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建構主義多媒體計算機英語教學論文
時間:2022-07-19 03:21:00
導語:淺析建構主義多媒體計算機英語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多媒體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建構主義
論文摘要: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出發,通過分析多媒體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的特點,探討了利用多媒體與網絡技術進行英語教學的三種教學新模式:情境教學模式、演示型課堂教學模式、網絡交互式教學模式,以及這三種教學新模式為高專英語教學帶來的變化。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與網絡通信技術的日益普及,作為現代教育技術最新理論基礎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正在語言教學中迅速流行,并展示了空前的活力。我國在計算機教育應用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但近十年來發展十分迅速。目前,國內多媒體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MCAEL)在理論和技術上都已進入實際發展期,越來越多的高等職業學院開始探索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利用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作為理想的認知工具進行英語教學改革。
一、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形成發展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教育心理學領域,曾受到三種教學理論的影響,即形成于20世紀初的行為主義理論(behavioristlearningtheory);60年代初,認知主義學習理論(cognitivelearningtheory)問世,并逐漸在教學領域擴大影響;90年代初開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constructivistlearningtheory)作為認知學習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在西方流行,并傳入我國。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教學理論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Piaget)的“發生認識論”,這一理論較好地揭示了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闡明了學習如何發生、意義如何建構、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學習環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等等。皮亞杰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S-R(刺激一反應)公式,提出了S-(ATrR公式,即一定的刺激(stimulus)被個體同化(assimilate)于認知結構(texture)之中,才能對刺激作出反應(response)。根據這個公式,他認為,人的活動是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但這種反應不同于動物的本能反應,而是受認知結構支配的智慧活動。人類就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的。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可以概括為兩個基本過程,即同化和順應。同化是指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吸納進來并整合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因而它是對原有認知結構的擴充;順應則是指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而原有的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致使認知結構自身發生重組與改造,以適應新環境的變化,所以它是對原有認知結構的改變。隨著同化和順應的循環,于是就形成了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過程,也就是所謂的知識的建構過程。由此可見,“同化”是認知結構的擴充(“圖式”擴充),是量的變化,而“順應”則是認知結構的改變(“圖式”改變),是質的變化。認知個體就是通過“適應(adaptation)"(包括“同化”與“順應”)使這兩種形式來達到相對“平衡(equilibration)"“平衡”既是一種狀態,又是一種過程,它不是絕對靜止的,是由較低水平的“平衡”持續不斷地向較高水平的平衡發展。個體的認知結構就是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豐富、提高和發展(Piaget,1972)。
在皮亞杰上述理論的基礎上,許多專家、學者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進行建構主義的發展工作。維果茨基(Vygotsky)從歷史文化學的角度出發,認為人對其社會文化內在化的能力決定了他(她)的高級思維活動。所以,人的高級思維系統不是無限的、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人的社會生活模式的變化而變化的。他還認為,人的社會化、文化本身的發展和個人的生長發育促成了兒童的思維急劇發展,兒童的文化內在化是通過他(她)與大人的接觸,使其低級的思維過程向高級思維過程轉變。維果茨基強調社會文化決定人的思維活動,他認為,當人們聯合起來共同探討問題時,學習才是最有效的。皮亞杰和維果茨基的理論從三個方面為建構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人的認知能力是發展變化的;思維的形成是經驗的,與社會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外部世界不僅可以認識,也可以建構。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J.S.Bruner)提出了教學要以“學習者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理論,后來他倡導“發現學習(discoverylearning1970)",即知識不是由教師灌輸給學生,而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去發現,去建構;教師由傳統的“教員(instructor)”轉變為“促進者(facilitator)"或“指導者(guide)"。另一位著名心理學家奧蘇伯爾((D.PAusubel)1978年提出,’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learning)”理論,即認知結構同化論(或認知學習理論),認為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習者頭腦中己有的知識,教師應根據學生己有的知識進行教學。所有這些都為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基本觀點
由上所述,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的學習理論,是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它認為個體的認知發展與學習過程密切相關,它是對傳統學習理論的批判和發展。在多媒體與網絡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建構主義己經成為現階段我國高專英語教學改革的主要理論基礎。
1.對學習活動本質的理解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如文字材料、音像資料、多媒體課件、網上的信息資源等),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知識的過程。它強調“情境”對意義建構的作用,認為學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的。
2.對學習者的理解
建構主義理論倡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認為學習者是認知的全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它認為應把學習者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和灌輸,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也就是說,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的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能力。
3.對教育者的理解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強調學習者認知的主體作用的同時,仍然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它指出教師是知識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在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習者形成強烈的學習動機,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學習者是在教師指導下,把當前所學內容與自己己有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使自己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
三、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多媒體英語教學模式
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多媒體教學模式中,學習者和教育者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都是信息源,從而改變了以往以教師為中心、被動的、單向灌輸的封閉式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教師的個性特點對教學活動的影響,使之向主動的、交互的、開放的教學模式轉變。多媒體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MCAEL)的教學模式有以下幾種:
1.情境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認為創設情境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尤其強調創造真實情境,而多媒體和網絡系統技術目前是創設真實情境的最佳工具,能使教學內容圖文并茂,顯現出藝術的表現力和強烈的感染力,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MCAEL通過聲音、圖像、動畫、音樂、色彩的優化組合與運用,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提供生動逼真的交際情景,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和培養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功能,強化英語教學內容的傳播效果。如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把相關教學資料進行剪輯整理并做成課件,讓學習者不僅從文字上,還能通過聲音、圖像、動畫等手段,身臨其境般了解到相關知識,這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對所學內容和語言知識的理解、掌握。
2.演示型課堂教學模式
在多媒體語言實驗室,計算機、投影、大屏幕(或學生桌上的顯示器)是開展MCAEL演示型課堂教學的主要設備。它指的是教師利用PowerPoint,Word或FrontPage編寫簡單的教學演示文稿,并利用這些軟件中的插入、超級鏈接功能把聲音、圖表、剪貼畫或其他相關文件插入或鏈接到演示文稿中。教師可以選用現有的多媒體教學課程軟件,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利用Aut6orware,PowerPoint,Visual,Basic等軟件工具自己動手制作多媒體課件,利用電影、錄音、錄像以及網上資源作為輔助教材,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該模式常用于視聽說課和精讀課。
在這種演示型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利用計算機教學軟件和各種音、視頻設備呈現教學內容,體現教學策略,可以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并可及時獲得學習者的反饋信息。但這種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教學軟件的控制權在于教師,盡管教師有先進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但由于課堂教學模式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習者的主動性,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但這種以較少的投入發揮較大作用的教學模式,還將會繼續被采用。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模式加強與學習者的交流與互動。
3.多媒體網絡交互式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認為真正有效的學習應產生于教師與學習者、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教學內容及教學媒體的相互作用中。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集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音視頻技術于一身,用于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種交互功能,從而創造學習者最理想的意義建構環境。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直接從控制臺主機中提取各種學習資料,按照課程總要求自主學習。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從整體上控制和協調課堂的學習活動,對教學內容不做詳細講解,只是引導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指導和幫助學生有效地利用學習資源,檢查他們的學習效果和學習進程。如將教師機屏幕傳給學生,或監視學生機屏幕,及時獲得學生的反饋信息,以便幫助學生解決自身難以解決的疑難問題。這樣,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交互性,教師和學生能夠通過教學平臺進行雙向交流。交互式的教學模式可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式、探索式和協作式的學習,促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及時在網上尋找信息、篩選信息、并尋求答案,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由于在網上進行學習,學習者可以通過電子郵件((Email)與教師進行交流、討論、答疑等教學環節,也可通過電子公告欄系統(BBS)在網上主動公開和提供自己的信息,并接收來自其他學習者和教師傳遞的信息。借此,學習者可提出問題、尋求幫助,也可由大家共同討論。在用電子郵件進行閱讀和寫作訓練時,教師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而不在于評判。如教師可以隨時把某一篇范文或是學習者的某一篇作文轉播到所有學習者的終端,要求他們閱讀后,找出錯誤,想出訂正錯誤的辦法。通過電子郵件用英語表述,教師批改后再發還給學習者,實現教師和學習者之間的互動和交流,訓練學習者的讀寫能力,以此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近年來各院校數字化多媒體語言實驗室的出現,和校園寬帶網的建立,為教師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技術手段,也為教師從Internet上下載多媒體音像材料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教師應該充分利用Internet上豐富的英語語音和聲像材料,向學習者提供相關英語信息資源,供他們在解決問題時進行查閱,同時還可指導他們利用計算機強大的搜索功能(如GoogleBaidu,So6u,Yahoo等搜索軟鈞,對自己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進行查詢,從而自主地解決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這種學習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習者強烈的英語學習動機和創造性,實現學習者與計算機、學習者與學習者、學習者與教育者之間的多種互動和交流,從而建立符合建構主義理論要求的充分發揮學習者主觀能動性的學習環境。
四、結語
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通過先進的多媒體和網絡通信技術,可以建立一個理想的外語習得環境。在這個環境里,學習者能夠充分利用網絡的特性與功能,親身體驗各種創造性和合作性的英語學習活動,最大限度地滿足意義建構的需求,從而有效地促進認知發展,提高網絡英語教學質量。但是,多媒體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也有它的局限性,就目前發展水平,還缺乏用自然語言進行人際交流的能力,而人際交流恰恰是語言使用的本質,只有把多媒體輔助英語教學有機地整合到整個高專的英語教學中,作為教師的補充而不是取代教師,從而最大限度地縮小這種局限性。
- 上一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網絡信息的影響探討論文
- 下一篇:銷售自我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