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信息技術與思品學科結合
時間:2022-12-22 11:36:00
導語:剖析信息技術與思品學科結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這個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對《品德與社會》課程和教學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形勢下,本著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教學的針對性、生動性、實效性、時代性的目的,依靠學校信息化建設的良好內部基礎外部環境,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來改進思品課程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掌握和了解有關知識,來提高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師必須進一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計算機來幫助自己的教學,把計算機技術有機地融入到小學思品學科教學中,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要求。那么,該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思品學科的整合呢?我就信息技術與小學思品學科整合的研究與實踐,作了一些初步研究。
1.信息技術與小學思品學科教學內容的整合
新課程標準提出“《品德與社會》課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但并不是兒童生活的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因此,思品學習材料的選擇應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實效性。我們可以利用信息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思品科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思品學科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同時也可使師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讓思品學習更貼進生活。
比如我在教學小學思品五年級上冊《傳媒與生活》第一課時的教學時,事先拍下了反映古今傳媒發展的過程的錄像,然后引導學生從這一生活實例中來學習傳媒對我們的影響,以及傳媒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還在課前就這個班的同學對其他同學使用傳媒情況做了一些調查,讓他們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來研究。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尋找,依靠學生對感性材料的直接興趣,激發學生創新。
2.信息技術與小學思品課堂教學形式的整合
教育的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與思品學科的有機整合為我們的教學增加了新的形式,基于這一思考,我有意識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思品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并且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民族團結一家親》是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小學思品第五冊的知識。這節課的知識目標是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了解不同民族生活方式和習俗,知道每個民族對中華民族大家庭都有貢獻。能力目標是能夠引起學生對民族問題探究的興趣,提高合作學習能力。為了將教師的教學設計轉化為學生的生命活動實踐的一個互動,盡一切可能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為此,我在練習部分設計了互動式的游戲教學——該民族的成員為自己找到該民族的住所,電腦給出左面一豎是該民族成員,右面一豎是該民族住所,讓生點擊鼠標,為該民族成員找出各自的住所,最后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演示交流,在交流基礎上共同唱響《愛我中華》,來體現中華民族的大團結。
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手段開展教學,利用網絡信息豐富、傳播及時、讀取方便等特性,促進課堂模式的轉變,既豐富了教學形式,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能力。
3.信息技術與小學思品學科教學方法的整合
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授——受”為特點,學生的學習存在著單一、被動的問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以課堂為中心、教師為中心和書本為中心”的現象,忽視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新的教學觀認為“教學目的在于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性向得到盡可能充分的發展。”“教”是為了“學”。
如在教學《傳媒與生活》一節課時,我安排了直觀個性的、探究性的問題,有些是通過幻燈片的形式直觀地展示給學生的。如,像報紙、書刊這樣能傳遞信息的媒體,我們一般稱它為“傳媒”,有些是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討論的,加上他們的相互交流及匯報,如,傳媒工具的共同點與不同點,后通過網絡在大屏幕上顯示,起到了交互作用。這樣不僅使學生很快地了解自己與實際生活的情況,加深了學習體驗,而且教師也可從中獲得教學反饋信息,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使教學過程向教學目標靠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層教學和個性化教學。
信息技術與小學思品學科的整合有多種途徑和方法,不拘一格,其效果是傳統教育技術難以比擬的。總的來說,信息技術與小學思品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務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我們積極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力求在最短的時間里找出最佳途徑。
- 上一篇:區研討班工作大會區委書記講話
- 下一篇:大學生村官鄉鎮工作述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