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探究論文
時間:2022-01-10 03:48:00
導語:小學科學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探究并不是唯一的教學方法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探究式教學是科學教育的主要特征,但是沒有把探究式教學當作教學的唯一方法。科學教學應該包括多種教學方法。即使是在探究式教學中也包含著多種形式和方法。
教師必須為完成特定的學習目標確定最有效的教學方法,這些特定目標包括形成概念性理解、培養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和體會科學探究等。參加強調動手的活動,閱讀有關資料,開展班級討論,教師進行示范演示,參加有助于提高能力的活動,觀看影片、錄像,進行科學探究等諸多方法,只要適當地加以運用,就都是很重要的教育手段。對于教師而言,教學目的就是要在教學方法、學生自主探究和教師指導這三方面創造一種教學平衡。如果教師過于僵化科學探究和其他教學方法之間的關系,就會大大削弱成功地進行科學教育的可能性。
二、不是所有強調動手的活動都是探究,也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動都要強調親自動手
如今,課堂教學可以利用許多高質量、強調動手的科學課程和科學材料。但是,使用強調動手的教學法并不總能保證教學科學進行的有效性,強調動手的教學法不一定就是探究式教學法。在探究活動中,學生應有機會提出自己的問題,計劃、設計并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回答其中的一些問題,有充足的時間思考問題、互相交流,以發展概念并為自己的發現辯護。
用探究的方法教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允許學生擁有適度的自主權,即讓學生有機會接觸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并尋找合適的途徑解答這些問題。這并不意味著每個學生都從他自己的問題出發進行工作或是獨立地進行科學探究。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動可以由全班學生就同一個問題展開探究活動,或是分小組探究不同的問題。
強調動手的學習活動是否就是探究活動,這常常要由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并讓他們找到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而給予的彈性程度而定。這有別于教師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采用相同的方法找到共同答案。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要明確他打算讓學生掌握什么科學概念,允許學生的探究活動出現多樣性,承認對于同一個問題可能存在多種解決方法。
雖然探究式學習包含要求學生主動地學習并發展更高層次的思維能力的目標,但強調親自動手的學習并不是達到這些教學目標的唯一方法,其他的資源對于激發問題和提供信息也很重要。一方面,書本、文章、英特網上的信息和個人親自參加的會議和進行的訪問都能激起學生對某一論題的最初興趣,從而引發科學探究活動。另一方面,一旦進行科學探究活動,這些資料就可以成為輔助材料為科學探究活動提供額外的支持。
三、不能割裂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二者之間的關系
科學教育改革時期,應該把教學重點主要放在教學內容上還是放在教學過程中呢?我認為,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都很關鍵,強調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都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探究有助于學生掌握了解周圍世界的方法。“學習科學具有雙重優點,因為科學既是一種方法,又是一系列思想,既是一個過程又是一種結果。作為一個過程,科學提供了尋找信息、檢驗思想以及尋求合理解釋的方法;作為一種結果,科學是能夠用來理解新的經歷的思想體系”。(溫·哈倫《投入科學》)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探究的過程與獲得概念性的理解和知識這兩者是協調一致、齊頭并進的。但是,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能否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依賴老師和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時的經驗和信心。我們常容易出現一方面強調既重視過程技能的發展又重視科學內容的掌握,另一方面卻又只對其中的一項進行細致的檢查,而忽略另一項。教師必須幫助學生發展探究技能,使之成為一名優秀的探究者,要相信:只要有大量的實踐,假以時日,這些技能就能發展成熟。
四、探究式教學并不是雜亂無章,而是一種精心編排的教學活動
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較,盡管探究式教學有不同的要求,但它也需要高水平的組織、計劃和安排,這有賴于師生的共同努力。能夠為科學探究活動提供支持和幫助的課堂環境需要有意識地培育。教師應該為科學探究活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教師在探究式課堂教學中起積極的促進作用。作為促進者或向導,教師要設計出一系列概念性的框架,對此學生們可以開展科學探究活動。這種概念性的框架是指導學生深入學習科學概念的基礎。在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作巡視并與各個小組交流,聽學生們的問題和想法,不時評價他們的探究進程并確定合適學生進程的學習計劃。必要時,教師還要把學生集中起來,通過演講、示范或討論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學生對探究性學習意識的形成有著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從易到難,從具體到復雜,使學生逐步樹立探究的意識,掌握探究的方式與方法。
首先是敢于探究。敢于向司空見慣的行為和公眾認可的標準答案提出質疑,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而探究習慣卻是學生在學的過程中逐漸養成的。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要注意對他們進行探究性學習方法的培養,要給他們營造探究性學習氛圍和空間,使他們勇敢地跨出探究的第一步。教師應制定正確的探究目標,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引導學生尋找逐步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探究中會遇到一些問題或困難,教師應主動傾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從失敗中汲取教訓,獲得成功并享受成功的快樂。其次是善于探究。探究是學生的一種學習行為,必須持之以恒,通過教師不斷地引導從而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會探究。再次是樂于探究。當學生把探究作為一種學習的需要,逐步成為學習的行為習慣時,就會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而學習也就會成為學生的一種內驅動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還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指導《壓縮空氣》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玩皮球,在玩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有趣的問題,如:皮球為什么可以捏扁,放手后會復原?為什么有的球彈性好,有的球彈性差?……學生帶著自己發現的問題探究,探究興趣就會更濃厚。彈性是怎樣產生的呢?彈性在生活中有什么用處呢?學生提出問題,再帶著問題去探究,逐漸構建起從實踐——提出問題——再實踐的循序漸進的知識結構。
為了使探究活動更有成效,教師應該為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承擔起更多的責任打好基礎。教師還應該創造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環境,讓學生可以在這種環境中學會如何組織和使用教學材料,營造一個能夠提供支持的社會環境,使學生能夠在這種環境中以小組或大組形式進行合作,積極參與對話交流并學會尊重別人的看法。
論文摘要:如何最有效地進行科學探究教學是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存在的令人困惑的問題。本文認為,探究式教學是一種精心編排的教學活動,但不是唯一的教學方法;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動都要強調親自動手;教學中不能割裂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二者之間的關系;探究式教學并不是雜亂無章,而是一種精心編排的教學活動。
- 上一篇:研究性學習習慣研究論文
- 下一篇:錯別字多原因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