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論小學英語如何實施情境教學
時間:2022-09-06 08:48:00
導語:獨家原創:論小學英語如何實施情境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英語課堂上堅持采用“情境教學法”,使學生經過長時間的鍛煉和熏陶,從被動的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地掌握知識,以此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創設情境,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有如置身于英語學習的世界里,有比較真實的感覺,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課程。現在很多的“英語角”活動,就是它的延伸、發展。在我們英語課堂教學中,其根本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可以大大加強語言信息的輸入,產生語言內化,做到學以致用,從而為進一步學習英語打下
良好的基礎。關鍵詞:情境教學小學英語策略
一英語情境教學的特征
1.真實的活動與任務
活動與任務的真實性,為理解與經驗的互動創造機會。①在英語情境教學中,學生所參與的活動與任務必須是真實的、或與真實世界相關聯。真實的活動是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是開放式的,活動與任務的真實程度越高,學生對單獨一項復雜任務的調查研究就越深入,而這遠遠強于學生在同一時間內關注一系列的活動與任務的完成。在英語情境教學中,教師常常為學生創造機會去完成活動與任務,在完成活動與任務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生成問題、識別問題、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真實的活動與任務的完成一般要求學生進行一段時間的持續調查與研究,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從無關信息中識別、發現有意義信息的機會。這些活動與任務的完成不僅自然地形成了學科間的統整,而且也反映出真實生活問題的最本質特征—復雜性的本質。
2.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是英語情境教學的基本要求。學習者己有的經驗和背景知識成為有意義學習的主要基礎,學習者積極進行意義的自我建構,并始終處于學習環境的中心地位。因此,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的創設成情境教學實施的主要任務。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傳統教學的批判,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研究不斷深入,基于問題的、基于項目的、探究的、開放式的教學環境研究的興起,也充分表明了這一點,更清晰地說明傳統的教學與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的區別。
3.合作共享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采用個體活動、配對活動、小組活動和全班活動等。但是,“個體活動”由于是以獨立個體形式進行的,難以做到合作與共享;“配對活動”的參與者有限,往往缺少足夠的共享資源;“全班活動”會相對降低學生的參與率。相對而言“小組活動”能比較合理地解決“參與率”與“資源量”之間的矛盾。也能充分體現合作共享。
當然,在日常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能排斥某種活動形式,而應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活動形式。合作在這里有兩層含義:一是信息傳遞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相填補信息差。所謂信息差就是人們對事物或人了解、知曉的程度存在著差距。人們之間進行談話交流,是因為談話雙方之間有了信息差,彼此都想了解對方的信息,才產生了交流的愿望和想法。二是處理信息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資源共享,資源合作共享的前提是信息差。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應該考慮建立一定的信息差,以體現合作共享的真實性。例如,在學習“職業”類單詞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互相詢問家長的職業,可是有些同學之間的關系較好,知道對方的家長是干什么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明知故問就不能實現信息的互補,也就體現不了合作的真實性,教師應考慮到這些因素,讓學生去調查未知的信息,實現交流的真實性。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信息差是來自多方面的。
4.動態角色
在互動性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是動態的。互動式活動可分為啟
動、展開、深入和結果等階段。第一階段,教師是設計者。情境設計是課堂教學
必備的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言自明,設計什么樣的情境與學生產生互動,與課堂效果有密切的聯系。教師在設計情景時要尋找或創設貼近學生實
際的生活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認同融入,產生共鳴。例如在上有關服裝主題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出天氣變化了,需要增添一些新的衣服,從而自然地引入服裝的主題。同時,學生在這個時候也可以參與課堂設計,他們可以為教師提供建議,幫助教師選擇適合自己的服裝款式,大小,顏色等,使課堂活動也能體現學生的興趣要求。第二階段,教師主要是組織者和輔導者,負責幫助和指導學生參與活動,同時教師也是參與者,他們與學生形成平等關系,創設輕松和真實的交際環境;學生主要是活動的參與者,但也應是組織者和輔導者,比如,組織自己的小組活動,幫助同伴參與活動等。第三階段,教師主要起學習促進者的作用,激發學生參與和學習的欲望,促使學習活動繼續下去;學生應該是問題的發現者,他們積極想象、探究和創新,把活動推向更高層次。第四階段,教師是評價者和觀賞者,他們積極評估學生活動,鼓勵學生持續發展;學生不僅是成果的評價者和觀賞者,還要逐漸適應自主學習和自我評價的模式。
二小學英語情境教學的策略
現代小學英語教學的特點是教學模式新,以情境教學為主,以聽說認讀為主要目標,提倡通過聽聽、說說、做做、玩玩、演演、唱唱等方式來學習英語,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表達。小學英語課時少、時隔長,這對缺少英語語言環境的中國學生來說很不利。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創造一些條件,可以給全班學生各取一個英語名字,并要求他們不僅在英語課堂上使用,而且在課外也要盡可能地多加使用,這不僅增加了他們練習口語的機會,而且使他們對這種語言有身臨其境之感。在小學低年級,主要是通過游戲、念rhyme把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在筆者在幾年的英語課教學實踐中,深深體會到了這一點。經過總結,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可采用多種手段進行情境教學:
1.多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用好這一內部直觀情境。
在英語課堂中,教師的中介作用是借助語言實現的,因此英語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創造英語語言環境。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也認為理想的外語課堂教學應能使學生“沉浸”于環境之中,進行有意義的交際。在教學操作當中,堅持用英語組織教學,可在課堂這個小環境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它將外語教學系統中的主體(學生)、客體(目的語)和環境三要素聯系起來。使學生不斷地接受一些新的語言材料,并能主動地根據先前的認知結構有選擇的知覺這些外在信息,建構對新信息(材料)的理解。將真實生活情境引進課堂,能濃縮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距離,給學生提供語言交際的好機會,由于這些對話的內容、形式都十分貼進生活,所以學生樂說、愛說,積極性就會提高,爭先恐后地要求進行對話練習。這樣,通過日積月累,學生就能夠學會更多的日常用語,為學生創設英語語言化境奠定較好的基礎,從而培養了學生直接理解、直接學習和直接應用英語的習慣。教師每一節課都堅持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可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能夠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使他們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2.充分利用校園和教室環境
校園和教室作為學生最主要的活動場所,首先應該營造出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充滿英語的環境里活動,做到耳熟能詳,只要一走進學校,就能聽到英語,看到英語,好像英語就在身邊。如:把教室、辦公室及各專用教室的標牌都做成漢英雙語牌,五年級一班寫成Class1,Gread5;辦公室用office,還可以選擇學習一隅布置成EnglishGarden,入門處寫著WelcometoourEnglishGarden等等……我們知道在小學英語教材中,約有1/3的單詞是表示日常生活用品的,我們可以通過實物、圖畫、玩具等使英語單詞與生活中的客觀事物建立直接的聯系,盡可能地在每件物品上做好明顯且富有情趣的英語標志,讓學生在濃厚的英語氛圍里不知不覺地學習英語知識,從而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3.利用游戲激發情境
游戲的精彩迎合小學生愛玩的天性,寓教于樂。比如,在教學Body時,讓孩子們一起來做Touch游戲,如,教師說:“Touchyourmouth.”學生邊指自己的嘴巴,邊說:“Mouth,mouth,thisismymouth.”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聽力,又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又如,在學習hot,cold,rainy,windy等表示天氣情況的單詞的同時,引導學生用簡單的圖畫來表示單詞的意思。如:樹枝搖擺表示windy,戴墨鏡表示sunny,打雨傘、搖扇子表示hotorrainy…再如,在教學Myclothes時,學生根據教師的指令畫出襯衫、毛衣、褲子、連衣裙等衣物,與此同時,還讓他們根據指令給這些衣服涂上不同的顏色。通過這一系列活動,溫故而知新,提高了學習效率。
在近兩年的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我感到把課堂知識串成一個個小故事,邊講邊學知識是一個好辦法。例如,在講授Whatcolors?這課時,我沒有死板單純地講八種顏色而是把這八顏色,用在學生熟知并感興趣的八種物體上,并把他們串成一個既貼近生活實際,又有趣的故事。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生由于故事的吸引而記住了這八個事物以及它們的顏色,使得原本枯燥又容易混淆的八種顏色的單詞具體清晰起來,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4.利用語篇材料開展聽力活動
聽是語言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是人們進行語言交際的重要手段。《英語課程標準》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對聽力這一語言技能作出了不同級別的要求:一級為“聽做”,二級以上為“聽”。也就是說,從開始學英語就要注重學生聽力的培養。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提供的素材進行巧妙的導入,以任務激發興趣,而不只是打開錄音機聽兩遍就跟讀或對對答案完事。教學中如何利用語篇材料來開展聽力活動呢?
下面以外研版小學英語教材為例加以說明。外研版小學英語教材的每個模塊都有一兩個語篇,每個語篇都是從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中選材,故事情節相對完整。因此,我們可以設置由淺入深的層次,采取任務型的聽力方式,通過問題的引領,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理解故事情節。首先,從“W&HQuestions”(即what,who,when,where,why及how)入手,設計一兩個針對故事大意或主要人物的問題,引導學生初步聽,了解大意。然后再設計針對故事細節的問題,分層次引導學生再聽,進一步了解語篇。最后設計聽音指圖、聽音跟讀等活動,明了細節,糾正發音。
5.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容易被具體、生動、形象的事物所感染。
根據少年兒童愛新奇、好動的特點,布魯姆認為“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當在課
內創設更多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學到的語言材料。”教師根據教學內容
的需要,努力創設與生動具體的情境引入課題,可以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
讓學生很快進入狀態。情境的創設可以從律動、歌曲,故事,游戲等形式入手,
這些學生喜愛的形式是營造良好英語學習氣氛的有效途徑。教師還可以從一個問
題或任務著手,立即把學習情境呈現給學生。
以PEP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Doyoulikepears?”教學為例,
T:“Iinvitedsomefriendstomyhomeyesterday.AndIpreparedmanyfruitsforthem.CanyouguesswhatIprepared?”
學生踴躍猜出各種食物的名稱,
T:“Yeah,youaresmart.Let’sseethesedeliciousfruits.”“Orange,doyoulikeoranges?”
S:“Yes,Ilikethemverymuch./No,Idon’tlikethem.”
T:“Ilikethem,becausetheyarejuicy./Idon’tlikethem,becausetheyaresour.”
教師以此方法逐一拿出其它水果的圖片或實物讓大家認識并討論。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情境,卻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這樣做能夠讓學生在猜的過程中期待知道有哪些水果,在討論對水果喜好的過程中熟悉他們的名稱,對話中的句子“Doyoulike…?”“Yes,Ilike…/No,Idon’tlike…”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由于是課程的引入部分,教師要把基本的學習內容呈現給學生,因此,這部分的互動主要體現在師生之間。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創設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喜愛學習英語的學科興趣;寓教于樂,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求知樂趣;挖掘潛力,有利于鼓勵學生增強學習英語的成功志趣;探尋規律,有利于引領學生探討學習英語的創新奇趣。
參考文獻:
- 上一篇:雙主式教學模式研究論文
- 下一篇:初中幾何教學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