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有效途徑研究
時間:2022-10-08 08:46:39
導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有效途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多數理工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較晚,教育效果較低。為更好地開展理工科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本研究在問卷調查基礎上,分析當前理工科院校該課程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探索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途徑
一、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現狀
本文主要從課程性質、授課學時、班級規模、師資力量、教學模式等方面對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課程開展情況進行分析,發現高校均按教育部文件要求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或必選課,也有部分高校將該課程以必修加選修的形式開展;多數院校心理健康課開設在大一學年,授課學時從8學時到32學時不等;課堂教育形式多采用合班制,班級人數在100-300之間;授課教師一般由專職和兼職心理教師組成,專職心理教師平均2人,多數由輔導員擔任兼職教師;授課模式多以傳統講授為主,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興趣較低,對于團體活動等實踐課程的參與性較高,但受到班級人數、活動場地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頻率下降,學生聽課積極性不高,課堂教學的效果不佳;在考核方式上多采用平時成績加期末考試相結合的形式。
二、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
1.課程定位不明晰,課程建設不規范。由于各高校教學目標不同,在國家政策精神落實上存在很大差異,很多理工科院校對心理健康課重視度不高,定位不清晰,課程設置較隨意、心理工作歸屬不一致等問題,導致該課程建設不規范,課程落實不到位。2.師資力量較薄弱,班級規模較龐大。理工科院校兼職心理教師多數是理工科專業,人文社科類很少,心理學專業更是稀缺,對心理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所欠缺。同時,受教師少、學生多、教學時間等限制,多數院校都采用合班制的大班化上課形式,降低了學生參與度。3.學生層次差異大,課程開設范圍窄。多數理工科院校主要面向大一新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使得該課程涉及的學生面較窄,課程的延續性較差,缺少針對性和差異性。由于課時較少,對于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又無法展開詳細講解,不能夠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致使學生對課程的評價不高。4.教學缺少多元性,師生缺乏互動性。多數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模式以課堂講授為主,采用灌輸式的說教方式,教學模式較單一,缺少互動性、多元性、創新性;教師講授的心理案例大多摘自教材或網絡,缺乏鮮活的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很難引起學生聽課的興趣及情感上的共鳴。
三、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有效途徑
1.轉變思想理念,提高心理意識。高校學生工作者首先要轉變觀念,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課對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將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重視學生人格完善,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自覺完善自身心理素質。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面向所有年級的學生開設,將培養學生心理健康意識貫穿課程始終,使理工科學生既有過硬的技術,又有強大的內心,真正成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人才。2.依據學生需求,合理安排課程。依據不同年級的學生需求,運用團體心理輔導的形式,開設不同主題的心理健康課,拓寬課程覆蓋面的同時,提升課程的針對性、發展性和有效性。如:大一新生重點放在環境適應及學習認知上,幫助他們順利度過從高中到大學的轉變;大二、大三學生側重幫助他們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調試方法、以及如何處理好情緒、人際、戀愛、壓力等方面的問題;大四學生以社會適應為重點,幫助他們正確自我分析,了解社會形勢及發展趨勢,為進入社會做好心理準備。3.結合學生特點,創新教學方法。理工科學生對理論知識敏感度較低,動手操作能力較高,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上要考慮理工科學生的特點及將來的工作性質,將心理學的理論知識予于活動中,通過設計和開展多樣活動讓學生近距離體驗心理的力量。將心理健康課與“第二課堂”、科技競賽、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結合起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利用微信、QQ、微博等媒介,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收集學生心理動態數據,打破時空限制,創造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楊紅蘭,馮守富等.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中團體心理輔導運用研究[J].考試周刊,2018(15):31.
[2]王斐.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探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6):8-10.
[3]朱偉,管曉琴.少課時、大課堂背景下參與式心理健康課程設計[J].教育與職業,2014(1):130-131.
作者:鮑艷丹 單位:沈陽工業大學
- 上一篇: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的作用
- 下一篇:農村小規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