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問題和對策

時間:2022-12-25 09:12:14

導語: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問題和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問題和對策

摘要:目前西部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存在著經費投入不夠、資金短缺;師資緊缺、合格的專業教師人數過少;城鄉各級幼兒園、公辦、民辦各類幼兒園之間發展極度不均衡等問題。對此應加大投資力度,單列鄉、鎮、村級的學前教育建設項目經費;增加編制,加大培訓力度;統籌規劃、優先發展,扶持和規范民辦幼兒園。

關鍵詞:西部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對策

2016年3月筆者主持的課題組成員歷時兩年通過3次的調研,完成了國家民委“滇西民族地區學前教育及留守兒童現狀調查研究”的課題,提交了大約3萬字的研究報告和大量的第一手圖片資料。今年筆者對研究報告中的有些問題又進行了跟蹤調研,發現學前教育中有些問題不僅是云南西部的迪慶藏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市這一藏族、白族、納西族聚居地存在的問題,而且是整個西部地區都存在的普遍問題。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闡述并提出解決的對策,以供對西部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問題進行研究的同仁作為參考。

一、西部民族地區學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經費投入不夠,資金短缺。長期以來,我國的學前教育(這里指狹義的學前教育,即從三歲到六、七歲階段的兒童教育)由于沒有被納入到義務教育中,因此政府投入一直比較少。底子薄、基礎差,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西部民族地區就更不用說了。70后、80后的兒童,除了父母都在政府和國營企事業單位工作,而且比較注重幼兒教育的家長以外,幾乎所有的城鄉兒童都沒有上過幼兒園。以課題組成員為例,課題組成員中的教授、副教授和博士都沒有上過幼兒園。從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1837年在德國布蘭肯堡創立第一個托兒機構(1840年被福祿培爾命名為幼兒園)開始算起,時隔150年左右,1985年我國的幼兒園數為172262所,入園幼兒人數為1479.7萬人。據1981年對19個省、市、自治區的統計,入園兒童占嬰幼兒總數的23%,其中城市嬰幼兒入園率一般在30%左右,少數城市達70%以上。到1986年秋統計,全國幼兒平均入園率為24%。[1]362-363從1985年到2014年又過去了30年,事實上,西部民族地區的入園率仍然很低。2014年11月,第一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完成后的數據顯示,云南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為54.19%。[2]2015~2017年,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完成后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68.27%。[3]這是全省的平均水平,所以省會城市、州、市政府所在地的高入園率拉動了全省的比例,如2015年調研中發現,有一個地州的州府所在城市的毛入園(班)率已達100%。州、市下屬縣份的情況就大不一樣了。調研中發現,有一個縣在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一期工程中明確規劃,在縣城建設三所幼兒園,最終卻連一所都沒有建成,而且多數鄉鎮幼兒園校舍環境簡陋。這些都足以說明資金短缺是制約西部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的根本問題。(二)師資緊缺,合格的專業教師人數過少。師資緊缺的表現,首先是學生和教師的比例偏高。在入園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市區和城區,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幼兒園的學生和教師的比例普遍偏高。調研范圍內幾乎所有的州、市級幼兒園的學生都是爆滿,超負荷運行。由此便出現了入園難的問題,相應而來的就是私立幼兒園的貴族化導致了入園貴。州、市政府所在地的部分私立幼兒園雖然收費昂貴,仍然得到許多家長的青睞。這與公立幼兒園的入園難及學生與教師比例過高有著直接的關系。課題組針對私立幼兒園就讀學生的家長進行了調查。多數家長之所以選擇學費昂貴的私立幼兒園,一方面是好的公辦幼兒園太難進,另一方面是對公立幼兒園班級中,學生和教師比例普遍偏高不滿意。“為了進入這些好的公辦幼兒園,報名要提前排隊或者到處托人找關系。進入后還要看有些老師的臉色,有時候還要忍受有些老師的無端指責,甚至連接送孩子都還要受門衛的氣,而且班級學生又多,教師對小孩的關注又不夠。與其這樣受氣,還不如多出點錢上那些學費貴一點的私立幼兒園。”這是有些家長的原話。師資緊缺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幼兒園在職教師中合格的專業教師人數過少。調研中發現,一所鄉鎮小學的附屬幼兒園,專任教師6人中有4人由小學教師轉崗過來,沒有編制的2人都不是幼師或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的學生。有一個縣的公辦幼兒園中,專職教師24人全部由小學教師轉崗過來,沒有一個正規幼師畢業的教師。民辦幼兒園里,還有許多非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從事幼兒教育的相關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教師都是不合格的。事實上,1981年10月教育部制定的《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就已經明確地將幼兒園的教育內容與要求分為生活衛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語言、常識、計算、音樂、美術等八個方面,按照小、中、大三個班劃分。而且在綱要的第三部分“教育手段及注意事項”中,還特別強調了要“防止幼兒園教育小學化、成人化”。但許多轉崗過來的教師不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薄弱環節,還覺得自己是從小學轉崗過來的,教幼兒園的孩子綽綽有余,比幼兒園的教師更具有優勢。在這種錯誤思想的指導下進行幼兒教育,必然會導致幼兒教育成人化,違背幼兒教育的規律。(三)城鄉各級各類幼兒園之間發展極度不均衡。我國的公立幼兒園大多數都只是規劃到州、市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縣城,許多鄉鎮幾乎沒有公辦幼兒園。這種情況在西部民族地區就更為突出。由于州、市政府所在地公立幼兒園不足,縣、市下屬的鄉鎮公立幼兒園多數都是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開始后才開始規劃和建設的。這些剛剛建成不久的鄉鎮公立幼兒園與原來就已經開辦很多年、有著長期辦學經驗的公立幼兒園,無論在環境和師資等方面都無法相提并論。雖然都是公立幼兒園,但發展卻極度不平衡。民辦幼兒園的情況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市區,前期投入比較多,因此有一定競爭力。這類幼兒園普遍因為收費較貴,服務也較好,即所謂的貴族幼兒園。另一類是在縣城和村鎮上的民辦幼兒園。由于政府投入的資金無暇顧及這一類幼兒園,所以這些幼兒園自負盈虧,條件簡陋、環境很差,交通安全、校舍安全有隱患,許多設施和衛生條件都達不到要求,而且還出現不少的無證辦園情況。僅僅以調研中的一個縣級市的無證辦園清查結果來看,市內就有民辦無證幼兒園39所,其中有20所無證幼兒園需進一步整改,有19所無證幼兒園的辦園條件較差且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已經被相關部門要求停辦。這些客觀存在的現實,形成了城鎮公辦幼兒園和鄉村公辦幼兒園、縣城公辦幼兒園和民辦幼兒園、城鎮民辦幼兒園和鄉村民辦幼兒園之間的差距。

二、解決西部民族地區學前教育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加大投資力度,單列鄉、鎮、村級的學前教育建設項目經費。西部多數縣、市(縣級市)都是國家公布的貧困縣,雖然這兩年在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扶持下,許多貧困縣都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但財政底子薄,按照中央和省級投入一定資金,然后縣級財政配套相應資金的方式來解決學前教育建設項目中資金短缺的問題根本行不通。因為多數的縣級財政拿不出相應的資金來專門投入到學前教育建設項目中。多數學前教育行動計劃中的規劃被擱置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種配套資金的投入方式,只有增加中央和省級的專項投入經費才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不僅財政困難,資金缺口大,調研中還發現有些資金沒有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資金浪費。所以,為了使增加的資金能有效地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必須將投入資金的用途進行細化,應將資金單列到鄉、鎮、村級的學前教育建設項目經費中。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前期工程在州、市的政府所在地和一些縣城吸引了許多民辦資金。但從后期工程開始,許多鄉鎮村級幼兒園的投資,由于自然環境、交通因素的限制,注定是一些投資大,收益小,甚至沒有收益只有虧損的工程。因此,民辦資金的投入自然會減少。所以,加大中央和省級資金的投資力度,單列鄉、鎮、村級的學前教育建設項目經費,才能將鄉、鎮、村級學前教育的盲區有效掃除。這是增加貧困山區學前教育毛入學率的唯一途徑。(二)增加編制,加大培訓力度。西部民族地區師資緊缺是學前教育資源貧乏的一個重要方面。要解決這一難題,根本途徑就是增加編制,盡量吸收年輕的畢業生到公立學校就業,形成一個穩定的教師隊伍。對于辦學歷史悠久、生源較多、學生教師比例過高的優質公立幼兒園,應有計劃地吸收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形成老、中、青結合的教學團隊,順利完成傳、幫、帶的接力工作,緩解學生和教師比例過高的問題。調研中發現,有兩個鎮的中心幼兒園,主體工程建設完成后,由于附屬工程及師資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兩年后都未投入使用。因此,對于新建的鄉、鎮級公辦幼兒園,必須增加教師的編制,最好的途徑是吸收新畢業的學生,建成穩定的教師隊伍。如果教師隊伍不穩定,流動性太大,除了教學質量問題外,還會帶來許多其他負面的連鎖反應。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現代兒童教育的先驅陳鶴琴指出:“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意志,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人格。成人應當尊重小孩子的意志,尊重小孩子的人格。”[4]781幼兒教育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開展這項工作要遵循相應的教育規律,從事這項工作的人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因此,對于由小學教師轉崗為幼兒教師的這一大批人,以及許多民辦幼兒園里非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的大量教師,應該加大對他們的培訓力度,使這些看似合格而實際不合格的教師轉變為合格的幼兒教師。培訓的方式應靈活多樣。既可以在完成國家培訓和省級培訓的計劃以外,再邀請外地或當地的教育專家進行統一培訓,提高這些教師的理論水平;也可以組織這些幼兒教師積極參加形式多樣的各種教研活動,如在同一州、市的不同縣、區間,同一縣、區的不同鄉、鎮間,相鄰的州、市之間進行交流切磋;還可以組織這些鄉、鎮、村幼兒園的教師到州、市的示范幼兒園進行現場學習交流,獲取一些符合當地的實際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總之,請專家進來、自己走出去考察、同事間相互交流、加強個人總結,這些都得用起來。要鼓勵新的幼兒教師多聽取別人意見和自己不斷鉆研,盡快成為合格的幼兒教師。只有增加編制和加大培訓力度雙管齊下,使在崗的不合格教師轉變成真正合格的幼兒教師,才能很好地解決師資緊缺問題。(三)統籌規劃、優先發展,扶持和規范民辦幼兒園。在調研中發現,有一個州實行了集中辦學改革模式,即把一些鄉鎮中學搬到縣城,鄉鎮的中心完小搬到原來中學的校舍,中心完小的校址就改造成了幼兒園的新校舍,一部分小學教師被分流到幼兒園里。如前所述,這些教師都需要培訓,但是相比于其他西部地區的幼兒園,這支教師隊伍無疑是穩定的,這是全州統一規劃后的優勢。這種模式是否值得推廣,要看當地的具體情況。但是,在加快學前教育發展的過程中進行統籌規劃無疑是必需的。另外,掃除偏遠地區的學前教育盲區,解決新建幼兒園的附屬工程和緊缺的師資等這些棘手問題,不能光靠擴大投資和增加編制來完成,可以通過公辦民助,合理利用已經存在的民辦資源等方式來解決。如政府無法為民辦幼兒園劃撥土地、給予資金扶持的情況下,可以將已經建好的校園出租給一些辦學效果較好,受到民眾歡迎的民辦幼兒園,由這些幼兒園來經營。同時政府對這些幼兒園的收費項目、教學環節等進行監管。這樣既可以解決新建幼兒園的教師編制、配套設施等困難,又可以對民辦幼兒園起到扶持和規范的作用,實現雙贏。許多民辦幼兒園建立的初衷就是贏利。為了利益,一部分城區的民辦幼兒園向貴族化發展,而許多城鎮和農村民辦幼兒園,在無法完成進一步投資的情況下,出現了環境條件差、安全隱患多、無證辦園等情況。長期以來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對我國西部地區的發展影響尤為突出。加之多數民辦學前教育財政補貼執行的是以獎代補的政策,政府在進行獎勵的時候往往還考慮政績等因素,就出現了扶強不扶弱的現狀。這就直接導致了城鎮貴族化幼兒園越來越多,鄉、鎮、村級民辦幼兒園的條件卻越來越差,迫使有些民辦幼兒園不得不退出民辦學前教育行列。這種財政獎補制度使得學前教育經費投入中出現了財政獎補的“累退效應”,違背了“兒童受益原則”,[5]223偏遠山區的學前教育雪上加霜。因此,優先發展偏遠山區的農村學前教育,統籌規劃、扶持和規范民辦幼兒園,是破解“城鄉各級各類幼兒園之間發展不均衡”這一難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三、小結

學前教育階段對兒童后期的智力開發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有極大的影響,在西部民族地區的許多鄉鎮,有些家長的意識還停留在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就是為了托管。在調研中發現,有些家長還把幼兒園稱為“托兒所”。這是西部民族地區家長與教育發達地區家長意識上的差別。如前所述,許多從小學轉崗到幼兒園的教師,不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反而覺得自己比一直從事幼教的老師有優勢,這種錯誤的認識和自己生活的文化氛圍和環境因素有極大的關系。因此,除了完成掃除鄉鎮學前教育盲區、提高幼兒入園率外,培養大批合格的幼兒專業教師是學前教育行動計劃中的重要任務。違背教育規律的“幼兒教育小學化”不僅不利于幼兒的發展,還會損害兒童的身心健康。2018年7月13日,教育部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廳函〔2018〕57號)[6],可見,幼兒教育小學化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在西部民族地區,許多家長和轉崗教師教育理念差,加之長期以來受升學等觀念的影響,不僅沒有意識到“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危害,還會助長這種現象的滋生蔓延。在調研中發現,有些幼兒園在招生時的廣告還刻意宣傳自己“幼兒教育小學化”的成果,以此來吸引家長,而許多家長竟然很認可這種教學方式和看重這些教學成果。可見,要使西部民族地區的學前教育得到真正的健康發展,還要加大宣傳力度,使家長能真正了解學前教育的意義、目的、內容等。總之,發展西部民族地區的學前教育,絕不能讓“蓋幾幢樓、安置幾個轉崗教師、提高一下毛入園率的比率,以此來應付一下上級部門的檢查便完事”這種現象出現,應該“通過綜合治理,外樹形象、內強素質”,讓西部民族地區的學前教育得到真正的發展。

作者:楊新宇 李國彩 邢強 單位:廣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