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德育教育中溝通的作用論文
時間:2022-09-15 04:26:00
導語:中小學德育教育中溝通的作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溝通是一種涵蓋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教育任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環境、教育主體、教育客體等因素在內的行為過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日益復雜,教育對象個性日益多樣化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溝通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針對性發揮和提高的必要條件,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良性溝通對進一步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的重要作用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對思想政治教育溝通進行系統研究有著很強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可見,學校德育教育中的有效溝通具有實現教育目標之功能。本文在研究了德育教育與有效溝通的關系基礎上。提出以下幾點實現有效溝通在中小學德育教育中之功能的幾點看法。
一、教師用師生雙方“互動”的溝通方式.去實現課堂教學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史學家司馬光對人的德才有過精辟的論述: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忘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可見,古人對“德”的重視。然而,隨著商品經濟的飛速發展,德育在人們的意識中逐漸淡化.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學出現了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
思想品德課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一直在告訴學生“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學校的各項制度、評比活動一直在告誡學生“這樣做才是一個好學生”。然而,教育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如:很多學生明知故犯,“日常行為規范”背得滾瓜爛熟,自己的行為卻背道而馳:還有的學生當面一套、背后~套,校內一套、校外一套。我們辛辛苦苦的教育.收獲的不是學生的誠實與正直,而是他們的“虛偽”和“狡猾”。是什么導致學生在品德上的認識和行為脫節呢?
很簡單.我們的教師還缺少對學生的了解。因此,學校德育教育需要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架起一條相互了解的橋梁——有效的溝通。即讓學生在與教師的溝通中,受到潛移默化的道德素養熏陶。教師只有在平時的細節上下工夫,才能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一般.將德育教育深入到學生的心靈。
課堂教學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溝通常常是通過雙方“互動”而實現的.即不但教師要說話,而且學生也要說話,才能實現教學中的有效溝通。溝通的目的在于營造一種融洽的相互接納的環境.這需要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只有善于理解別人,才能與對方進行有效的、愉悅的溝通。教師在教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把書本知識變為易于學生接受的人生知識,實現了既教書又育人的德育功效。
二、教師用言傳身教的溝通方式.抓住細節去實現德育教育時效性
德育教育的本質就是育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以理解、尊重為基礎。理解就是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心理實際和生活實際。學生德育工作的開展.學生品德素養的提升.必須建立在尊重學生的意見和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的基礎上。對犯了錯誤的學生如果一味的訓斥、責備,只能促成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更不能用挖苦、諷刺傷學生的心。可以說.尊重學生,就是尊重教師自己。
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教師應該利用日常班級出現的小問題及時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例如:有一個班級地面有紙,班主任馬上拾起來;黑板沒擦,老師就自己擦;抹布臟了,老師親自洗??有一次.班級的值日生遲到了,班主任并沒有批評值日生,相反拿起拖把和他一起拖地。班級的勞動委員見此情況也過來幫忙。聰明的班主任,就這件小事確立了召開了一個主題班會——“班級出現了問題.是誰的責任?”討論的結果是:“地上有紙是我的責任”,“黑板沒擦是我的責任”。討論中學生增強了責任感。后來,同學們越來越有責任心了。大部分學生都能把班級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主動維護班級形象。細小的行動讓學生懂得了:“細節決定成敗”。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要從小事抓起。
三、教師用情感溝通方式去啟迪學生的心靈
情感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前提。教師要從愛心出發,要關心愛護班級的每一個學生,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批評教育。是真心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健康成長.真心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成材。教師有愛心,學生也能更加愛戴老師,才能加深師生的感情.教師只有把整個身心用到對學生的關愛和關懷上,時時處處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理解學生,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才能得到學生的擁護和尊敬,才能為你的教育教學打好基礎。《學記》中的“親其師而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
四、教師用寬容與平等的溝通方式去適應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心智特點
每個學生都希望能得到老師的理解,能傾聽他們的心里話。為他們排憂解難。適時的傾聽,平等的交流,勝似長篇大論的勸說。老師們只有放下架子,信任學生,真誠地傾聽學生的心聲,才能真正實現心與心的溝通。只有寬容的教育氛圍也才有利于學生的全面成長和個性發展。公務員之家
西方有一句格言說得好:“孩子一時的過失,連上帝都會原諒的。”作為教師,我們為什么不多一些尊重和寬容,為什么不善待學生一時犯下的錯誤,并加以積極的引導呢?為什么不能傾聽一下學生的看法呢。
老師寬容了學生,也許就擁有了奇跡。當然,這里的“寬容”不是“縱容”。
教育是一個艱辛、漫長而又復雜的過程。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善待學生的缺點或者是錯誤,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學生也是人.而不是完美無瑕的鉆石。當學生犯了錯誤時,不要當眾點名指責,可以說事不說人,有時表揚好的可以兼收批評的效果。例如。對準時上學的學生表揚,實際上也是對遲到者批評。
在學校德育教育中.我們的教師往往是給學生立下幾條規矩:“不許怎么樣,否則會怎么樣”,但是效果并不好,甚至不如從前。對我們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后,我們發現,學生有很強烈的逆反心理,你讓我怎樣,我偏不這樣做。讓學生討論制定校規、班規的過程,也是學生明確認識道德行為規范的過程.這比老師指定出校規、班規要求學生不折不扣地遵守,效果要好得多者就是德育教育中的民主意識。
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的心態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還要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用行為表達出來。我們應當記住:靠教師獨有的權力來威壓學生是靠不住的,教師的民主意識,平等意識和教師的寬容性,才能使學生從教師身上學到優秀的人格品質。
我們的德育要遵循教育和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決不能變成簡單的知識傳授活動.讓原本鮮活的德育只剩下了枯燥、刻板的管束和說教。我們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加強溝通與交流.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之中潛移默化。達到潤物細無聲的隱性效果。當我們的學生十年后想起老師,不再以一種不屑的神情發泄對老師管教的不滿,而是很欽佩地談論老師的人品時,我們的德育教育才能有真正的意義。相信到這一刻,我們的學生也一定會是優良品質的承襲者。
- 上一篇:綠化環境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論文
- 下一篇:剖析古代工商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