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媒體輔助教學價值探索論文
時間:2022-12-15 11:38:00
導語:大學媒體輔助教學價值探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高校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的由來及目前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入手,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的同時,提出了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提倡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教學理論,防止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過度使用而產生的異化和教學形式主義。強調教學過程中人的主導地位,合理恰當的應用多媒體技術,做到“技術與人”的和諧統一,使多媒體輔助教學之路更加科學合理。
關鍵詞: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異化;以人為本;技術與人
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率、創設教學情景和優化教學環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和學的方式,為拓新學習方式,激發學習興趣,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提供了嶄新、高效的輔助手段,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但是,多媒體技術同樣是一把“雙刃劍”,具有兩面性,它的弊端已在教學過程中很明顯的暴露出來,這些弊端有的是由于多媒體技術本身的缺陷造成的,有的是由于使用不當等一些人為因素造成的,對于這些問題應予以充分重視,不管是哪一方面的原因,如果過度依靠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沒有很好的把握教學中“技術和人”之間的主次關系,就會使現代教學陷入技術盲崇的誤區。如果不注意加以糾正,就會對教學活動和教學效果產生危害。因此,對這一現象值得進一步探索和思考。
一、高校多媒體輔助教學存在問題的反思
1.1使用多媒體技術不等同于教學現代化
對于熱衷“趕潮流”和“技術盲崇”的人,多媒體教學好似實現了教學現代化,“多媒體”成為“現代化”、“先進科技”的代名詞。更有甚者將多媒體的使用視為教學“評級”、“評優”的唯一標準,顯然這是對現代化理解的偏差。眾所周知,教學的現代化是教學思想、方法、手段的全面進步,多媒體教學只是現代化教學的一個環節,決不能等同于教學現代化。
1.2普及多媒體技術不等于人人要學、時時要用多媒體
技術的普及已成為趨勢,一時間,人人都在學,但效果又如何呢,筆者認為并不如人意。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專長與愛好也不相同,并非都能成為多媒體制作的行家里手,普及多媒體教學不代表人人要學,人人要會,同樣的道理,也不等于時時要用、處處要用。教學內容千差萬別,不是都適合用多媒體進行講授。多媒體只是一種選擇,而不是唯一,不能一味盯住不放,搞教學手段的“一刀切”。
1.3多媒體技術不能主宰課堂教學
有人視多媒體為教學的“靈丹妙藥”,把課堂從頭到尾交給了多媒體,教師和學生要“退居二線”,讓多媒體做授課的“個權代表”,主宰教學過程。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成了“看戲”的觀眾,教師成了“放戲”的播映員,機器掠奪了教師的上課“演出”的權力,教師和學生在機器的支配下被動的教和學。這無疑是本末倒置、主次不分,教學終究是人與人之間的活動,設備再好也只能是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不能取代人的地位。
1.4多媒體教學不能一味追求信息容量和表現形式
多媒體能大容量的集合教學內容,豐富表現形式,但并不意味著越多越好。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接受能力是有限的,過多的信息和信息表現形式,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學生接受有用信息。多媒體教學要杜絕華而不實,要求精求真,把設計制作的著力點放在解決教學重難點問題上。
1.5人的主體地位丟失,人的屬性會不斷的弱化和缺失
如果對此不能正確的把握和警覺,還是無法改變多媒體技術濫用的危害,導致人的缺失,表現在:①教師能力的退化;②教師主導作用的丟失;③情感的消失。
二、正確理解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與人的關系
通過對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問題的反思,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哲學警示:
2.1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人本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思想源遠流長,起源于古希臘文化,形成于文藝復興,發展于啟蒙運動,在現代社會得到不斷的完善。同科學主義一道相互競爭、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人本主義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認為人性來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反對將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和機械化。羅杰斯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觀點用于解釋人的學習,并擴展到教育教學領域形成了獨具風格的人本主義教學理論。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的基本觀點:①承認學生學習的能動性;②強調學習資源的提供;③通過使用合約使學生獲得明確的學習目的;④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學習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⑤強調真實體驗和情感參與對學習的重要性;⑥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
人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教學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教師與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人。我們不能把教學工具的技術性提升到極端而無視教育的人文性。教學技術無論多么先進,它本身沒有生命,無法顧及人的興趣、情感。教學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需要教師用真情去與學生交融,要燃起學生內心對真理渴望和追求,這是任何技術和機器辦不到的。課堂上不僅有知識的流動,還有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情感的流動,如此建起的人文環境是任何媒體難以替代的,面對面的教育是永遠不可取消的。在全面素質教育的今天,關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強調人文精神關懷已成為共識。明確人的主體性,發揮教師的主宰作用,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依然是不可動搖的課堂主旋律。
2.2防止技術異化的傾向
多媒體教學僅僅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技術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將一種手段推崇到極至而忽略了提高教學本身的目的,就是一種技術異化。法蘭克福學派的馬爾庫塞認為:“技術理性的概念,也許本身就是意識形態。不僅對技術的運用而且‘技術本身就是(對自然和人的)統治,就是方法的、科學的、籌劃好了的和正在籌劃著的控制。統治的特定目標和旨趣不是‘后來’的從外部追加給技術的,它們早已滲透在技術設備的設計中。技術總是一種歷史——社會的規劃:一個社會和其占統治地位的旨趣,打算利用人和物所要做的事,都要用技術加以規劃。統治的這種‘目的’是實質性的,因此它便屬于技術統治的形式本身。”顯然這對科學技術手段的作用夸大到了極致。這種偏執不僅忽視了人的理性和本性發展的目的,同時也傷害了科學技術,使技術走向異化。
再次,對技術理性片面發展造成人與自身對立的反思。技術理性的片面發展使得在現實生活中對技術的濫用、誤用,從而導致了人自身的危機,即技術的異化導致了人自身的異化,使得人自身在肉體上受折磨,精神上遭摧殘,從而造成了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的喪失以及精神的萎縮。正如弗洛姆所指出的:“在技術社會,人創造了種種新的、更好的辦法征服自然,但卻陷于這些的網羅之中,并最終失去了賦予這些辦法以意義的人自己。人征服了自然,卻成為自己所制造的機器的奴隸。”
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作為一種技術的運用,在組織教學時,注意以下方面來防止技術異化。
2.2.1技術需要理性的應用
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要依據客觀事實,合理地綜合利用發揮各自特長,以取得最佳效果。加強多媒體教學的教育性和科學性。在教育性方面,多媒體教學要符合教學大綱,遵循教學原則,要優化教學內容的組織與演示,形成合理的教學模式,要遵循學生的認知心理規律,激發起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引發主動思考,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在科學性方面,主要有3個層次:一是多媒體的使用能夠切實表現教學內容,實現內容與形式的最佳組合;其次,要全面、系統、科學的設計多媒體教學,要有區分的選擇技術,有策略的應用技術,使技術的運用最合理化,既有整體性又有操作性;三是實用性,即確保所選的多媒體技術是當前教學所必需的,能有的放矢,在教學中發揮的作用是其他手段所達不到的。要力求簡潔,以最貼近教材、貼近學生,真實準確地反映教學重難點為準則,要以操作方便、可靠,有明顯的效果為準繩。公務員之家
2.2.2實現人與技術的結合
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要做到人與多媒體技術的結合,包括人與技術的有形載體——機器的結合。人與技術之間,人是主體和中心點,任何技術的發展都應圍繞人的需求來展開,人是技術的發明者,也是技術的使用者,更是技術的受益者。在技術的使用上,人不應該被動地應用技術和機器,不能成為技術與機器的附屬。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是技術的組織者、管理者,多媒體應該適應和滿足教師的需求,二者組成系統才能很好地協調工作,學生是多媒體的服務對象,多媒體的使用還要符合學生心理認知規律,以學生為出發點和終結點,傳遞教學信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利用多媒體營造和諧的教學情景,學生在和諧環境中,與教師合作交流。只有將這三方面關系調整好,實現人與技術的真正結合,教學才能融會貫通,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課堂才會有人情味,學生才能活躍起來,實現最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有著進步的意義,關鍵在于能否突顯教學中人的主體地位,合理恰當的應用多媒體技術。隨著技術的進步,多媒體教學還有更廣闊的拓展空間,人與技術和諧統一的步伐也將愈來愈快。每個教育工作者要樹立正確的“技術觀”,不斷分析問題,化解矛盾后,總結經驗,探索出更加科學合理的多媒體教學之路。
參考文獻:
1張斌.關于多媒體教學中“技術和人”的反思與再認識[J].科技信息,2007.12:61~62
2劉曉紅.關于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幾點反思[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6.12:64~65
3趙修、朱玲.對多媒體技術教學運用的哲學反思[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6):80~83
4張婷.論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的基本觀點及其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指導作用[J].濟寧學院學報,2008.6(3):51~55
5李芒.對教育技術“工具理性”的批判[J].教育研究,2008.5:65~70
6梅家駒.教育技術的定位與錯位[J].中國電化教育,2000.1(156):9~11
- 上一篇:探究我國外匯市場信用系統搭建論文
- 下一篇:權益性金融資產的監管探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