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導言設計論文

時間:2022-05-21 09:39:00

導語:語文課導言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導言設計論文

火車開動要鳴笛,輪船出航要啟錨,戲劇安排要有個序幕,我想,作為一堂完整而成功的語文課,也必須設計一個精彩的導言,數年來,我在認真學習語文界教學經驗的同時,著力對語文課的導言(即課引)作過一些探討。

(一)何謂導言?精心設計導言有哪些意義?

所謂導言,就是在講授新課之前,教師本著一定的教學目的,根據教材具體特點,精心設計一小段(三—五分鐘不等)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引,以引起學生注意,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呈現出一種積極的狀態。

精心設計導言有何意義呢?大致說,精心設計導言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具體說來,精心設計導言,可以渲染課堂氣氛,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好的導言應具有哪些特點?

1.目的性好的導言應該具有鮮明的目的性,應該圍繞教學目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進行設計。無的放矢的導言設計,要么信馬由韁,要么畫蛇添足,最終必然弄巧成拙。

2.針對性俗話說“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好的導言應該具有明顯的針對性,它包括針對學生的家庭生活環境、社會生活閱歷、文學藝術修養、接受心理水平。試想,如果你在講授《孔雀東南飛》之前,播放一首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會造成一種怎樣的后果呢?我想,不是曲高和寡,就是對牛彈琴!究其原因,這個課引,雖然有著鮮明的目的性,卻沒有明顯的針對性。

3.概括性好的導言應該具有完整的概括性,應該選擇精當的詞語或總括性強的句子表現課文內容,提綱挈領,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學生在教師講析新課之前就能對全文內容有一個粗略的了解。

4.情感性好的導言應該具有強烈的情感性,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攪動學生情感的波瀾,形成一種情感交融的學習氛圍。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尤其是初中語文教學)的同志,大概會對于漪老師的許多課引爛熟于心吧!你看她為散文《春》、小說《七根火柴》設置的兩段課引,或是充滿對祖國山川的熾愛,或是飽含對革命先烈的深情。而語言干癟、情感平淡的導言,學生則避之唯恐不及,又怎么能渲染課堂氣氛,激起學生心靈上的震顫呢?

(三)設計導言的幾種基本形式

1.巧用教具如我在講《挺進報》之前,事先亮出一張報紙,問:“同學們,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呢?”同學們爭先恐后地回答:“報紙!”待學生回答后,我就設置了這樣一段導言:“在今天,發行報紙已是十分普遍的事了。可是,在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下的舊中國,要發行進步的或革命的報紙就并非易事了,而必須付出沉重的代價,甚至是寶貴的生命。我們今天要講述的,就是重慶地下黨人為發行《挺進報》,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英勇斗爭的故事。”

2.借用插圖如我在講授夏衍的報告文學《包身工》時,設置了這樣一段課引:“同學們,現在讓我們來看一下課文中的插圖。看到這些‘手腳象蘆柴棒一般的瘦,身體象弓一般的彎,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慘’的女孩子,我想大家自然會想到夏衍筆下的包身工。那么,包身工的生活境遇怎樣?造成她們苦難的根源又是什么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述的內容。”

3.選擇錄音隨著人類社會的日益進步,教學儀器的日趨完善,一些膾炙人口的古典名曲也得以流傳,并逐漸走進千家萬戶,名曲已經不再成為“只應天上有”的虛幻神話。這就要求我們廣大語文教師應勇于突破舊的教學模式。不斷更新舊的教學觀念,大膽讓唱片、錄音和錄像進入我們的語文課堂,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可感性,用以輔助我們的語文教學。如,我在講授古詩《琵琶行》時,事先選播了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和《十面埋伏》,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基礎上,充分領略古詩中樂曲旋律的變化:徐徐流暢——逐漸沉咽——間歇停頓——激越雄壯,然后再進入對古詩內容的講解。我想有這樣的導言作鋪墊,可能比授課人強拉硬拽、聽課人生吞活剝要好得多。

4.渲染氣氛如在講授《最后一課》時,我以富有詩意的語言作了這樣的開場白:“同學們,你們作為學生上了無數節課,這其中一定會有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課。有的同學在作文中寫到畢業前夕在母校的最后一課難以忘卻。想到即將離別同窗共讀的好友,即將離別開啟心靈之窗的良師,即將離別可愛的校園,即將踏上新的人生旅途,心中交織著一種依戀而激動的情感,而法國著名的小說家都德筆下的《最后一課》卻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飽含了亡國恨,傾注了愛國情。”

(四)精心設計導言對教師提出了哪些要求?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矛盾的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既然教材內容各不相同,學生情況各有差別,導言設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東施效顰。要想設計新穎獨特、切實有效的導言,以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最終目的,就要求教師:首先,得有機敏的應變能力、扎實的語文功底和深厚的文學修養;其次,得熟悉課文內容,弄清文章特點,明確課文的重點難點;再次,對不同學生的生活閱歷、家庭環境、藝術素養,審美水平要了然于心。

欲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倘若我們都能在導言設計上肯下功夫,多下功夫,苦下功夫,那么,在日后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又何愁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神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