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模式下小學教育資源配置分析

時間:2022-07-17 09:37:07

導語:多元模式下小學教育資源配置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多元模式下小學教育資源配置分析

[摘要]小學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是義務教育破除地區、城鄉差異,實現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題中之義。小學教育資源均衡配置與發展,是讓適齡兒童接受良好教育,為其提供公平教育條件和均等化教學設施。針對我國部分地區小學教育資源配備的不均衡、不完善等問題,學校應當提供包容性強、靈活多元的全新解決路徑,充分重視多元化、多角度和多樣化課堂模式的開發,完善教育資源內容設置,推動小學教育資源分布向均衡導向轉型。

[關鍵詞]多元模式;小學教育;資源配置;實踐分析

作為公共產品,義務教育資源分配必須體現公益性質,以保證個體和社會在教育資源上的平均分配,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從理論角度來說,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的配置是單一行政區劃內在教育硬件設施的投入,實現國家投入的均衡化和標準化,城鄉間、居民間受教育權利和義務的對等與公平。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既包括國家法律層面的制約,也包含區域、城鄉、群體間的資源分配,還內蘊學校內部協調管理與教學資源的有序推進。

一、小學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必要性

小學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是我國教育平衡地區、城鄉差異,實現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題中之義。實現小學教育資源均衡配置與發展,要讓每一位適齡兒童和學生都有機會接受良好教育,向每一個人提供公平教育條件,為每個學生的教育提供均等化教學設施,實現教育效果的公平公正。實現教育資源均衡配置,要注重教學活動和設備資源的均衡,促進物質層面的教育公平,提升師資力量個體化均衡,著眼于學校長遠發展的完善性。多元模式是學生在教育鍛煉時,立足于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基本運動能力。小學學校和教研部門要充分借助教育資源的精準定位、科學評估和重新架構,在利用既有教育資源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健康提升。具體來說,要在如下方面進行資源的調整設置。

二、小學教育資源配置的多元模式應對

由于小學教育資源配備的不均衡和不完善,實現學校教育的均衡面臨著諸多問題和困難。面對上述問題,包容性多元模式提供了一種全新解決路徑。(一)政府公辦普通學校模式。該模式強調政府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要求政府針對當前區域中小學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平衡、不完善和不合理問題進行統籌規劃。通過政府財政支付轉移和專項扶持資金投入,優化小學教育硬件設施,配建高標準設備,確保小學生在學校受到良好教育。同時,針對部分地區存在的公辦普通學校少的現狀,積極展開學校的擴建和完善,建設更多學校,使之成為滿足不同階段小學生就近入學的重要支撐。此外,針對部分學校出現的教師數量較少的現象,加大師資投入力度,不斷引進教師人才,充實一線教學隊伍,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二)公助民辦教育模式。當前,針對部分地區存在較多私營教育而公立學校不足的現狀,采取公助民辦的基本思路進行有效探索。具體來說,充分認識到當前教育教學中私立學校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引導民營資本投身小學教育事業。同時,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在教育發展中的指導作用,提升民辦教育的政府扶持力度,讓更多小學生在民辦學校接受與公立學校同等重要的教育機會和教育內容。尤其是部分留守兒童、進城務工子女的入學問題,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過優惠政策不斷改善上述兒童的教育環境,讓他們能享受到同樣的義務教育。

三、多元模式下小學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對策

(一)精準定位,突出教育資源配置的目標導向。第一,更新教育資源配置的理念。以小學生教育資源指導綱要為依托,結合各自學校實際和學生個性特征,立足當前教育資源分布及發展的現狀,完善課程與教材設置,開發適應小學生特征的資源體系,用全新教材引領教學實踐,實現教育資源的自由配置。第二,明確目標整合要求。在教育資源設置的多元轉向中,采取標準運作措施進行目標分解和實踐整合。所謂目標分解,是結合小學生教育資源綱要的基本要求,將多元化資源配置目標落實為教學參與目標、心理健康要素和社會適應性等方面。然后,根據上述目標,結合小學生身心特征來組織教學內容,考慮因不同年齡段和接受能力而造成的要素連續性。在此基礎上,有機結合教育資源配給與學生實際,實現目標選擇與整合,促進資源目標轉變為學習目標。第三,突出教學內容分類與選擇。在教學內容上,借助先進的現代教育資源分布資源配置方法與實踐,融合于小學教育資源。重視同一年級的不同班級學生在橫向和縱向層面的要素協調性。小學教育資源設置包含理論知識、技能組成和拓展開發等多方面內容,根據學生的專長和興趣,結合資源實際和學校需求,開展課題化和小型化教學,讓學生結合自身情況學習。(二)政策支撐,優化并提升師資力量建設。小學教育重點在于傳授知識,基礎教育的核心是講授基本理論。然而,過多教育教學壓力會分散小學教師精力,讓教師失去教學的時間和精力。尤其是在面對高強度工作和低待遇之間的落差,教師人才流失現象較嚴重,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小學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平衡特征。為此,在多元配置理論下,強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水平和層次,突出教師考評的激勵機制,借助工資、福利、工作環境和人文氛圍等方面的塑造,用優惠政策和人文關懷留住教師人才,讓教師能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中。適度減少教師職稱評定的門檻和限制,提高教師工資福利等方面的待遇,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通過開辟教師職業發展和生涯提升的通道,為教師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完善和提升教師資源。(三)多措并舉,促進多元教育資源融合。一是通過不斷地整合教育資源,實現公辦與民辦教育的統一,實現教育管理與配合的協調發展。合理引導民辦性質的學校,實現空間與效率的統一與均衡。強化市場主體地位,引導最大程度上的社會資本注入,在政府的統一規劃下,彌補教育發展的短板。根據小學生特征,依托專項資源配置內容,分析多元資源配置模式、手段與方法,制定科學合理的策略,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教學資源配置模式,強化技術資源配置的多元整合,為技術發展提供保障。完善運動能力與認知能力的雙向互動,強化理論內容的學習,讓小學生了解多元資源配置的目的和意義,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和意識。二是抓住重點,增加小學教育教師多元培訓機會。在多元資源配置與資源優化中,教師對學生有極強的指導價值和實踐意義。因此,小學教師要準確把握多元資源配置的發展導向,積極參與培訓。教師既要學習并梳理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有的放矢地為學生制定完善的計劃,又要加強多元資源配置的方式探索,開發適應小學生特征的教學方法和資源配置手段,讓小學生在資源學習中實現自身多元能力的有效提升。三是營造平等和諧的環境,避免教育資源的剪刀差現象。加大統籌規劃力度,破除教育資源不均衡造成的生源質量差別,摒棄急功近利的觀念,制定合理的發展策略,最大限度破除認知限制,實現學生享受同等待遇的可能性,在社會中營造良好的辦學環境和教育格局。實現小學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發展,就是讓每一個適齡兒童接受良好教育,為他們提供公平教育條件和均等化教學設施。針對部分地區小學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和不完善,學校教育面臨諸多問題和困難,我們要提供包容性更強、更靈活的多元模式解決路徑,重視多元化、多角度、多樣化課堂模式的開發,完善教育資源設置,推動小學教育資源分布均衡,不斷提升小學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文少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義務教育政策變遷的特征、問題及其改進思路[J].中國教育學刊,2018(2):32.

[2]李燕.供給側視角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對策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7(9):67-68.

[3]呂普生.政府主導型復合供給:中國義務教育供給模式整體構想[J].中國行政管理,2017(1):45.

[4]陳岳堂,倪文鼎.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資源配置研究[J].理論觀察,2016(10):76.

[5]張茂聰,劉信陽.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基于內發發展理論的構想[J].教育研究,2015(12):18-19.

作者:劉正波 單位:深圳市龍華區清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