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當代技術之教育教學
時間:2022-04-06 10:37:00
導語:思索當代技術之教育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信息化社會的今天,迅速地篩選和獲取信息、準確地鑒別信息、創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將是所有社會成員應具備的、如同“讀、寫、算”一樣重要的,終生有用的基礎能力之一。加快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提高信息技術課程的效益,對實現教育信息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信息技術教學中,“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各種信息技術教材編寫時著力貫徹這一教學方法?!耙匀蝿諡橹骶€、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基本特征。本人就如何優化信息技術課程談以下幾點思考。
一、更新觀念,明確目標任務
(一)信息技術教育不同于計算機教育
計算機是21世紀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質承擔者和技術支持者,沒有計算機及其網絡技術,就沒有當今社會的高度信息化,因此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計算機、網絡教育是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計算機教育不等于信息技術教育。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與計算機學科比較,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它涉及眾多的邊緣和基礎科學。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本身就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所謂計算機學科性,它兼有基礎文化課程、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特點,也兼有學科課程、綜合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特點。
因此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打破了只能講計算機的“學科”知識的“學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單純學習技術的觀點,加強對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使信息技術成為支持學生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明確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基礎學科,它是培養所有社會成員應具備的如同“讀、寫、算”同樣重要的終生有用的基礎能力之一的課程。國家新的課程綱要已將它列為政、語、外、數之后的第五位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歸納為以下四點:
1.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計算機和網絡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2.信息能力:能夠快捷有效地獲取信息;熟練地、批判性地評價信息;準確地處理信息,創造性地使用信息。
3.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具有獨立自主的學習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并且有意識的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4.信息道德: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
(三)加強對課程整合的理解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討論稿)》中指出,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涉及了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整合的問題。
我們應該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各類課程的整合,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現有資源,發揮設備的最大潛力,在有限的物質基礎上,實施高質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信息技術課程整合通常以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驅動教學,有意識地開展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相聯系的橫向綜合教學。這些“任務”可以是具體學科的任務,也可以是把學科“任務”包含其中的真實性問題情景,使學生置身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學習過程中。例如,安徽省編寫的初一《信息技術》第3.3.1節中要求學生輸入的一段英文,取自初一英語課本第16單元第120課,第3.4.4節練習第4題使用了初一語文課本中的要求背誦的名篇《愛蓮說》。
在整合過程中,把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要求作為一個整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強調信息技術服務于具體的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學生使用計算機獲取、處理信息就像使用電話、鉛筆、橡皮那樣自然。教師進行“任務”時,要盡可能體現學科整合的思想,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鍛煉,培養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
(四)加強信息道德的培養
當今的社會各種信息層出不窮,既有大量的、豐富的學科知識、動人事跡等信息,也泛濫著一些不科學、偽科學、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計算機犯罪、計算機病毒肆虐、個人隱私遭到威脅等都是信息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消極后果,因此在進行信息技術課程中,加強對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就顯得非常重要。
二、明確信息技術教師應充當的角色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自覺不自覺地扮演著知識“講述者”、信息“傳授者”、教學活動“領導者”的角色。教師特有的這種權威性,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學生圍著教師轉。但現在社會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不再以教師為唯一的渠道,教師只有正確認識、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術課的效益。因此,教師應確立“教即學,學即教”的觀念,即教師在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學習過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就是教別人的過程,教師的角色應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導學者、合作者、評價者、“競爭”者。
1.設計者:通過教學設計優化課堂,提高教學效果。
2.導學者:(1)幫助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和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2)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3)指導學生區分好與壞的信息,提高學生對信息的分辨能力;(4)啟發誘導學生積極思考,活躍學生思維,培養學習興趣;(5)身體力行,為學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響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3.合作者:師生間相互交流、就某些問題進行討論,既密切了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可在合作的環境中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4.評價者:教師可通過評價對學生具有導向、激勵作用,幫助學生確定努力方向,通過學生的自控,實現學習目標。這對學生樹立自信心,發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競爭”者:通過網絡環境給教師學生一個平等的學習和展示的氛圍,建立了師生間的平等關系,使師生的作品或成果在這種和諧的環境中平等“競爭”,既促進教師終生學習的意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愿望,形成“師不如弟子”的可喜局面。
三、靈活運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
信息技術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
現代教育引入了以計算機為主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提出了以“超媒體”方式組織教學信息,以“任務驅動”組織教學過程的思想?!叭蝿镇寗印笔且环N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目前,“任務驅動”教學法已經形成了“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特征。
- 上一篇:小議可轉債融資的機遇與風險管理
- 下一篇:小議全球金融形勢及未來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