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小學生關愛行為的培養
時間:2022-09-25 06:10:00
導語:透析小學生關愛行為的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愛到底是什么?關愛即關心并賦予愛心,它主要指的是人們在社會關系、相互交往中的一種現象,是個體積極情感的流露。這種現象在小學生中已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少年兒童成長的過程也是由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而在這種轉變過程中,需要形成一種良好的道德行為——關愛行為。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階段。對于道德品質構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關愛行為的培養尤為重要。而全面培養少年兒童學會關心他人,學會與他人共處,學會做人,學會發展健全的人格,已經成為了我們全社會的共識。
一、整合小學生關愛行為培養的教育資源
小學生的關愛行為是在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綜合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學校、家庭、社會要形成關愛行為教育的網絡。各種教育資源要充分利用、整合起來,形成目標一致的教育合力,充分發揮教育的整體效力。一方面變單渠道的封閉教育為多渠道的開放教育,另一方面發揮學校在多渠道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教育一致性的良好氛圍,這是小學生良好關愛行為形成和發展的重要保證之一。
1.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
學校是培養和造就人才的場所,健康向上的校園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調節和激勵師生的思想行為,培養和激發師生的群體意識和集體精神,所以其教育力量不容忽視。為了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我們首先要統一協調學校內部各種教育力量。學校德育工作是通過各科教學、班主任工作、課外活動、少先隊組織等多種途徑實施的,各種教育的作用和活動方式不盡相同。學校領導必須加強對學生教育的統一領導,統一部署,互通信息,定期討論、研究學生的學習情況。要保持各方面教育力量影響的一致性,最重要的是形成團結一致的后勤服務、生活管理以及環境美化等來促進學生良好關愛行為的養成,形成無所不包的良好關愛工作網絡。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其一致的作用,產生良好關愛行為教育的效果。其次要統一學校、家庭、社會的影響。學校教育必須取得家庭、社會的配合,并在多方面影響中發揮其主導作用。學校要主動聯系家庭、社會,協調統一各方面的教育影響,提高教育水平,為學生形成良好的關愛行為創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氛圍。
2.發揮家庭的主要作用
家庭是學生關愛行為養成的重要環境之一,父母在家庭中的一言一行,不可避免地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跡,造成先入為主的效應,形成他們特定的思想意識、行為習慣和性格特征。如家長說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口頭上要求孩子不要亂扔果皮紙屑,而自己卻經常隨手丟煙頭等,孩子看見了,自然會效仿,也不難理解孩子到學校、公園或街道等公共場所不講文明衛生。因此,家長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教育子女的態度與方法,都是影響學生關愛行為的重要因素。這些都無疑是影響學生關愛行為的重要因素。
3.發揮社會的影響作用
我們應該正視現實,既要看到正面影響的一面,又要正確對待負面影響的一面。有的教育者為了防止學生被“污染”,主張實行“隔離政策”,在學生周圍筑起大大小小的“籬笆”,要求學生面對七彩世界閉目塞聽,不準接觸。這種以防為主的做法不是萬無一失的。其實,這種“隔離”雖然能收到暫時不受“污染”的效果,但這種溫室培養法并不能增強學生的免疫力。學生總有一天會走進社會,那時他們對陌生的社會、多樣化的世界、不健康的事物就會大驚小怪。不僅不會識別、不會周旋,而且還會深受其感染。成功的教育經驗表明,在學生與現實社會之間應實行“開放政策”,讓他們廣泛地接觸社會,經風雨見世面,長見識,有助于他們辨真偽,增強免疫力。我們應對學生適時適度進行正面引導,使他們對其利弊有較清醒的認識。
二、創設小學生關愛實踐的教育情境
在學生關愛行為培養的過程中,由知到行的轉化是通過學生主動的關愛實踐來實現的。我們學校必須有意識、有計劃地創設各種教育情境,激勵指導學生積極參與關愛實踐。
1.創設關愛行為沖突情境
關愛認識在學生品德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這是因為人的行為總是受人的認識所支配的。關愛認識是由關愛知識獲得的,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一個人的愛總是以接受他人的愛開始的,現在的學生普遍擁有足夠的愛,但卻不一定都能關愛他人、關愛生命,這就需要教育,需要學習,使他們懂得愛與被愛是和諧統一的兩個方面,而愛是要付出行動的。我們可以針對學生平時在處理事情過程中,膽子小、愛面子,關愛行為難以實施的心理現象。我們可以設計一系列的沖突情境,如“你鄰桌的同學用墨汁弄臟了他前面同學的衣服,那位同學回過頭來罵了你鄰桌的同學,你同情誰?你的好朋友遇到了學習上的困難,你應該怎么辦?你的親人或你的朋友感染了病毒,你會怎樣對待他們,你會害怕她、躲避她,甚至歧視她,還是同情她,伸出你的手去幫助她”等等,以上這些沖突情境是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經常遇到的。這些情境反復出現可以促進學生應用自己已有的關愛知識對沖突情境進行判斷,幫助學生鞏固和豐富關愛經驗,加深對關愛知識的理解,提高關愛能力,使關愛知識成為指導個人關愛行為的內在動力。
2.創設關愛行為信賴情境
關愛信賴情感是人的關愛行為是否能得到實現所引起的一種內心體驗,它不僅是客觀現實的反映,也是對現實的一種態度。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的,情境的各種因素會對關愛行為的產生起綜合性的作用。例如,我們可以模擬創設“你曾經與同桌吵過架,有過一段不愉快的經歷。可是,今天他生病了,你怎么辦?你雖然不是班干部,但是今天偶爾發現班級的窗戶或凳子壞了。你應該怎么辦”等等。這些現象在學生學習生活中是屢見不鮮的,這些猶豫是他們心中存在著信任危機的表現,是顯而易見的。如何解除孩子的心理壓力,是做好班主任工作、培養關愛行為的關鍵。我想要說的是,一個被教師信賴的學生,常常會充滿信心、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相反,一個遭到教師和同學質疑的學生,則往往有自暴自棄,消極無力,不思上進的可能。這一現象有力說明,信賴這種情境是愛的力量,能夠感染轉化為學生良好行為形成的心靈動力,從而影響到學生品德的形成和關愛行為的發展。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善于創造良好的信賴情境去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喚起學生的自尊、自信。事實上,也只有信任、尊重,才能喚醒“自我”,引起學生的自覺性,激發出自我完善與自我控制的能力。
3.創設關愛行為受挫情境
學生有了關愛認識,也就有了付諸行動的愿望。但由于意志力的差異,有的能做出相應的行為,有的就不能夠做出相應的行為。有的學生雖然也能實行,但由于缺乏毅力或不能抗拒誘惑而不能堅持到底。學生在由知向行轉化過程中的這一弱點顯得更為突出,針對學生性格中意志力不強的情況,我們可設計以下受挫情境來鍛煉他們的意志力。“在學習中,你的同學有一道難題反復做也做不出來,他非要你給答案,你應該怎么辦?由于你身體上的傷痛,使你無法對同學進行及時的幫助,同學誤解你了,你應該怎樣處理?在班級中,你好心辦錯了事,同學們都紛紛指責你,你究竟是打退堂鼓,還是找原因改正錯誤?”以上事例就是我們給學生在受挫后進行道德意志鍛煉的機會。這樣的道德意志鍛煉就是要他們形成控制和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以自己關愛意志來克服內外干擾,調節自己的行為。學生的關愛意志鍛煉主要表現在抗拒外因和不良動機的誘惑,因而良好關愛行為的形成是與抗誘意志的增強分不開的,而這種抗誘能力是可以鍛煉的。
現在的小學生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承受父母、親人、師長、社會多層、多角度的關愛情感浸潤,成為備受關愛的無憂無慮的幸福一代,這是促進他們身心健康成長和良好道德行為習慣養成的有利條件。但是,他們又因此缺乏對父母、親人、師長、社會的了解、關心和情感回報的關愛之情與實踐鍛煉,缺乏對各種關愛行為規范與良好道德習慣的自我調控的道德意志,滋長了各種不符合道德行為規范的不良行為與習慣,這不利于他們“愛心”的鑄造和“愛行”的穩定,不利于他們關愛行為與道德行為的培養。所以,我們一定要認識當代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和問題,必須挖掘各種教育資源鍛煉學生的關愛行為,創設激勵學生參與關愛實踐的教育情境以培養關愛行為,加強“學會關愛”教育,引導學生養成珍愛生命、關愛他人、關愛自然、關愛社會的良好道德行為習慣,促進他們身心素質的健康發展。
- 上一篇:幼兒園老師個人述職總結
- 下一篇:深究農村小學感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