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閱讀新路徑探討

時間:2022-12-10 08:49:12

導語:小學生閱讀新路徑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生閱讀新路徑探討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開拓學生的視野,充分挖掘課外閱讀內容,關系到語文課程目標的順利實施,還關系到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和人文素養的提高。發掘本土文化資源拓展延伸小學生閱讀路徑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研究內容。利用鄉土資源,拓展閱讀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學校、熱愛生活、胸懷寬廣、奮發圖強、努力向上的感情。

關鍵詞:本土文化;資源拓展;小學生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營養。”這一重要闡述,證明了語文課堂教學尤其是閱讀是需要引入鄉土資源的。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了解、感知鄉土文化,切身體會祖國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新課改理論認為“從課堂教學到社會生活、人文知識、自然風物都可以成為課程資源發揮應有的教育功能”[1]。

學校應當以育人為本,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終極教育目標,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和學校,走近大自然,融入社會,積極踐行“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求知,在社會中成長”的理念[2]。鼓勵和引導我們的學生了解地方本土文學、戲劇、詩歌、風俗禮俗、歲時節令等等民俗民情,讓學生拍攝實地照片、整理文字資料,出墻報等形式,收集有效的信息,給課堂教學帶來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給學生創設開放的、生動活潑的學習空間和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古浪境內有西路軍烈士紀念館、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它們是集中承載本土文化的重要載體,對文化的傳播有重要意義。每年的清明節,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掃墓,在掃墓的過程中受到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教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珍愛和平,珍惜時間,好好學習;組織學生到博物館、文化館參觀,了解當地歷史文化;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參與尋訪歷史遺跡、拜訪文化名人的社會實踐活動。

學校還可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網絡、校本教材等課程資源,拓展延伸鄉土文化資源的開發范圍。學校要積極組織教師在搜集整理鄉土書籍以及查閱了文化館、檔案館、博物館、紀念館文獻資料及其地方志等大量文史資料的基礎上,著手編寫與現行教材同步的鄉土知識活校本教材,生動地把鄉土文化知識再現出來。讓這些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運用于教學,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更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這些校本教材與現行教材融合在一起,不僅能使校本教材成為加強學生和社會生活實際聯系的紐帶和橋梁,而且有助于激發學生了解家鄉歷史發展與變化,增強關注家鄉進而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一直以來,閱讀教學都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思維更是重中之重[3]。但閱讀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此,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古浪鄉土文化資源豐富,如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加以利用,不但是對統編教材的有益補充,也更符合新課改的理念,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教材中的很多課文,如果放到鄉土文化的背景下去解讀,往往能觸類旁通,回味無窮。比如在教學一年級的《畫家鄉》一課時,我給孩生們找了一些明長城遺址、石門峽、昌靈山以及古浪全景的PPT,然后引導學生們自己畫出自己心目中的家鄉,用一句話介紹給大家。在學習《秦兵馬俑》之后,為了激發學生們對家鄉的自豪感,開展了周末家家游明長城遺址的活動。

本土資源的介入,使得教材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成為一道可觸可感又可共享的風景線。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大量引入古浪老調、古浪童謠、節日傳統等民俗文化,激發學生對家鄉本土文化的濃厚興趣。這樣的活動即完成了語文教學的既定目標,又激發了學生內心深處的鄉土情懷很有意義。本土文化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星散發著耀眼的光芒和無窮的魅力,也為我們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廣袤的沃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開發的鮮活的課程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開拓學生的視野,充分挖掘課外閱讀內容,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教學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李玉珠.小學語文學科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6).

[2]顧明遠,石中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吳偉.文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淺談閱讀教學拓展延伸的運用[J].七彩語文(中學語文論壇),2016(4):77.

作者:王天明 廖淑菊 單位:甘肅省古浪縣城關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