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策略

時間:2022-03-04 04:46:34

導語: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策略

〔摘要〕近年來,農村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愈發突出,農村小學生頻繁發生離家(校)出走、校園欺凌、自虐自殺等極端事件。課題組對衡陽地區多所農村小學及部分學生家長進行問卷調查、走訪,了解了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并提出了改善這種現狀的建議。例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敦促農村學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緊抓師資建設,規范辦學行為等,助力農村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對策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重要條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的培養和教育,我們必須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重要教育內容。目前,我國各省市、地區普遍提高了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認識,積極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不少地區甚至開創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之下,我國農村地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后太多,存在許多問題;部分農村地區在這方面還是一片空白。如果這一現狀不盡快改變,勢必會影響農村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一)學校重應試科目教學,輕心理健康教育。社會轉型后,優質教育資源仍然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要,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尤其是在農村學校十分突出。學校對應試學科“夯實吃透”,學生的作業“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考試有“單元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而且對學生的作業優劣、考試排名先后還要“公示”,學校評價教師和學生的主要根據依然是“分數”。農村小學低年級學生課外作業基本上需要至少兩小時才能做完,高年級學生的課外作業有的甚至寫到深夜,不少學生叫苦不迭。這種違背教育規律、揠苗助長的做法,使不少學生不堪重負,產生了厭學情緒甚至造成離家出走、自傷等“極端事件”。不少學校把應試科目搞得“風生水起”,升學率屢創新高,卻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視作可有可無。有的學校違背教育部的有關規定,不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的學校陽奉陰違,平時上課是一張“真課表”,主管部門來檢查時是一張“假課表”;還有一些學校雖然一個學期開設了10節心理健康教育課,但基本上是由班主任或者思想品德課教師兼任,而且其他科任教師可以隨便“侵占”這節課;部分農村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設立心理咨詢室,純粹是為了應付教育主管部門檢查、考核,主管部門來檢查時,學校的“臺賬”“宣傳欄”等“面子工程”做得相當漂亮,一旦檢查結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被“束之高閣”。農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呈無序狀態,內容缺乏可操作性。據調查,在城鎮學校有25%的學校沒有教材,在農村有90%以上的學校沒有教材。另外,相當一部分教材的編寫套用一般教科書的寫作路子和框架結構,沒有體現出該學科的特點,沒有達到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機統一,忽略了農村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缺乏靈活性、開放性和科學性。部分農村心理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課與思想品德課程混淆,按照傳統教學方式在課堂上一味地給學生講授相關概念、定義等抽象的理論知識,學期末結課時出試卷考試,學生死記硬背,應付考試。這完全違背了國家要求中小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初衷,沒有起到改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反而增加了學生的負擔,開設課程只是單純機械地為了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總之,大部分農村小學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沒有明確的目標,沒有教材,還缺乏時間保證和監測的手段。(二)農村家長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素養,制造了不少“問題孩子”。隨著社會轉型,人們的觀念逐漸多元化,加上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人心逐漸浮躁,“賺錢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在農村盛行。有的學生家長本身三觀不正,從事“黃賭毒”等不正當職業;有的家長為了賺錢,父母可以不顧,夫妻可以離異,孩子可以不要。“留守兒童”“隔代教養”“空巢老人”等社會問題大量涌現,農村小學“問題孩子”逐年增加。據問卷調查,某鎮某公辦小學某班級總共46個學生,父母離異的學生就有8人,占總人數的17%;隔代教養的16人,占總人數的34.78%;還有“空巢孩子”40人(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寄居在親戚家),占總人數的86%。此種狀況給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壓力,也給社會帶來諸多不穩定因素。不少農村家長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常識,只注重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不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更談不上疏導。即使有個別家長發現孩子出現了心理異常,因為缺乏相關知識,也不知該如何去解決或者向誰求助;甚至因為對孩子的問題處理不當,致使孩子出現更大的問題,如2018年12月益陽沅江市六年級小學生弒母案,就是因為母親“過度管教”引發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靠學校、老師的力量是不夠的。家長也要具備一定的教育常識,重視對孩子的心理疏導。(三)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薄弱,工作質量難以保障。《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下文簡稱《綱要》)要求每所中小學至少配備一名專職或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并逐步增大專職人員配比。雖然農村地區中小學也在積極貫徹落實《綱要》的要求,不同程度地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培訓工作,但是實際實施情況并不理想。當前,大部分農村小學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尤其是小規模學校,幾乎沒有“科班出身”的心理教師,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課教師成了該課程的“主力軍”。盡管教育主管部門鼓勵各科任教師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訓,但每年分配給農村學校的學習培訓名額有限,大部分教師都無法獲得學習培訓的機會,無法進行專業化、系統化的學習。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心理學、教育學等多門學科,專業性、實踐性強,對從業者的觀察分析、人際溝通、語言表達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隊伍建設并不是短期內就能完成的。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堪憂,大多由非專業人員臨時兼任,他們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不少農村教師本身的心理健康狀況堪憂。中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采用國際公認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由心理學專業人士對某省168所城鄉中小學的2292名教師進行檢測,檢測結果表明:有51.23%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近年來,中小學教師自殺、抑郁的事件屢見不鮮。北京市曾對500余名中小學教師進行調查,結果表明,近60%的教師覺得在工作中煩惱多于歡樂,70%的教師有時忍不住要生氣發火。近年來,教師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就是這種不良情緒的宣泄,造成了一些師源性心理問題,影響著學生的成長。

二、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政府要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首先,增加心理學專業教師編制,為農村小學配齊心理學專業教師(特別是薄弱學校、邊遠地區的小規模學校),不斷為農村培養和引入大量的有經驗、有資質的專業教師。其次,政府財政部門每年財政預算中應根據當年具體需要撥出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農村地區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設,為偏遠農村的學校配備心理健康教育硬件,建立心理咨詢室。(二)地區教育主管部門要提高認識,規范學校辦學行為。地區教育主管部門要組織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構建危機預防常態體系——“農村小學生心理信息采集與分析中心”,隨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據此開展工作。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幫助學校制定硬件設施和師資水平標準,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和課程計劃當中,規定學校必須開展心理輔導活動課和專題講座。教育主管部門要指導農村小學校積極拓寬工作途徑,全員參與,全過程、全方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學以游戲和活動為主,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服務緊密配合。教育主管部門要把農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年度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加大考核的權重指數,要像考核學校德育、智育、體育一樣來考核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實情況,一旦發生“校園極端事件”,一票否決學校的評優、評先權。規范農村小學辦學行為,切實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不少農村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無故延長教學時間,頻繁舉行名目繁多的考試,給教師工作施壓,按考試成績排名,以分數“論英雄”,增加了教師的工作壓力和學生的心理負擔。對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時刻對學校的辦學宗旨、辦學行為進行督查,切實減輕教師和學生的壓力,為打造平安校園、和諧校園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三)學校要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提高師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學校可通過墻報宣傳或專家講座等形式,幫助全體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讓學生對此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了解。構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例如,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心理咨詢信箱,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便于教師追蹤學生的心理變化。設立專門的活動室,購買一些必備的道具、器材等。建立激勵機制,要求心理教師參加專業考核,并根據考核成績給予物質或精神獎勵,以此來調動心理教師工作和學習的積極性。做好心理教師的職前培訓工作,使他們具備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技能,做到持證上崗。重視全體教師的心理疏導工作,關注教師的身心健康,優化農村學生的成長環境。(四)凈化家庭環境,使社會、家庭、學校形成合力。心理學家張春興指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會,表現于學校。媒體要廣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識,大力宣傳“教育孩子是最偉大的事業”的理念,提高家長的文化素養,凈化家庭氛圍,為農村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學校與家長達成共識,通過“家長學校”“家長座談會”“家長委員會”,讓家長們交流“教子經驗”,打破家長那種“只要學習好一切都好”的舊觀念,建立科學的人才觀,規范自身的教育行為。與此同時,學校還要爭取社會各方的支持,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如醫療機構、少年活動中心等,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學校、家庭、社會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助力農村學生健康成長。

三、結語

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內容。切實有效地對農村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廣大農村小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因此,學校、家庭和社會應聯手,共同推進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助力。注:本文為“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與策略研究”課題的最新研究成果,課題號:XJK17C086。

參考文獻

[1]何貴瑞.西北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及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2009(5):91-92.

[2]王喜運.淺談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26):297,286.

[3]張敏.淺談農村小學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及對策[J].赤子(下旬),2016(6).

[4]王鐵英.共享心育資源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農村心理健康教育“送教下鄉”新路徑探索[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16):31-33.

作者:劉彩籠 單位:湖南省衡東縣吳集鎮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