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異同下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特點
時間:2022-02-08 02:19:13
導語:文化異同下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特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也區別明顯。在我們現在心理學的追逐者中,很多人對西方學者們的心理學非常崇拜,例如弗洛伊德,榮格、克萊因等等,其實反觀我們中國文化,實際上也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學知識與實踐技術。中西文化的異同點對心理健康的發展各不相同,就目前影響力來講,西方心理健康教育做的較專業。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心理學教育方面的潛力巨大,只要分析出其中的差異性,合理引導中華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必然能為心理健康的發展提供更有特色的養料和新思路。中西文化差異顯著,尤其在對于一些事情的判斷和認知方面,都有各自獨立的應對方法。西方文化在古希臘時代的之后,經歷了文藝復興,由此影響下,對事物的判斷整體由多到少,也從復雜開始轉變的越來越簡單,看待問題的角度逐步發展成為還原論視角。西方文化普遍認可只要是復雜的事情,都可以采用一些方法變得簡單,在這期間可以把一些符合邏輯推理和證明嵌入到全面的思維模式里面,通過這種方式來了解世界。因此西方邏輯清晰觀念,對心理健康的發展有著深刻的科學性,結果的獲取更多要符合客觀性。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來自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發展演化而來,結合了中華民族發展中的各種思想融合。傳統的中華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同時也不斷融合道家、法家等各種思維,通常對于事物的了解,需要將復雜的事物整體化,很多鑒定的方法都依靠直覺、實踐和一些傳統經驗來認識世界。因此中華文化注重實踐經驗性,對心理學發展更多的是務實,只有發現其中的作用才會逐步推動它的發展。兩者的不同特點,共同構成了心理健康的不同發展。
1中國文化發展心理健康中遇到的問題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歷史,其中蘊含的精華數不勝數,但是在心理健康發展上面,出現的各種問題,也導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長遠發展。我們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哲學體系中,一直流淌著這一文化,只是以不同的形態展現著。也許是它身上的兩個問題,讓它變得沒有那么容易被人們看到。1.1“宿命感”的執著行阻礙心理學的發展。首先是歸于宿命,在中國傳統的民俗民風中充分體現了中國心理學的理念和藝術,我們中國的心理學它往往存在于一種宿命論的理念根基之上,比如信老天,如對天、地、君、親、師的供奉,比如祭祀活動和婚喪嫁娶,乃至于很多民俗、民風、民間的一些諺語等等,都能體現很多心理學的內容與療法,而且這些心理療法,在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情感經營里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這也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精髓,只是人們常常朗朗上口,張口就說,閉口就忘,而且總是歸于宿命,所以把心理學的東西淡化了而已。1.2中國文化在心理健康發展中系統不完善。問題之二,就是中國的心理學還不構成體系,不夠系統化,科學的滲入相對較少,這也是中國心理學的一個弊端。中國文化對與事物的包容性很大,其中的特點導致,并不執著于“吹毛求疵”的個性,因此在中國心理健康發展,并不能形成一種系統且完善的流程。中國人在教育上面也很多時候強調“三省吾身”強調內在提升,遇到心理健康問題的時候,更強調個人內心的強大,因此也沒有引起大部分人的重視,綜合以上的內容,也充分表明,中國在心理健康的系統專業化發展上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間接的也說明中國文化的有效應用對心理健康發展的潛力是巨大的。
2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心理健康發展的異同
中西文化對心理健康處理方式的不同點來說其實當我們認真對比、審視,西方的精神分析理論和行為療法,在中國的這個哲學體系里、在幾千年的傳承里面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情景,并且在一些事物上面能夠體現的淋漓盡致。例如一個人出現了心理問題,按西方心理精神分析學說,會說這個人有了內在小孩兒,不夠成長,西方的心理學理論會把這個內在小孩兒通過心理學技術催眠或者自由聯想等等,引導到這個人的心里年齡退行到受傷害的年齡段,多次體驗那個時候的感受,把情緒表出脫敏,從而進行達到治療目的,這是一種偏西方的方案和理念,那么在中國治療這樣的情況我們采取的方式是,假借一個第三方的出現,如民間的跳神、明眼兒,這個人不會去觸動它更多的傷痛,而是會對他故去的父親或母親進行一個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出現了之后,這個心理年齡退行的孩子,他就會和這個虛擬的父親(母親)產生一種情感上的勾連,產生這個情感上的勾連的時候,就會有情感上的表出,那么這種表出,表面上看是把他治愈了,實際上在處理的時候是一種外歸因,不用讓他內心有多少的自責,通過這種外歸因,當父親或母親的靈魂到來,和他進行溝通的時候,他的情感表述就更強烈,在這種外歸因的作用下觸動他的心理成長,在中國的傳統治療手段里,這種往往是一次性見效的,而不像西方的心理咨詢那樣,要多次的情感表出,多次的、頻繁的刺激求助者的情感。但是我們又不能把它說成是治療手段,說成治療手段的時候,我們就等于承認了這個宿命論。在這些民間巫醫、神漢的治療過程中,求助者的情感表達盡管很強烈,但大都是在可控的范圍內,求助者首先在清醒狀態下被介紹人催眠掉,然后產生一種強烈的感知,強烈期待一個人像救世主一樣來拯救他,這就是中國的心理治療,幾千年流傳的一種民間的治療手法。由此可以解釋為什么目前仍然有些家長如果孩子有了病,不會急著求助于心理醫生,他們首先想到的是民間的“明眼或神醫”所以說中國的心理治療和西方的心理治療更類似于中醫和西醫的治療手法,例如一個人患了癌癥,中醫的治療手法是用中醫中藥的調理方式、推拿按摩經絡疏通等,讓癌癥能夠逐漸的消退,或者腫瘤越來越小,但是在西方的癌癥治療種,更側重于做手術,通過手術刀扒開身體,然后把身體內的病灶拿出來,再用藥物去平復,這是西醫的治療手法。記得有一個中醫老先生曾經明確說過這樣的話,中醫治療癌癥只要不死就是治療的成功,這也是有哲學道理和醫學道理的。中國和西方的這種對癌癥的治療手法,如果把他放眼到心理咨詢的治療技術手法里面看的話,也是完全可以共通的。
3與西方文化對比下中國文化在心理健康中的特點
3.1發揮中國文化對比西方文化更多的實踐性優勢。相對來說中國的治療方式更靈動,更維護了人的一個認知體系、身體的完整性,也維護了思維意識的完整性,并不是把傷痛扒開,所以說中國的心理治療和西方的心理治療在這樣的治療體系不同的情況下,也給我們心理學的同仁提出了一個挑戰。這個挑戰就是,如何更科學地脫離宿命論的理論,或者說脫離這種中國幾千年的頑固不化的體系,運用心理學知識,把西方心理學的技術手法和中國宿命論的技術手法更好的整合到一起,靈活運用,達到真正做到心理治療的目的,這或許需要未來幾十年乃至上百年時間去完成中西方心理學技術和文化的整合過程。那么如果從這個視角去看心理學的話,西方和中方的技術、思想的沖突,如何能夠有效地契合到一起,這個難度會相當大,因為中國民間的治療技術手法他更偏向宿命論,而恰恰這種宿命論的東西,在中國人的腦海中又是根深蒂固的,接下來,我們進一步看這個問題,就是中國民間的巫醫、神漢的這種技術手法只是一個方面,同時中國的心理學理論在中醫治療方面,應用的也是很深遠的,例如中醫往往在給一個病人看完病開完方子之后,他會再次囑咐幾句話,如:“近期不可以動氣啊,和小孩子不要生氣啊,夫妻之間不要動氣啊”等等這樣的囑咐,而恰恰這樣的囑咐,就是中醫除了運用中藥治病外,同時從情緒上情感上在幫助病人調治和調適,教病人如何更有效地在心理上緩解自己的病痛,這就是中醫的技術手法。還有中學課本里邊的《觸龍說趙太后》,“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旦山陵(20)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碧笤唬骸爸Z,恣君之所使之?!钡湫偷奈鞣秸f法叫認知療法,再如《周處之死》,“朝聞道,夕死可矣”周處他最后認知上明白了,我不論他的早晚,應該改變的時候,我只要去做,就已經在解決問題。就是針對一些有心理問題癥狀的人,潛意識里面會認為我既然已經錯了這么久了,現在我如果清醒的話,我對不起這么多年的自己的堅持。實際上我的堅持是錯的,但是這個朝聞道夕死可矣,恰恰就是針對這樣的人的一種認知療法的技術手段。中國心理學共有三大板塊,學校的語文課本、中醫、民間的巫醫神漢外。幾千年的文化傳承與應用,在語言溝通中的民間諺語、俗語、俚語也蘊含了很多心理治療的技術手法。例如我們最簡單的一個“呸!”字,可以說是典型的行為療法,從行為上的一個“呸!”讓人感覺和麻煩事兒拉開距離了,把說錯的話呸出去了,同時暗示不好的事情也和自己沒有關系了,而恰恰是這樣的最簡單的辦法,它也是最簡單的行為療法的一部分。它滲透于田間地頭,鍋臺炕沿、扯渾打趣等等,不勝枚舉。3.2儒家思想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引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長期的學科,中華文化中儒家思想影響深遠,很多有意義的內容都可以充分借鑒引用到心理健康指導中。一般來講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是:要有比較強的自制能力,對于事情的自控能力要有,遇到事情要能夠保持健康的心態,客觀的對待外界事物的發展,保持內心平衡。對待這些標準也可以解釋成任何自然社會要和諧,人和人之間要和諧,個人自我內心要和諧。這三種和諧共同協調人的成長發展,也和儒家思想追求的和諧有共同性。心理問題的形成就是這三點中的不協調才誕生,在心理健康的使用中,儒家思想的精華可以充分結合其中,讓受訪者不僅能解決心理問題,也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內心協調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發展可以融入各種各樣的有益點,抽取其中貼切的精華融合到其中,讓心理健康的發展更有立體性,對受訪者的治療也會更有效果。因此,心理健康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有效結合中華文化的特殊性,不斷將其完善,讓心理健康的發展更有針對性,不同國家國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如果都是一味照抄照搬,并不能起到特別好的效果,要根據每個文化特點、每個受訪者的特點適時引導發展。
4歸納總結
面對中國文化的特點,這些所有的中式療法,它都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離不開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淀,更離不開禮出于俗,俗化為禮的一種普世邏輯理論。中西文化的差異性決定了其曾經在發展心理健康方面的各自特點,作為一個心理健康咨詢師,我們要為來訪者盡職盡責,解決他們內心深處的問題。一個優秀的咨詢師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質和專業水平。通過不斷分析如本文中西方文化在心理健康上的特點,找到其中的內涵,合理應用到實踐工作中,更好的為來訪者服務,通過不斷的創新,為心理健康的長遠發展提供自己的綿薄之力。
作者:王連發 單位:邢臺市心理學會
- 上一篇:家校合作現代化優化路徑探索
- 下一篇:公眾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構建與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