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大綱變遷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4 04:14:00

導語:語文教學大綱變遷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大綱變遷管理論文

語文教學大綱,也叫“課程標準”或“課程綱要”,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門頒發的有關語文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是語文教師施教的重要憑借,也是編寫和使用語文教材的總綱。它和語文學科是同時產生的,不過起初比較簡單,只能算是雛形。20世紀20年代,我國語文教育史上出現了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語文”(當時叫國語、國文)“教學大綱”(當時稱作“課程綱要”)。新中國成立5O多年來,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經過了7次比較大的變遷,了解這一點,對于理解半個世紀來語文教學所走過的曲折道路,總結歷史經驗,探索語文教改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次,開始于1950年。新中國剛成立,還沒有來得及制訂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但在1950年發行使用的初、高級中學兩套語文課本中,有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名義寫的兩個《編輯大意》,實際上就起到了大綱的作用。“大意”采用了“語文”這個新的學科名稱,提出了“聽說讀寫四項并重”的教學原則。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大意”存有明顯“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的偏向。

第二次是1956年實行漢語文學分科教學,教育部頒布了初高中《文學教學大綱(草案)》和《初級中學漢語教學大觀(草案)》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第一套嚴格意義上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

第三次是1963年5月頒布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50年代末6O年代初,針對1958年“”時期語文教學質量嚴重下降的現實,語文界開展了關于語文教學目的任務和怎樣教好語文課的大討論,在很多問題上取得了共識。這個大綱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制訂的,它明確指出:“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種工作的基本工具。”并且規定:“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教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現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具有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同時,大綱還針對語文教學的實際,明確地指出:“一般不要把語文課講成政治課,也不要把語文課講成文學課。”大綱富有遠見地提出了“文質兼美”的選材標準,要求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課文,要“具有積極的思想內容和優美的藝術形式,足為學生學習的典范”;語文基礎知識教學應“簡明扼要,切合實用”;在教學方法上,主張回歸傳統,提倡多讀多寫多練。這些對以后的語文教學均有深遠的影響。不足之處是受“階級斗爭為綱”、“反修防修”的影響比較大。

第四次是1978年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這個大綱的重大貢獻,就是結束了中學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無綱可循的混亂局面。大綱提出的‘“思想內容好,語言文字好,適合教學”的選材標準,要求語文知識教學力求“精要、好懂、好用”,教學要“提倡啟發式”等,在撥亂反正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受時代的限制,這個大綱比較粗糙,而且帶有明顯的“左”的余味,如一再強調‘“政治標準第一”等。1980年,就這個大綱進行了修訂,在許多方面基本上恢復了1963年大綱的面貌,并且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根據語文課的特點進行,必須在讀寫訓練過程中進行”的要求。

第五次是1986年國家教委頒布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其宗旨是“降低難度,減輕負擔,明確要求”。大綱進一步強調了語文的工具性和重要性,第一次從素質教育及培養“四有”公民的高度來強調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說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滲透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學目的中還增加了“開拓視野、發展智力、培養健康的審美觀”的要求。為了減輕學生負擔,大綱明確規定“不用(語文基礎知識的)名詞術語考學生,只考運用能力”;刪去了邏輯知識部分;規定了190篇基本篇目作為考試的范圍,其他篇目各地可以相機處理,這就為實行“一綱多本”創造了條件;為適合教材編寫‘“一綱多本”的需要,大綱還刪去了關于教材編排規定。這些都是具有突破性的改革。這個大綱雖然是建國后頒布的第一個“正式”的大綱,但是鑒于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和九年義務教育的全面實施,到1990年國家教委就頒布了修訂本。主要修訂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根據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的精神,加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二是進一步降低了難度,以減輕學生的負擔。大綱把原來“教學目的”中關于“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話移到前言之中,并第一次提出了“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的要求。然而,這個大綱仍然是個過渡性的,語文教學迫切期待的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和與之相適應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

第六次是1995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它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義務教育性質和任務的理;解以及對語文教學規律的新的認識。與建國以來所頒布的幾個大綱相比,它在內容上和框架上都有一些新的特點:(l)終端性鮮明。與以往大綱初高中合編、內容以高。中畢業為“終端”不同,這個大綱以初中畢業為九年義務教育的“終端”,因此有了初中語文獨立的、明確的教學目的,就是使學生“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而且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比較具體,容易操作。(2)注重基本素質的培養。例如:它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良好習慣的培養列入了教學要求,把能力訓練列入了教學內容并作為核心部分,對漢語基礎知識教學的內容和要求作了一些調整,還第一次把課外活動列入了教學內容等等。(3)注意了導向性和靈活性結合。在導向性方面,一是強調了語文能力的訓練和語文行為習。慣的培養;二是重視了語感和語境意識的培養;三是強調了思路分析和表達方式的探究。此外在加強思想教育、重視語文課外活動、注意思維能力訓練、強調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等方面,也都有鮮明的導向性。同時,大綱還注意了靈拓性,即給予教材編寫者和語文教師必要的、靈活處理的余地。

1996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供試驗用),是與初中大綱配套的。根據這個大綱編寫的教材,1997年開始在兩省一市(江西、山西、天津)普通高中試驗,2000年秋季在全國普通高中實施。這個大綱吸收了語文教學改革和語文教育科學研究的成果,體現了許多新的精神,如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的表述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它第一次提出了“發展個性和特長”的要求,還對語文能力的訓練進一步提出了量化的要求。這個大綱規定,語文課程由學科類課程和活動類課程組成,學科類課程又分必修課、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改革的力度明顯加大。

第七次是2000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的頒布。1999年,教育部下發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征求意見稿)》,2000年3月,“試用修訂版”出版。這個大綱由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要求、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教學評估、教學設備5個部分,外加2個附錄組成。對于語文學科的性質,這個大綱是這樣表述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目的則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提高閱讀、寫作和口頭交際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和過去的大綱相比,新大綱有很大的進步,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精神。教學要求也具體化了,有的還量化了,如要求學生識字量為3500字,默讀速度為每分鐘5OO字左右,課外自讀每學年不少于8O萬字(其中文學名著2~3部)。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于14次,字數不少于0.7萬字等。“教學評估”和“教學設備”兩部分是新增加的,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對教師的評估要“重視教師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不要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惟一的評估依據”等。兩個“附錄”分別是《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和《課外閱讀推薦書目(任課老師可補充推薦)》。這些都是富有創意之舉,和歷次大綱的修訂相比,這是變動比較大的一次。

同時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是與初中大綱配套的,所以在基本結構上是一致的,只是要求更多也更高一些了。如“教學目的”的要求是“要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頭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再如,閱讀一般的現代文的速度要求每分鐘不少于600字,課外自讀文學名著(10部以上)、科普書刊和其他讀物,不少于300萬字,作文每學期一般不少于5次,三年中其他各類練筆不少于3萬字,45分鐘能寫6OO字左右的文章等。3個“附錄”分別是《重點掌握的常見文言詞》(實詞150個,虛詞18個)、《古詩文背誦篇目》(古文22O篇、詩詞曲50首)、《課外閱讀推薦書目(任課教師可補充推薦)》。

縱觀建國以來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發展軌跡,不難看出,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總結語文教學的經驗教訓的過程。2OOO年3月出版的大綱,初、高中分別標明的是“試用修訂版”和“試驗修訂版”,這就預示著,語文教學大綱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還要不斷地進行修訂。世紀之交的語文教育大討論,現在還在進行著、它已經影響了而且將繼續影響著語文教學大綱的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