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網絡教育現狀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23 08:23:00

導語:中小學網絡教育現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小學網絡教育現狀分析論文

[摘要]: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世界繼新技術革命以后,又掀起了一場以加速社會信息化為宗旨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浪潮。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態勢滲透于社會的方方面面,改變著人們原有的社會空間。網絡風暴,從美國席卷世界,一夜之間,各類網站猶如雨后春筍紛紛破土而出,網絡教育也成了最新的代名詞。然而,值得人們關注的一個問題:網絡,對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的沖擊,又是怎樣呢?作為老師又應如何?

關鍵詞:信息技術、網絡教育、心理健康、終身能力

我國中小學網絡教育的現狀

筆者對部分作了份簡單的問卷調查,①你喜歡信息技術課嗎?回答是:喜歡;②你最想和最喜歡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們的回答就是游戲了。這兒也有確切的數據,據調查,學生占上網人數的21%,在《北京青年報》在《中學生網上生活有滋有味》一文中的調查表明,中學生上網60.7%的人玩游戲,34.1%的人找朋友聊天,29.1%的人關注影視文藝動態,27.9%的人關注體壇動態,27.5%的人看新聞,24.3%的人發E-mail,18.6%的人選擇軟件,5.7%的人關注衛生保健信息。可見,目前我國中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游戲、娛樂、找朋友聊天和發E-mail。網絡的優勢和功能在教學中得不到體現和延伸,使信息課成了名副其實的“網吧”、“游戲廳”。面對如此的問題,我們作為一線教師有何感慨?也許你看了之后也象我一樣深有感觸。我們從本來就緊張的教育經費中抽出幾十萬、幾百萬、甚至幾千萬元,辟建了校園網,難道只是讓學生知道上網就是游戲、娛樂、找朋友聊天和收發E-mail嗎?顯然,目前我國中小學生上網的目的與網絡教育的目的是相悖的。

而最近看到一則新聞:“寒假,同學們在干什么?”。常理推測無非是在家休息、出門旅游、參加培訓班等。而讓人吃驚的是:一群五年級的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利用Internet搞《揭開磁懸浮列車之謎》的研究,最終提出并解決了86個綜合性問題。例如:1、什么是磁懸浮列車?2、什么是超導磁懸浮列車?3、什么是常導磁懸浮列車?4、磁懸浮列車的高度是多少?5、磁懸浮列車有多重?6、最大、最長的磁懸浮列車有多大、多長?7、人類是怎樣想到要制造磁懸浮列車的?8、為什么說磁懸浮列車是綠色交通工具?

驚嘆之余,也讓我感受到網絡應用于教學的無窮魅力。Internet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無限廣闊的遐想空間、全時空多方位的交流空間、知識結構的縱橫拓展空間。學生在學習中既有自主的探索思考,又有相互的交流反思;既有問題的提出,又有問題的解決;既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又獲得了多領域的知識體系。所以即便是我們面臨的是當前中小學生“上網就是游戲、娛樂、找朋友聊天”的現狀,但仍能讓我看到希望和教學努力的方向,我們就是學生的引路人,無疑網絡對與學生就向吃糖,吃不好就會壞牙!吃的好,就受益無窮!這正需要我們正確的引導。以下是筆者就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談一些粗淺的認識,敬請批評指正。

一、讓網絡走進學生的生活

學習Internet的第一步很重要,因為學生在有意無意中已經先入為主的知道了,網上無所不有,網絡游戲更是精彩多多!所以在授教的第一堂我給學生列舉了很多網絡故事,比如說發生在Internet上的“救人”故事。

1995年4月,清華大學化工系92級學生朱令出現了奇怪的中毒癥狀:秀發脫落,面肌癱瘓,發音含混,四肢無力,被送往醫院。但醫院對此束手無策。此時,朱令高中時的同學、北京大學力學系92級學生貝志誠和幾個同學將朱令的病癥翻譯為英文,通過Internet向全世界發信。同樣,發信僅3個多小時,就收到回信。隨后又陸續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回信1500多封,其中30%的回信認為是“鉈”中毒。后經專家進一步診斷確認為鉈中毒。經過兩年多的治療,朱令已漸漸地恢復了意識。另有1997年7月的,中國男子在巴西遭到匪徒的槍擊受傷,而后獲救的事件,等等。

以此讓學生對Internet有更多的了解,有更新的認識。看到網絡這個巨大的資源庫在我們身邊所起的作用。比如在講到“Google”搜索引擎的時候,正是學校環境保護活動周,要求學生撰寫有關環保的小論文。于是我就引導學生利用搜索引擎,在Internet上查找有關環保的知識材料。后來有學生告訴我她的論文獲獎了,是因為網絡上的一些資料給了她很多啟示。于是有了初嘗戰果的滋味,學生對網絡就會刮目相看。而我們只是為學生營造開放的科學教育環境,使學生擺脫時空的限制,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書本來學習科學,引導學生課內和課外結合、校內和校外結合、學生和生活結合、現在和未來結合起來。

二、滿足學生“好玩”的天性

我們很多時候都在為學生的好動好玩而煩惱,我們上課的老師一定都有經歷,凡碰到上網絡課,學生上課就特別積極,而在課堂和課間也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景:學生們蜂擁而至某臺電腦,大概是發現了什么新大陸,其實不過是一張漂亮MM的圖片,或者是安靜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你以為他在學習,正想表揚和贊許時,卻發現他原來在一心一意的專著于游戲。面對種種情況,早就已經不是學生怕老師的時代,而是老師怕學生了,有的老師甚至都不愿意上網絡課。

其實,好玩好動是學生的天性。我們大可以滿足學生這種好玩的心理,以此還可以激發學生創造的靈感。學生“好玩”是因為他們能從玩中找到快樂,那我們就根據孩子的這一特點讓他們在老師“預設”的情景中盡情的“玩一把”。在開發學生智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挖掘學生創造力的游戲中有很多是優秀的游戲,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不要被網絡游戲“下倒”。“老虎”也不都是“吃人”的,孩子本身好學好問的,特別是當孩子遇到他們所喜歡的東西時,興趣更高,問題也更多。“創造就是從問題開始的。”所以我們電腦教師可以設計或提供一些符合兒童特點的游戲,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讓孩子的靈感得以常生。比如說“雛鷹網”中的E學堂,就可以讓學生邊學邊玩,還分不同的年級。我還鼓勵學生比賽積分的高低呢!

三、網絡情緣——師生之間、學生之間

網絡——極大的增強了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互性、打破了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相對孤立狀態。這種交互性是近乎實時的、而且可以利用多種渠道實現,比如:電子郵件,BBS,WWW,基于網絡的協作學習系統,網上在線交談等等。

在網絡教學中的E-mail,也是我曾經在教師節那天,獲得的意外的、也是最開心的禮物,那天在我的郵箱中突然多了好多新郵件。那是一張張帶著真摯情意的賀卡!除了問候,還有他們的在校學習情況,也會問我有關計算機的問題。其實這份網絡情緣,是源于一件細小的事情。也就是在電子郵件的授教過程中,我到班組任那里去了解了一些學生的生日情況,并找了些最近生日的一些學生并給他們剛申請的郵箱寄去了一張生日的賀卡。我也會鼓勵學生,通過電子郵件,給老師提些教學建議,或者也會聊些瑣事!于是在網絡上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四、利用網絡教育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所謂的終身學習能力,是指人類個體經過學習和訓練而具備的、一直保持到老年都還在起作用的那種從客觀環境中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如同人類其他許多能力一樣,這種能力,特別是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而進行的終身學習能力應該在幼年時期就開始培養,而對中小學生進行信息技術教育——網絡教育是培養他們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我們知道學校教育的目標不僅是傳授人類已有的文化財富和人類歷史所創造的科學技術,更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不斷求知的意志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世界著名未來學家、澳大利亞未來委員會主席埃利雅德博士1992年提出的名言如今已成為共識:“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來,那么明天你將生活在過去!”。未來繼續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核心的遠程教育,因而具有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獨立學習能力和協作學習能力將是今后成年人能夠接受繼續教育、進行終身學習所必備的重要素質。

在網絡教學過程中我就經常安排實時個別輔導,采用問題解決式教學方法,要求學生個人提交答案上網交流或通過小組討論,然后提交答案上網交流。以此來促使學生熟悉和掌握利用網絡進行個別化學習、獨立學習和協作學習的方法。通過利用網絡搜索信息,尋找答案,獲取知識,使學生深切感受自己努力所獲得的成功,能大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這對他們的獨立學習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更是一種很好的促進和鍛煉。

總之,我們只有以一種健康、充滿激情的開放心態,迎接信息時代的挑戰,在新世紀的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實現我國基礎教育的跳躍式發展,不斷提高中華民族基礎教育的整體水平、實力和地位!為引導中小學生學習并利用網絡,并從中獲取信息以及做研究工作和創造性的工作,而努力。Internet教育,將作為信息技術的教育工作者一項重要的目標,要做好學生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