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綜合實踐教學合作學習策略探討

時間:2022-03-04 05:22:12

導語:小學綜合實踐教學合作學習策略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綜合實踐教學合作學習策略探討

摘要:小學階段的合作學習往往是以異質分組為基礎,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交往、合作能力。綜合實踐課程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幫助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當中,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與學習能力,為其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關鍵詞:綜合實踐;小學教育;合作學習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綜合實踐課程漸漸地被重視起來,其主要內容包括社區服務或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動手制作等,這些內容往往需要多人共同完成。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合作已經有了一定的概念,所以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更側重的應是為學生提供符合年齡特點的策略與方式,強化學生的群體意識,適當地利用外在的因素,激發學生的團隊榮譽感,確保最大限度地發揮小組實力,幫助學生樹立起合作共贏的理念,為學生日后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一、合理地選擇小組結構

在異質分組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根據學生的不同特性,進行互補式的分組,以保障各個小組之間的水平差別不大,保障大家學習的積極性[1]。這樣的小組在組建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個性有詳細的了解,同時也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不斷調整小組的結構,讓學生得到全方面鍛煉的機會。教師在進行“交通安全伴我行”一課的教學時,便合理地進行了小組的組建。首先,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社會規則,所以教師在組織大家了解實踐時較為容易;其次,學生在進行本課的實踐之前已經具有一定的社會調查經驗,可以很好地完成實踐報告。在這些現有學情的基礎上,教師先讓學生進行自我推薦,選擇出相應的組長成立小組,并且在學生自由分組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改變與調整。之后,教師組織各組同學在教材的基礎上選擇自己所在的興趣點完成報告并進行展示。為了確保學習效果,教師要及時地深入各組學生的實踐當中,幫助學生把握大體的方向,防止出現偏題的現象。這種方式組建起的小組往往更具凝聚力,組長在集體中的個人魅力也可以保障小組合作順利進行。但是在一些情況下,學生對自己的定位不夠準確,所以也可能會出現小組結構松散的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不能剝奪組長的權利,而要進行更多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完成任務。在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突發狀況,尤其是在面對低年級的學生時,教師要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任務要求,讓學生有明確的執行參照,這樣才能保證合作學習的效果。

二、進行適當的團隊建設

小學生的個性比較突出,需要進行很好的磨合才能進行團隊作業。面對這樣的狀態,教師可以在團隊組建之初進行相應的團隊建設,進行適當的磨合,幫助小學生找到自己在團隊之中的定位。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團隊建設的活動大多以游戲為主,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讓學生在歡樂的氛圍內進行集體意識的培養。教師在進行“關于私家車的研究”一課的教學時,便帶領學生進行了簡單的團隊建設。首先在小組確定下來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了傳話的游戲,各組的第一個同學看教師的提示,之后依次以動作向下傳遞,最后最貼近原意的一組可以獲得優先選擇課題的權利。在這個游戲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一步地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讓學生更具集體榮譽感。游戲完成后,教師組織學生找準自己在團隊當中的定位,讓學生進行討論,提交自己團隊的主題、研究方向以及成員的分工,并以文字的形式將其繪制在本組的實驗報告內。教師在這一過程,可以組織一組同學作為代表進行展示,也為未完成的小組提供示范。最后在團隊建設的過程中,教師還需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角色所承擔的任務及責任,這樣才能保障調查報告得以順利進行。團隊建設是確保小組合作順利進行的基礎,學生之間的分工明確、配合默契才能保障任務的完成。現階段的獨生子女較多,他們缺乏分享合作的機會。在綜合實踐的課堂中,教師要培養的正是個體之間、個體與集體之間,甚至是集體與集體之間的溝通能力,適當的團隊建設,可以挖掘團隊的潛力。

三、選擇趣味的主題活動

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選擇趣味的主題活動,保障各組成員對自己的小課題充滿興趣,讓學生可以在興趣的驅動下努力實踐、認真學習。這種情況下,需要教師對教材的內容有系統的了解。在針對低年級的學生時,教師還需要提煉出適合學生完成的小課題,以便適應學生的學情狀態,促進學生的不斷進步。教師在進行“家鄉變化小調查”一課的教學時,便組織學生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讓小組自由組建。首先,本節課的涵蓋內容很廣,教師在進行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時,既想讓學生為家鄉的飛速發展而感到驕傲,也想讓學生意識到近年來自然環境的一些變化。所以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先給出了兩個大的分組:一是家鄉好的變化;二是自然的變化。教師給出題目后,組織學生進行自由選擇,并且在兩大組下設計了小標題,如“家鄉的環境污染問題”“家鄉的交通擁堵問題”“家鄉的建筑變化”等多方面。學生可以在大標題中選擇自己的興趣點,進行自由分組,分享自己的想法,完成調研計劃。在本次的實踐活動中,學生選擇的都是自己了解的內容,報告的完成度也比較高。之后,教師再組織各組學生進行交流,以便讓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家鄉的變化。在報告完成后,教師還組織學生討論應對這些不良變化的措施,最后將各組的內容匯總存檔,完成了一次別具意義的家鄉“田野調查”。在這次調查的過程中,教師縮小了學生的關注點,讓學生的注意力更為集中,同時利用興趣,凝聚了學生的團隊意識,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目的明確地展開了高效的調研。

四、激發學生的團隊熱情

合作學習的目的是實現學習效果的最大化。在這個目的的驅動下,小組需要有共同的奮斗目標。除了興趣以外,教師還需要設置一定的外在刺激,如小組榮譽、物質獎勵等。小組合作競爭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良好方法,合理地設置獎懲機制可以更大地激發學生的團隊熱情,讓學生在集體人格的驅動下發揮更大的潛能。教師在進行“校園趣味運動會”一課的教學時,便注重設置獎項,激發學生的團隊熱情。趣味運動是小學生最為期待的活動,教師在設計趣味運動會時,要注重游戲的合理設置,力求讓學生在活動中都能找到自己的長處。為了激發學生的熱情、增強學生的班級榮譽感,教師設置了相應的獎項,并采用集體積分制的原則來確定團隊的排名。學生在班委的帶領下快速地展開工作,很快形成了明確的分組,如選手組負責參賽、文案組負責向廣播站輸送文案、后勤組負責組織同學加油及保障運動員的物品供應等。這個活動,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凝聚力,促進了學生集體意識的形成,讓個體更容易受到集體價值觀的約束,進而向更好的方向發展。激發團隊熱情這一策略,應用到以班級小組為單位的活動中,便可以轉變為物質獎勵,比如為獲勝小組頒發一樣的本子,將宣傳板交給獲勝的小組進行設計,等等。在集體榮譽與利益的驅動下,學生的合作熱情會得到更大的激發。教師在組織學生實踐活動時,可以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吸引學生的注意,確保合作的高效。

總之,在小學階段的綜合實踐課堂中,教師要注意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合作共贏的理念,讓學生可以在集體中發揮最大的潛能,努力地完善個體的學習方式,從而為個體的后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參考文獻]

[1]郭守紅.小組合作學習,讓綜合實踐活動課堂煥發光彩[J].中國農村教育,2019(05):84.

作者:陳勇香 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北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