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批改講評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1 04:04:00

導語:作文批改講評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文批改講評管理論文

一年多來,我們在作文批改講評上進行了這樣的嘗試:即以學生互相批改為主,老師批改講評為輔。

中學語文教師一定都有同感,最令人費神的莫過于作文批改講評;尤其是教兩班語文者,工作量之重更可想而知。為此,不少老師頗動了一番腦筋,想了一些點子:批改,但只是浮光掠影;有指導、有講評,但往往是隔篇進行;瀏覽一遍,打一個分;兩本作文本更替使用,細水長流,打批改持久戰。但,這些搞法都還是停留在消極應付這個表面,并未跳出“師本位”這個限閥。而其實質作用又如何呢?我們對本校六個班三百多個學生進行了不記名問卷調查。結果,仔細看了教師眉批總評及修改細節的約點30%,在此基礎上根據老師的提示進行了再創作的僅占14%,40%的學生只瞧了眼評分或再耳語一番彼此的作文分數就將作文本擱一邊去了,個別學生甚至連作文本也懶于翻動,只等待新的作文題。調查數據一公布,同行們不禁為之一震;自己的汗水居然成了無用功,紅紅的眉批總評在學生的眼中竟成了過場。我們不得不冷靜下來: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否應動點手術了?如何獨辟蹊徑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作文批改是一種閱讀,是一種心靈的溝通、交流,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提高。因此,學生的參與意識不容忽視。把學生推到寫作的另一前沿陣地——修改,使其在互相批改中認真切磋,取長補短。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生在互相批改中漸漸形成了濃厚的作文興趣,悟出一些作文之道來,獲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同時,也把教師從令人頭暈的“勞役”中解脫出來。

那么,作文互相批改該怎樣進行呢?

第一步,宣傳互相批改的意義。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激起學生“為師”的欲望,引發作文批改的興趣,并出示自己創作中的部分手稿,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氣氛。

第二步,教師示范批改。評四分之一作文,再選取一篇中下等作文,照原文刻寫,將字、詞、句用統一的修改符號批改好,眉批總評一絲不茍,精采語句用圈線標出。將這篇教師示范批改文印發每一個學生,使學生克服修改的隨意性、盲目性,扶著學生走,讓其模仿。另刻一篇中等水平作文原文,發給每個學生以備試批。

第三步,分批改小組。一般四人為一組,按學生作文水平高低搭勻。每組安排一個寫作水平相對較好的學生擔任批改小組長。每組發一個作文互批登記本,組長詳細登載好每次每文批改及時的好壞典型、分數以及批改中的紀律問題和突發事件,以備教師查詢、了解學生進步情況,并將此項作為評比“先進小組”的一個重要條件。為便于組織,原則上分組以座位為序,靈活調動。這樣,一個標準班便是14組,教師詳批作文一組一本。

第四步,明確修改步驟及內容(板書)

(一)學生交換作文卷(四人輪換),教師出示本篇訓練重點及詳細要求,使之有的放矢。

(二)計時速讀1-2遍,弄清自然段落、層次關系、文章主旨、材料的詳略安排,也就是整體感知。

(三)精讀文章,著手批改。遇疑難問題先組內咨詢、磋商,如不能解決再請教師解答。教師作為主導,來回于各組,與學生同行,打成一片,融于一體。

1.錯別字、用錯的標點符號、病句的修改、語句的增刪,以改為主,適當眉批,精彩語句修辭下用圈線標出。這里,教師一定要強調不能亂涂亂改。關于修改符號,初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209頁有詳細的規定,此不贅敘。這樣,保持了卷面的整潔、統一,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習慣。

2.文章與題目的銜接、段落之間的連貫性、思想內容、寫作技巧的運用、閱卷小感等以眉批為主,適當修改揭示。

3.教主改者寫出修改總評,打出建議分。這是難點。

評話應以本次作文訓練重點為主要依據。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都各有側重,一般來說,本文側重點是否落實,主旨是否正確,立意是否新穎,取材是否典型,扣題是否緊密,詳略安排是否合理,結構是否巧妙完整,過渡是否自然,語言修辭是否準確、生動、形象、有風趣、標點符號運用及錯別字情況,記敘要素和寫作手法(或說明方法、論證手段)等十二項必須擇要寫出六項,另外作文態度(從字跡卷面可以看出)也應予以考慮。總評應以正面肯定為主,挖掘優點,也要中肯地指出不足之處,誠懇地建議,不能寫諷刺、挖苦話。最后四人斟酌,協調地打出建議分。作文組長作好詳細的批改記錄。

4.歸還作文卷,作者再讀,思考改動的地方,體會改前改后的差別,如有異議,可再與主改者商討修改。閱讀總評,總結作文得失,再上一個臺階。根據修改意見,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再創作,真正提高寫作水平。

第五步,嘗試批改發下來的同一篇作文。

附注:經過一兩次練習后,第一、二、三、四、五步可略去。為獲得更多信息,可每四篇作文后再次分組。

互相批改是實踐,講評是提高。作文講評我們走這么兩條路子。

第一條路子,學生批改完成后收上來,教師審閱,剛開始時,教師須全部認真檢查驗收一遍,查漏補缺,不能走過場,目的是引學生上路。學生形成習慣后可只抽查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在學生批改的基礎上,教師也要打出分數,補充讀后感。對主改者的批改,教師也要閱讀,指出疏忽點,給出批改等級或分數。教師將批改中存在的共同問題及批閱優劣整理歸類,詳細登記,參照小組長的記錄,以便在下次作文之前作批改講評。講評應肯定批改成績,多鼓勵學生,中肯地提出漏洞,評出1-5個作文批改先進小組。優秀的批改可當堂巡展傳閱或貼出來共同觀摩學習,共同提高。精彩語段可當堂點讀1-20處。如時間充足,這個步驟可在互相批改之后進行。

第二條路子,當堂講評。(第二課時)學生當主角,老師當導演,以有獎競賽形式進行。

(一)小組總評,從四篇作文中選出原文、修改佳篇,集體斟酌潤色,開動腦筋,從篇章結構、布局謀篇到字詞句都再改一遍。

(二)小組代表或作者宣讀雙佳作文,組長宣讀總評語。以小組為單位對所有宣讀文章采用百分制當量計分、亮分。計分以作文總評要求十二項為主要依據,兼及發言姿勢、朗讀水平、競賽紀律,以累計分排出1-5名,當堂予以鼓勵和適當的物質獎勵,以調動競爭意識,同樣也可將其文章貼張出來共同欣賞,在其中評出一篇最佳修改范例,同等獎勵;給獲獎作文所在小組授予“作文批改優秀小組”稱號。

(三)小結批改情況。趁熱打鐵,鼓勵學生適時誘導,特別要給未獲獎的批改小組打氣,教育他們不灰心、不氣餒,力爭下次改出好文章來。有時,競爭氣氛相當濃厚,也許是初中學生爭強好勝與自我表現的愿望的表現。

(四)抽查批改情況,詳看三分之一。

上述兩條路子可交替著走,以顯活潑。為了便于張貼且富有整體感,我們采用的是八開800字作文格紙,作文本用于學生寫周記。

我們的作文批改講評法雖然還處在嘗試階段,須不斷探索、完善、集思廣益,但我們已察覺到這種改革帶來的可喜變化。它改變了學生作文、老師改文的傳統習慣;它消除了學生聽作文評講課時擔心批評、只望表揚而惴惴不安,視老師如法官斷案的恐懼心理,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活動面廣,積極性高,氣氛熱烈;以前最怕作文的學生也一到作文課便歡欣雀躍起來,真正做到了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其次,它加強了學生彼此的信息交流,推動了互助學風,擴大了視野,活躍了思維,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團體意識。一年多來的嘗試,值得我們高興的是,1996年5月王青山老師的《作文批改講評》公開課獲得了全校近20位同行及領導的一致肯定,這條路子可走。這更鼓舞了我們的信心,使我們的改革設想有了溫床。我們想,只要堅持不懈地去探索、完善,我們的作文批改講評法一定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經得起實踐的考驗,一定會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