機技術和網絡科技的發展是把雙刃劍,一方面使大學生利用網絡能快速獲得大量的信息和知識,也能利用網絡加強與他人和社會的聯系;另一方面網絡本身的信息碎片性、虛擬性、超現實性等特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第一,形成不良的價值趨向。由于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對社會的認知還處于發展階段,篩查知識和信息的能力不高,對道德的判斷能力較弱,面對網絡上出現的“色情暴力”、“拜金主義”、“急功近利”等一些不良價值趨向,在認知上容易形成偏差,形成不良的價值趨向。第二,產生“人際交往障礙”。網絡雖然能擴展大學生與外界聯系的渠道,能為那些不善于在現實中與人交流的大學生提供與他人交流的平臺。但網絡的虛擬性使人無法正常識別對方的面部表情及肢體語言,存在交流延時性,無法真正感受到對方真實的情緒,這樣就會使那些本來就不善于與他人交流的大學生更加自閉,產生“人際交往障礙”。第三,沉迷于網絡。作為人格完善和成長的重要時期,大學生在這個階段急于獲得他人的認可和好評,在現實生活中受到種種約束無法實現的自我價值,因為網絡的虛擬性、超現實性和隱蔽性,更容易實現自我價值,滿足心理需要。在現實中受挫的大學生往往采用這種逃避的方式,在網絡中尋找虛擬而又“美好”的人生,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規則,沉迷于網絡游戲、網絡交友等。第四,引起人格障礙。由于網絡隱蔽性,有些大學生在網絡中往往扮演著與自身身份差別懸殊的角色,言行與現實中判若兩人,當發生角色認知錯誤時,容易引起人格障礙。第五,不良情緒釋放引起的行為不當。網絡是個相對開放的環境,不同的文化、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充斥其中,由于大學生判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容易受他人影響,利用網絡隱蔽性的掩護,將現實中的不良情緒轉移到網絡,對他人進行謾罵、詆毀,甚至出現利用“黑客”技術攻擊他人等違法行為。

3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含義。廣義指利用信息技術將心理健康教育的運行模式、內容、方法、理念及途徑進行創新,構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狹義指采用網絡的方法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第二,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特點。A.網絡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網絡的便利性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B.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和被輔導者兩者之間的地位更加平等。C.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被輔導者的主動性。D.豐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多元化。

4在信息技術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徑

第一,利用校園網進行網絡宣傳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要全面加強校園網的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利用校園網資源、開通微信公眾號等手段,凈化網絡環境、廣泛宣傳教育,有意識在政治立場、價值觀念和心理素質等方面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大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第二,依托信息技術,豐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形式。在教學過程中,運用PPT、音頻、視頻、網絡交互等多種形式,更加直觀、形象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激發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趣,增加學生的參與性,提高學習效果。同時應開設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形式更加靈活,學生選擇上課的時間也更加靈活,使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更加便捷。第三,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數據庫,方便跟蹤管理。在新生入學時,要對全體新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測量分析,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及數據庫,有助于及早發現有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及時進行心理咨詢、心理輔導及治療,并進行跟蹤管理,第一時間掌握該學生的學習、心理及人際關系狀況,確保學生安全。第四,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心理咨詢服務中心的建設。應加大資金和專業人員的投入,完善大學生心理咨詢服務中心的建設。為大學生提供如:心理咨詢、心理測評、沙盤游戲、心理拓展、情緒治療、心理調節等多種形式的服務,同時拓展網絡咨詢的渠道。目前由于大部分人對心理咨詢認識有誤解,認為去咨詢的人就存在心理疾病,造成有些學生雖然想去咨詢心理問題,但怕別人知道而不敢去咨詢的情況。所以要求心理咨詢工作者要創新工作思維,拓展咨詢渠道,開通QQ、微信、校園討論專版、留言簿、電子郵件等多種網絡咨詢渠道,幫助那些想做咨詢的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更加全面真實地做好心理咨詢。第五,建立學生互助的信息體系,充分發揮學生團體的作用,使心理健康問題的防治更加及時有效。高校從事心理健康的工作者是一個很小的群體,很難全方位、及時地發現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傾向,要充分發揮學生團體的力量,尤其是班級學生干部,發現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傾向,須利用信息技術及時上報,從而更加及時有效地防治心理健康問題。

5結語

在信息技術背景下,高校應積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路徑,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依托信息技術,拓展渠道,全方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調節能力,完善的人格,更好的適應社會,健康成長。

作者:王琳琳 單位:開封大學

參考文獻:

[1]章成斌.高校學生心理危機干預能力面臨的挑戰[J].教育探索,2005,(02):34-35.

[2]黃春麗,張文超,張浩男.微博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8):47.

[3]傅彩云.信息化環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創新思路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21):100.

[4]郭濱.信息化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J].赤子,2014,(13):165.

[5]周偉,趙巖,左振鵬.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信息化平臺模式構建[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4,35(06):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