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核心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4 04:43:00
導語:閱讀教學核心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所謂“語感”,也就是語言意識,即指對語言的感受、認識、把握能力。閱讀教學的語感就是訓練學生感知語言之神妙,洞察語言之精髓,把握語言之理趣,推動閱讀教學,大幅度提高教學效率,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語感的強調,就是要注重對語言的直觀感受和直接把握,亦即表現為一種對語言知識的活學活用,融會貫通,一種在閱讀教學實踐中錘煉出來的對語言的真切領會和深刻理解,甚至表現為一種對語言的默契和靈悟。
現代的閱讀教學要求破除以教師講解、分析、說明為主的知識灌輸,把閱讀教學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使學生能說會道,能讀書看報,能熟練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情達意。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直接現實。離開語言,人們無法進行思維,而離開了思維,語言也就失去了內核。人的思維,說到底是運用言語進行的“言語思維”。因此,閱讀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上。而語言文字素質的綜合體現就是語感。因為語感能力是長期語言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心理能力,一種心理直覺。學生的語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審美情趣、文學修養以及生活交際技能等諸因素都是通過語感能力表現出來的。而這些因素也正是語文素質的綜合體現。
語感的關鍵在于能夠憑借直覺,靈活而敏捷地把握各種不同語言環境中語言質的規定性。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有了一定的言語感情經驗,但生活閱歷還很膚淺,需要增加大量的直接言語經驗,同時他們又精力充沛,思維活躍,善于吸收和學習各方面的語文知識,在增長能力和學習知識兩方面都處于最佳時期,語感能力的提高使他們迅速積累間接的理性經驗,形成真正敏銳的、準確的、深刻的理解和鑒別語言的能力。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語感能力,一方面,就能從容不迫地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領悟語言,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地體現或調動特定語言環境中各種語言運用的可能性,發揮其潛在的語感勢能,創造性地運用語言。
那么,怎樣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呢?
一、加強閱讀教學的語感訓練是培養學生語感能力的主體。閱讀教學中的語文知識并不等同于語感。前者是知識,后者是能力,中間需要一個轉化的環節。一個能把一篇文章背得滾瓜爛熟的人未必能理解語言。每一部具體的作品都離不開特定的語言環境。就像世上不存在沒有形貌的人一樣,不存在沒有語言的文章。豐富的語文知識使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越來越熟練,使語言教育變得更具體。同時語感能力的培養也防止了一種偏向,即將閱讀教學課上成講解、說明課,過分強調知識因素而忽視了言語材料的本身。語文知識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用來學習語言,體會語感。語言是用來表情達意的。文字的背后具有豐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正如音符之于樂曲,音符本身沒有多大的意義,這些簡單的音符經過作者的恰當組合,從而構成旋律中有機的要素。雜亂的排列絕不會構成優美的旋律。例如閱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從文中來看作者四次流淚。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第二次,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第三次,我的眼淚又來了。第四次,“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文章雖然連寫四次流淚,但文字并不重復雷同,而是同中有變,多彩多姿。四次寫“流淚”,作者抒發的感情并不完全一致。第一次是作者在徐州見到父親。看見凄慘的家境,滿院的狼藉,祖母去世,父親失業,于是一股凄涼感涌上心頭,難過地流下了眼淚。第二次是望父買桔。這是感情的高潮,父親穿過鐵道,爬上月臺為兒子買來桔子,一個“穿”字,一個“爬”字,說明了父親年歲大了,行動不便,充分表現了愛子的一片真情,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流下了感激的淚水。第三次是車站別離,父親的背影消失了。想起父親的老態龍鐘,一種憂傷的情懷頓時噴發,留下了辛酸的淚水。第四次是作者接到父親的來信,想到頹唐的父親,慘淡的家境,凄涼的晚景,一種負罪感涌上心頭,于是流下了愧疚的淚水。作者的“四次流淚”,感情是豐富真摯的,語言是波瀾跌宕的。人間最美的最動人的莫過于誠摯的感情和純真的心了。我們體會到了作者的語言功底是非常深厚的,語言的內蘊是豐富多彩的,作品豐富的意蘊,皆在于字里行間,皆在于文字背后,在空白處留下巨大的審美空間。從“四次流淚”的簡要分析中可以看出,對《背影》語言的感知和把握是首要的,但不同的人閱讀這篇文章所表現出的語感能力也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因其生活經歷、所受的教育、知識程度、專業特長、年齡層次、所處的地位、心理性格、氣質涵養的差異,在感知語言時,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表現出鮮明的個人色彩。同時,每句話所含的意義容量,也需要憑個人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味。閱讀教學對于學生從不自覺地掌握語言提高到自覺掌握語言大為重要,良好的語感能力不是單靠學生自己能形成的,它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有自的地培養訓練密切相關,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語感能力,關鍵是教師是否有意識地引導和訓練學生。
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高學生語感能力的基礎。習慣是教育力量的基礎,是教育活動的杠桿。在閱讀教學中培養閱讀習慣對形成良好的語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使學生終生受益;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談不到自覺地學習,也就談不到語感能力的培養。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匯集人類文明的寶庫,是學生們的良師益友,閱讀使學生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在這里他們可以自在地漫游童話王國,參觀未來世界,可以隨時與偉人見面和英雄交談……從而喚起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丑惡的憎恨,悟到人生的真諦,插上理想的翅膀,獲取奮斗的力量。閱讀是語感的運用和體現,沒有閱讀也就談不上語感,學生在自由、寬松的氣氛中博覽精讀,猶如蜜蜂采蜜。他們與書中的主人同歡樂,共憂思,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同時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語言的奧妙,認知了語言的情趣,把握了語言的精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語言文字觀。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大量瀏覽和精研各種文體的優秀范文,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培養學生語感能力的前提和基礎。
三、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可以深化學生語感能力。良好的語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思維品質,良好的思維品質就是思考能力。有思考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力量無窮的人。學生階段正是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養成優良的思維品質是非常重要的。在閱讀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思維品質存在著不少缺陷:不善于全面看問題,以偏概全;不善于認識事物的本質,淺嘗輒止;不善于聯系地看問題,孤立思考;不善于創造性地分析問題,生搬硬套。例如教蘇軾的《題西林壁》一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橫”看怎么成“嶺”,“側”看怎么成“峰”?“遠近高低”又怎么各不相同?這些詩句雖然很直觀,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經驗的山嶺表象中,卻找不到確切的支持。如何訓練學生通過變通、創新、聯系多方面的因素,進行深入的思考,使學生體會到:橫、側、遠、近、高、低這廬山的六種形態的壯美。如果選用一個板刷,板刷上一撮撮毛從一端逐次升高地排列到另一端,讓學生橫看:板刷上一撮撮毛左右橫列,像山嶺的屏幛一樣;再讓學生側看:一撮撮毛前后重疊,像山巒成群一樣;再輔之以該山群峰疊翠的想象,結合比較“嶺:山之肩領相并,有山路相通”和“峰,山之端也”兩者的詞義,如果把詩中語句改寫成“橫看成峰側成嶺”,就不貼切了,說明蘇軾寫詩用詞既生動又準確。這樣就促進和加深了學生對詩句的感覺、認知和把握,深化了學生的語感能力。至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樣的富于哲理的千古名句,更達到了言猶盡而意無窮的境界。從《題西林壁》詩的教學實踐來看,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是深化語感能力層次的必由之路,從具體課文的語言本質特征和基本要素入手,努力將自己精湛的思維品質在語感能力中加以表現和運用,這樣就會逐漸感受語言在各種環境中的不同意境,并最終自如地甚至創造性地駕馭形形色色的各種語言,使語感能力達到一個新的層次。
- 上一篇:語文課朗讀教學管理論文
- 下一篇:語文多媒體輔助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