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專業基礎課程思政教學實施路徑
時間:2022-05-21 08:34:09
導語:學前專業基礎課程思政教學實施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學前教育專業基礎課程思政改革是滿足幼兒教師工作崗位需求、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和改變課程實施現狀的內在要求。教師可遵循以下途徑開展思政育人教學嘗試:第一,四位一體提煉課程目標,明確課程思政價值;第二,模塊化整合課程內容,科學挖掘、合理融入思政元素;第三,情境體驗創新教學方式,有機融合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第四,多維立體構建評價體系,有效促進并全面保障育人效果。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基礎課;課程思政
隨著課程思政重要理念的提出,各類高校圍繞立德樹人這一中心環節,積極開展了專業教學改革工作。2020年,教育部出臺《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強調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體系之中。[1]師范院校、師范專業培育未來的教育者,承擔教書育人的職責。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政素養和教書育人能力不僅決定著未來教育人才的質量,更直接影響幼兒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因而,積極開展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改革尤為迫切。
一、學前教育專業基礎課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一)幼兒教師的崗位需求
幼兒教師的工作對象是處于人生開端階段的學齡前兒童,他們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可塑性,但又非常脆弱,容易被錯誤定向,因而特別需要成人精心的照顧、保護和正確的示范引導。幼兒教師是否具備仁愛之心,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正確的價值觀將直接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因此,教育部頒發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明確將“師德為先”作為基本理念之一,要求合格的幼兒教師除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以外,還應當擁有科學的專業理念和高尚的師德修養。各類培養院校也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強調要培養具有教育情懷、熱愛兒童、熱愛學前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能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依法執教的新時代幼兒園教師。
(二)師德師風建設的內在要求
當前,我國幼兒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師德建設方面。近年來,多起教育機構教師虐童事件的曝光更是集中暴露了這一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教育部等部門頒布多個政策文件,要求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強調要著力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師德養成”成為振興教師教育事業的首要措施。[2]而師德教育的常抓不懈,不僅要落實在職后階段,更應追溯至職前培養階段。要把職業道德與倫理教育貫穿師范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教育教學之中。
(三)專業基礎課程實施的現實需求
作為基礎先導課程,專業基礎課往往在大學一年級開設,是學生接觸較早的課程。它們是學生系統了解和學習專業領域的起點,對其他專業課程的深入學習有深遠影響。在專業基礎課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促發學生的職業理想,為學生后續學習和職業發展奠定積極的教育情感,培育正確的教育觀念和高尚的師德風范。而當前職業教育“能力為重”的理念促使學前教育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呈現出偏重應用技能和能力的傾向。學前專業基礎課在推行實踐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過度強調知識和技能,忽視了課程的性質特點和深層價值,造成學生理論素養不足,教育觀念落后,職業規范意識弱、情感淡漠等問題出現。[3]為了最大化地發揮課程的育人價值,培養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合格幼兒園教師,學前專業基礎課程的思政建設工作應列為育人工程的重要一環。
二、學前教育專業基礎課程思政改革的可行性
學前專業基礎課程大多是側重專業基礎知識的理論性課程,包括學前心理學、學前教育學、學前衛生學、幼兒教師職業道德等。課程教學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專業相關領域的基本知識,掌握學前兒童成長發展以及學前教育工作的一般規律和原則方法,進而引導學生認同并建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形成初步的愛崗愛生的職業情感。課程本身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元素,如“學前教育學”課程涵蓋了兒童觀、教育觀等內容,滲透情懷教育,“幼兒教師職業道德”課程全程圍繞師德規范的習得和內化展開。專業知識在成為思政教育的有效載體前,本身即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二者自然地融合在教學環節中,不僅有助于實現課程教學目標,更增強了思政教育的親和力。[4]專業基礎課具有較強的專業和行業背景,與學生將來的就業去向和職業生涯發展密切相關。[5]讓職業理想、職業精神及職業規范等元素融入最能體現職場需求的課程中,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道德情操,而且對學生將來的職業規劃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學前專業基礎課程思政教學實施路徑
(一)四位一體提煉課程目標,厘清課程思政價值
課程目標是對課程整體育人價值的提煉,是連接人才培養方案和實現專業育人規格的重要橋梁。課程目標對課程實施具有重要的引領和導向作用。要想更好地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明確思政教學線索,需重新梳理和定位各門課程的教學目標。目標的修訂需要與崗位需求、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課程性質和地位及思政建設要求四個維度進行對接,在知識能力維度外,重點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維度目標,明確課程的思政價值。例如,結合《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師德為先”的基本理念、高職學前人才培養對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的重視以及《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基本要求,在課程學科地位及教學內容邏輯體系的基礎上,可將“學前教育學”課程的主要育人價值定位為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兒童觀、教育觀、教師觀),樹立積極的教育情感(有對學前教育工作的興趣與熱情,熱愛兒童、熱愛學前教育事業),具備基本的法治意識(依法執教)和形成良好的師德修養(愛崗敬業、關愛幼兒、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等)。
(二)模塊化整合課程內容,科學挖掘、合理
融入思政元素課程是實施思政教育的基礎。育人元素的挖掘需要找準思政教育與課程內容之間的契合點,建立生成關系[4],切忌勉強拼湊和強行加入。由于不同課程內容對應不同工作任務,因而在思政價值引領上,不同課程的育人元素也不盡相同。可以結合學前專業基礎課程內容的邏輯體系,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形成教學模塊,以模塊為單位科學挖掘和滲透相關的思政元素。例如,“幼兒教師職業道德”課程可按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幼兒、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六大模塊系統整合,圍繞相應主題融入思政元素。在關注課程顯性思政元素的同時,要結合時展和社會需求,積極挖掘課程蘊含的隱性育人價值,引導學生認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制度,養成未來社會和職業發展所需要的重要品質。例如,在“愛國守法”模塊中,除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外,還可引入制度自信等。
(三)情境體驗創新教學方式,有機融合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
用心感受和體驗是思政教育能夠落于實處的重要通道。在教學實施中,需要創新教學方式,推進情境體驗式教學。情境是以直觀形式呈現的具有情感色彩的教學場景,體驗是在實踐層面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教學。情境體驗式教學將二者結合起來,從建構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入手,喚醒學生的情感,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可在體驗和反省中達成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內化。[6]教師需結合課程育人目標與所授內容,積極創設各種教育場景,如學生童年事件再現、幼兒園真實問題情境、經典案例情境等,通過角色扮演、課堂模擬和實習實踐以及線上互動等方式構建多樣化的體驗平臺,讓學生從兒時回憶的本體性經驗中、從師幼互動案例情境的角色扮演與互換體驗中、從教育一線的實踐體驗以及從線上學習情境的體驗中[7]學習和悟道。例如,學習“學前教育學”課程中“兒童觀”部分時,教師可從學生的真實經歷切入,請學生回憶并通過角色扮演情景再現童年難忘事件或幼兒園事件,組織學生圍繞情境事件進行深度分析交流,討論制訂并表演呈現該事件的合理應對策略,以學生童年的經歷和真實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來幫助其科學地了解兒童、認識兒童,建立正確的教育立場,使學生萌發教師職業的責任感,形成初步的職業規范意識。同時,可以借助在線教學平臺,分享學習陳鶴琴、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的先進事跡,或結合社會事件和熱點新聞相關話題討論,創建線上體驗情境,拓展深化思政育人的廣度和深度。情境體驗式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提升專業能力,更能有效助其真正理解并形成從事幼兒教師職業所需的職業精神和職業品質,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育人有機統一。
(四)多維立體構建評價體系,有效促進并全面保障育人效果
評價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判斷教育適宜性、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實施科學合理的評價,能夠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和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對學前專業基礎課程思政育人效果進行評價需要變革以往傳統的評價方式。在評價內容體系上,除關注專業知識學習和能力掌握的程度以外,各門課程還應充分結合各自修訂的育人目標,將相關的思政元素納入評價范疇。育人效果評價的具體實施不能以簡單的考試或測驗獲得,要采用適宜的方法,可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質性評價的方式來記錄和判斷。同時,要拓展評價場域和評價主體,內部外部結合,使評價更客觀全面。教師可基于課堂教學、線上學習和教育現場情況,將專業授課教師課堂觀察記錄、平臺學習記錄(如素材學習、話題參與、觀點交流等)、學生自評與互評、幼兒園實習指導教師觀察記錄以及幼兒評價反饋等結合起來綜合考量。通過建立多維立體評價體系,有效促進專業基礎課程育人價值目標的實現。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課程思政應成為高校教學常態化的工作。作為教學實施主體的專業教師,要牢記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在進行專業教育的過程中,要時刻牢記育人職責,不斷引導學生樹立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職業理想,培育學生愛國守法、規范從教的職業操守。同時,要主動積極地加強自身德育能力建設,自覺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個人榜樣引領和嚴格的教學組織管理促進育人工作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0-08-09].
[2]楊聰粉,賈芳麗.新時代幼師院校大學生師德教育模式研究與實踐[J].長江叢刊,2020(27):92-93.
[3]卞紅梅.“學前教育學”教學實踐改革的反思[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4):75-77.
[4]程艷.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探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9):152-155.
[5]馬亮,顧曉英,李偉,等.協同育人視角下專業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1):125-128.
[6]鐘福仁.運用情境體驗教學理論創設關注生命意識的教學情境[J].考試周刊,2009(27):185-186.
[7]徐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體驗式教學探究[J].贛南師范大學學報,2020(5):126-130.
作者:卞紅梅 單位:揚州市職業大學師范學院
- 上一篇:手術室護理在結直腸癌手術的應用效果
- 下一篇:學前教育專業樂理與視唱練耳教材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