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時間:2022-03-18 02:38:18

導語: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媒體環境下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然后闡述了新媒體環境下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包括建立大一新生心理檔案,利用新媒體與學生進行交流;利用新媒體優勢,使新媒體與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搭建心理健康新媒體官方教育平臺,成立新媒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完善新媒體環境下朋輩心理輔導教育模式。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已經成為大一新生入學的必備品。學生利用這些電子產品獲取豐富的信息與知識的同時,無形中也受到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從而導致了一系列心理問題。大一階段是大學的關鍵階段,如果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能在高中階段之后得到較好的過渡,那么四年的大學生活將會充實、快樂、健康,并得到全面的發展。反之,則容易引起學生的消極情緒,產生厭學、逃課等不良行為,甚至會引發一些極端事件[1]。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應該合理發揮積極作用,趨利避害,引導學生盡快適應新的生活、學習環境,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

一、新媒體環境下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機遇。第一,新媒體環境下,大一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更加豐富、全面,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新媒體環境下,高??梢詮木W絡上獲取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從生活適應、專業學習、人際關系、生涯規劃、校園愛情及心理衛生等多個方面,為學生如何度過充實、精彩的大學生活進行分析和指導,彌補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有效引導大一新生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各種心理問題。第二,新媒體的應用有利于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更加順利,完善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大一新生都有較強的自尊心,而且大多數新生都認為只有心理出現了問題才需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學生即便是意識到自己心理出現了問題,需要心理老師的幫助,往往也礙于面子,擔心旁人的議論而拒絕尋求開導。因此,針對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具有一定難度。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可以使這些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可以通過搭建網絡心理咨詢平臺,心理咨詢教師向學生公開自己的工作QQ、微信等聯系方式,通過新媒體手段為學生提供咨詢與交流的平臺,不但保護了學生的個人隱私,也消除了學生的后顧之憂,使學生更有傾訴欲望,既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還有利于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二)挑戰。第一,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量和傳播范圍比傳統媒體更具優勢,能使學生更好地感知和體驗網絡世界帶來的便捷性,但這樣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對現實世界的認知,由此演變為大一新生在學習、生活等各方面均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不適應,往往表現為:無所適從、戀家、情緒波動大等心理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難度。第二,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在接觸和理解信息方面具有更大的自主權,思維也更加靈活,但學生獲取信息量增大的同時,信息的質量也良莠不齊,學生的心理狀況也因此變得復雜多變,容易出現消極、頹廢、郁悶、煩躁等心理問題。同時,又因為學生更依賴網絡,這就明顯削弱了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話語權。第三,新媒體環境逐漸改變了學生的人際交往方式,面對面的交流逐漸減少,更多地被網絡社交取而代之,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僅靠網絡聯系,情感缺失現象嚴重。朋友、同學之間長時間通過虛擬網絡進行溝通交流,導致語言和表情的交流減少,可能讓人變得孤僻,在現實生活中反而不知道如何與朋友相處,與社會脫節。現實生活中的交流障礙導致大學生對虛擬網絡的過度依賴,形成惡性循環,不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新媒體環境也對大學生的感情觀念產生影響,網上交友充斥著欺騙與罪惡,若一方知道自己被欺騙,可能會在日常人際交往中產生信任危機。

二、新媒體環境下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建立大一新生心理檔案,利用新媒體與學生進行交流。教師應在開學之初對大一新生進行信息登記,與學生談話并詳細了解學生的大學生活、學習適應情況及家庭情況,建立大一新生心理檔案,積極引導、鼓勵適應性較差及特殊家庭情況的新生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通過多媒體平臺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的聯系與溝通機制,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二)利用新媒體優勢,因勢利導使新媒體與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新媒體作為一種快速發展起來的信息傳播工具,對學生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因此要與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其積極作用。通過建立新媒體平臺,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咨詢教師可利用微信、QQ、E-mail等方式隨時了解大一學生的心理發展現狀,及時發現,在特殊情況下能采取有效措施,及時疏導和溝通,從而避免極端事件的發生。(三)搭建心理健康新媒體官方教育平臺,成立新媒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進行溝通與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除了利用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如: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及必要的課外心理輔導之外,應盡快搭建新媒體官方教育平臺[2]。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除了需要成立專業的心理輔導咨詢中心之外,還應該著重培養一些有活力、有責任心、有時代感的輔導員、班主任來進行新媒體教育平臺的日常更新、維護、管理和運行工作。利用新媒體搭建博客、論壇、QQ、微博、微信等公共教育平臺,讓學生能夠進行平等溝通交流,實現大一新生的自我引導、自我成長,并及時解答學生的疑惑,開導學生的心理問題。(四)完善。新媒體環境下朋輩心理輔導教育模式。為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在大一新生中實現全方位地開展,高校應建立并完善五級心理網絡管理模式,即校級專業心理咨詢中心,院系由輔導員、班主任等組成的心理輔導站,班級中設立心理委員,由學生宿舍樓管組成的心理觀察員、宿舍內由社長組成的心理守護員,進行五級心理監控與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學生教育的每個角落。其中,心理委員、心理守護員應通過相應的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并通過考試方可擔任。朋輩輔導應具有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善于觀察并能自覺進行心理知識的灌輸、溝通與交流,以及組織開展各種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能力。通過QQ群、微信群、朋友圈等途徑發現問題,并及時實施教育與輔導,并可通過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方式中的小程序功能進行心理測試,并將測試結果進行分析并向上一級反饋。朋輩間的平等溝通與交流可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更能暢所欲言,并能使學生能真實地感受到來自周圍同學的關心與幫助,逐漸使問題學生能夠信任身邊的同學,對他人產生信任感,遇到問題愿意向對方進行傾訴,從而使自己在生活、學習上不斷建立信心[3]。

三、結語

大一新生剛步入大學,由高中的緊張學習環境進入相對輕松的環境,受到各方面的適應情況及個人期望值的影響,其心理狀況難免會產生一系列問題。而在迅速發展的新媒體環境下,又將會受到來自網絡的各方面信息的不良影響。因此,高校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以多樣化的手段和方式對大一新生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這樣才能促進大一新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管龍陵.自媒體時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創新研究[J].亞太教育,2015(27):217.

[2]宋寶萍.自媒體時代輔導員與大學生溝通路徑的創新[J].高校輔導員,2015(6):40-43.

[3]齊貴云.自媒體環境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2):72-74.

作者:劉魯濤 王洪運 單位:濱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