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學生入學適應性分析探討論文

時間:2022-01-01 04:37:00

導語:探究小學生入學適應性分析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小學生入學適應性分析探討論文

摘要:小學入學適應問題,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中還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兒童入學后出現環境適應不良、學習技能欠缺、身心健康欠佳、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深入探究原因,試圖通過幼兒教師、家長和小學低年級教師的共同努力,從不同側面提高小學生入學適應性。

關鍵詞:小學生;入學;適應性;策略

兒童年滿6周歲就可以進入小學學習,這是中國對兒童入學年齡的要求。進入小學后,兒童就會遇到許多新的問題。因環境的陌生而感到不安、孤獨、焦慮,嚴重的還會呈現軀體化現象,如:一上學便頭疼、惡心、尿頻。這種狀態會降低孩子的學校生活質量。研究小學入學適應性問題,旨在引起幼兒園、家長和低年級教師對小學生入學適應的足夠重視,創造條件讓孩子走進小學校園之始,能盡快接受新環境,融入新群體,為學校教育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為孩子今后一生的學習與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小學生入學適應性的內涵

在對適應這個概念進行界定時,國內學者大都以皮亞杰的“平衡說”作為理論基礎,認為適應“既可以是一種過程,也可以是一種狀態。有機體通過同化和順應兩種作用取得與環境的平衡,這種平衡的狀態即適應狀態;個體處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動態變化過程即適應過程?!盵1]

適應性是指“個體在社會組織系統、群體或文化經濟因素的變化中,其生存功能、發展目標相應變化的能力?!盵2]

我們認為,在對入學適應性進行界定時,既應反映一般適應性的本質特征,又要符合兒童的切身特點?;诖朔N考慮,我們認為,小學入學適應性是指兒童在進入學校生活的過程中根據學習生活條件(學習內容、學習環境、學習任務)的變化,主動作出身心調整,以求達到自身和生活學習環境相平衡并促進自我發展的能力。

二、小學生入學適應問題的基本類型

小學生入學適應問題是指兒童在進入學校生活學習過程中,不能根據學習條件的變化積極有效地進行身心調整,從而導致學業成績和身心健康達不到應有發展狀態的干擾現象。根據適應的內容把小學生入學適應問題分為以下四種基本類型。

(一)環境適應不良

由幼兒園升入小學,是兒童生活的一大轉變。對兒童來說,學校校園、新的老師、新的同學,一切都是陌生的。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作息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且多數學生在家里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自理習慣,第一次離開疼愛自己的父母、要自己照料自己日常生活,很自然地會產生孤獨、無助、焦慮、恐懼、抑郁等不良情緒。

(二)學習技能欠缺

部分兒童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會聽老師講課、沒有基本的閱讀能力、沒有養成正確的握筆姿勢、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師的要求,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不會學習的學生。他們無論在聽講、做作業、制訂學習計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應考等方面總是不能得心應手,直接影響學生在校的學習效果,這些兒童在起點上的差距將被逐漸擴大,比其他人更可能發展成為學校中的學業落后者或問題兒童。這類學生由于沒有良好愉快的學習經歷,對學習沒有興趣,對未知領域沒有好奇心,缺乏學習熱情,學習動力明顯不足。嚴重影響學習質量。

(三)身心健康欠佳

部分學生在學校生活學習不如意,心理壓力大,他們又不善于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家長教師通常也不能關注這些學生的真實感受,不給表達的機會,時間一長,這些學生的心理困擾會軀體化,感到體力不支、頭昏腦漲、精力不足、思維遲鈍等,這類學生的身心健康總體水平較低,存在著較多的心理問題。也有一些兒童本身體質欠佳,再加上學習負擔重,休息不充足,確實出現身體問題。

(四)人際關系不良

兒童入學后,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將成為他們學校生活的主要人際環境,但由于兒童在家庭生活中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很強的自我中心狀態,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很多兒童沒有謙讓、合作的意識,他們不善于與小伙伴商量,造成人際關系緊張,很不利于兒童的社會性的發展。

三、小學生入學適應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觀念存在誤區

1.把智力開發與提早進行讀寫算混為一談。現在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已為大眾所知,然而有人把早期智力開發的功能鼓吹到大變活人的程度,許多家長認為,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背景下,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無論在家里還是幼兒園,都要求孩子學習拼音、漢字、英語、計算等知識,參加各種藝術訓練班,家長與孩子一道忙得不亦樂乎。但研究表明,如果學習壓力過重,幼兒的大腦會不堪重負,精神也會委靡不振,對事物缺乏興趣和好奇心。還有的學者報告,在催早熟的領域恰恰會導致較為低下的發展水平,而且會使整體的發展發生紊亂[3]。結果,孩子在不適當的學習過程中培養了對學習的被動和無奈態度。

2.家長包辦一切,孩子生活能力得不到鍛煉。凡事包辦代替,孩子吃飯,一家人來哄,出門怕寶寶走路危險,父母抱著或用車推。生活上什么都不讓孩子做,比如幼兒園請家長一起觀看孩子比賽系鞋帶,可有些家長一面對孩子說“這很容易”,一面就替孩子把鞋帶給系起來了。這種包辦代替的結果:孩子的動手能力、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都很差,孩子也不敢面對外面的社會。溺愛是一種什么狀態呢?即是如小孩子喜歡小動物那樣,愛不釋手地把它抓在手里,揣在懷中,捏得緊緊的,塞得飽飽的,它們不會因饑餓寒冷而死,卻會因太多的愛撫而窒息。過于溺愛的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懂得愛,與小朋友的交往中,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僅入學適應困難,將來社會適應也會困難。

(二)家長急功近利,幼兒園無法科學施教

幼兒教育主要指的是對3~6歲年齡段的幼兒所實施的教育,應該注重幼兒認知、情感、性格等方面的發展,應該關注幼兒身體成長。在教育方式上,讓幼兒在成人的指導下看電視、做家務、參加社會活動等等。但家長對幼兒園的要求總是很具體,要為幼兒打好文化基礎,要學會漢語拼音、要學會漢字、要學會100以內的加減法、要背誦古詩詞等,家長的這種急功近利的要求刻不容緩,通常是幼兒入園,就要看到孩子在這里學到知識。所以,幼兒教師不得不用大量的時間去教孩子識字、學拼音、學計算。如果幼兒在園里開心的生活了一天,在游戲中讓孩子學習交往、體驗交往的愉快,這是家長不關注的,可能就意味著留不住幼兒。

幼兒園小學化是一種普遍現象,其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比如,幼兒入園不管是4歲還是5歲都要拿鉛筆寫字,不顧幼兒的身心發展,導致很多孩子握筆姿勢不正確,而且很難改正。因為幼兒的小肌肉系統尚未發育完好,不具備進行寫字這樣精細運動的能力。

由于幼兒園不能按照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科學施教,導致兒童入學后學習興趣不濃、學習動機不足、學習習慣不良,給兒童入學適應帶來問題。

(三)兒童提前入學

兒童年滿6周歲就可以進入小學學習,這是中國對兒童入學年齡的要求。但部分家長堅持讓兒童提前入學,覺得孩子在幼兒園已經學不到什么了,早點上學,將來學不好還可以留級補救。在調查中發現,提前入學的孩子適應性較差的比例明顯高于正?;蛲砣雽W的兒童?!耙粋€小孩,1歲時不會走,4歲時不會騎自行車,6歲時不會在另一個房間里想象這一個房間,10歲時仍不能抽象思維。但到了18歲,他就能做所有這些事情。并不是有人教會了他,而是因為他和他的神經系統演進變化了。”(GeorgeE.Vaillant語)

可見,提前入學,讓孩子感覺到的是學習生活的辛苦,感受到更多的力不從心,孩子在學校生活的初期,就降低了學習的信心,失去了學習的美好感覺。

四、加強小學生入學適應性的策略

(一)提高家長素質,更新教育觀念

將近一百年以前,美國的斯特娜夫人對中國的發展有一個大膽的猜想。她說:“中國是最早開設學校的國家,盡管如此,他們的文明落后了。這是由于他們沒有認識到婦女教育的必要。過去,中國人認為婦女不應受教育,因此,中國大多數婦女是文盲,也不進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親教育的國民絕不能成為偉大的國民?!盵4]

現在看來,美國人的猜想不周全,但有一點是符合事實的:中國是重視學校教育的,中國家長普遍愿意把孩子成長的責任推卸給學校,而對于自己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認識不足。家長應該認識到:影響孩子成長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如果孩子在入學之前沒有建立相關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那么,從孩子進入學校的那天開始,他就隨時處于成長的危險之中。所以,更新家長教育觀念,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是解決小學入學適應問題的關鍵因素。家長需要樹立的教育觀念:

1.孩子成長中要有充足的玩的時間。游戲是兒童的生命,必須讓孩子有玩的時間,讓孩子享受充分的游戲。愛因斯坦在《自述》中說:“現代的教學方法,竟然還沒有把研究問題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殺掉,真可以說是一個奇跡;因為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勵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沒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會夭折。”[5]在盧梭看來,孩子在3歲時就要長得像3歲的樣子。做父母的人不要擾亂孩子生長的秩序,不要“干蠢事”。盧梭的思路是:“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盵6]同時,讓孩子尋找自己的玩伴,讓孩子成為善于交際、受歡迎的人。不要時時刻刻盯著孩子的考試成績,也不要用太多的興趣班把孩子的時間全部占滿。從來沒有體驗鳥語花香的人,從來沒有傾聽過夜晚的天籟之聲的人,是不幸的。

2.培養孩子凡事自己動手的習慣和積極性。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歲而立”。孩子三歲前后,就必須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氣和習慣,要把自食其力當做教育孩子的頭等大事。凡是自己能夠做的,必須自己做;凡是自己應該做的,當盡力去做[7]。鼓勵孩子自己試著去做自己的一切:自己吃飯、自己如廁、自己穿衣服,剛開始孩子可能會手忙腳亂、丟三落四,但是家長要有耐心,可以在旁多加指點,但不能代勞。父母應該明白:無論父母多么有責任感,父母并不能解決孩子的所有問題,更不能代替孩子成長,所有問題必須交給時間去解決,也必須讓孩子自己去經歷。

3.重視孩子的性格養成和身體成長。學校教育總是重視學生的知識學習,站在“知識本位”那邊;家庭教育必須站在“性格—身體本位”這邊,更重視孩子的性格和身體,“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國王更幸福?!?叔本華語)家庭教育不能只關注學生的腦袋,不能貶低、壓制腦袋以下的部分,不要以剝奪孩子性格和身體的成長為代價,培養所謂的神童。

(二)幼兒園教育科學化,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首先,幼兒園要嚴格按照《幼兒園指導綱要》的精神教育幼兒,堅決避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其次,有意識地為大班幼兒入學做準備。比如,在大班第二學期,調整對孩子的作息制度。早晨要求孩子8點之前來園,結合大班孩子已認識過時鐘的情況,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意識。通過比一比“我能準時到園”的活動,讓孩子逐漸形成時間觀念,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規律。

(三)小學低年級教育教學個性化,提高小學入學適應性

1.研究兒童心理,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是低年級學生的主要特點。教師可以通過兒歌方式,使學生對學校的學習生活規律有一定的認識,并且要求學生按照兒歌的要求去做。出聲的要求孩子比較容易遵守,如上課請學生讀“上課鈴聲響,我們進課堂,書本筆盒桌上放,端端正正坐好來。”這樣的兒歌朗朗上口,孩子一邊讀一邊做,很容易掌握。

2.教育生活化,讓兒童在熟悉的場景中學習生活。對小學新生的教育中,盡量生活化,讓學生在班集體中感到家的溫暖,在和教師互動中,感到父母的親切,在和同學的相處中,感到小伙伴的熟悉,幫助新生認識更多的朋友,防止他們出現孤獨等不良情緒。教師要給新生營造一個溫暖和諧的班集體,令學生覺得在學校是一件開心的事情。

3.教學趣味化,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一年級主要的任務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對學習興趣的培養,首先,教師本身具有童心,以兒童的心態對待學習中一切,從而引導學生對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教學內容符合兒童的心理,新課程標準下編寫的教材較好的關注了這一點;最后,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更要富有趣味性。

五、結論

為了讓兒童的教育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提高小學入學適應性是關鍵。如果我們的家長有正確的教育觀念,幼兒園教育科學化,小學低年級教師富有愛心和童趣,孩子們會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會擁有一個美好的學習人生。

參考文獻:

[1]成尚榮.健康童心——小學心理教育案例解讀[J].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12).

[2]潘玉明,郭瑞芳.擁抱太陽[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8.

[3]劉曉東.解放兒童[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4]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M].河北大學日本問題研究所,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195.

[5]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M].許良英,范岱年,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44.

[6]盧梭.愛彌兒:上[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7]劉良華.家庭教育的一百個信條[J].中國德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