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現代技術工具選擇與動機分析
時間:2022-04-07 10:12:59
導語:小學教師現代技術工具選擇與動機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初等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教學效果。通過封閉式非標準化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分析了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選擇應用現代軟件工具的現狀,并探索影響教師使用現代技術的動機和障礙。結果發現:教師選擇的現代技術主要集中在Word、PowerPoint、InternetExplorer、Firefox及InterWrite等工具上,使用技術的動機主要是其吸引力及可從中獲得的支持,尋求現代技術幫助的渠道主要是同事、培訓課程學習和自學,使用技術最大的擔憂是技術故障及應用技術過程中準備工作和時間的不足。因此,加強對教師現代技術的培訓、轉變認識和觀念、建立合適的激勵機制、拓寬教師獲取信息資源的渠道等,是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和媒體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
要實現初等教育的基本目標,必須發展學生的能力,為終身教育提供堅實可靠的基礎。當前,在初等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現代信息通訊技術(ICT)已經與教育工作者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將現代教育技術引入日常教育課堂,利用ICT技術進行具有挑戰性的創造性研究和解決問題的活動[1],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必須對能改變教育目標的教育方式做出反應,并適應它的教育風格[2]。在各級學校和不同的教育條件下,尤其是在初等教育中,充分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是實現新一代以質量為導向的素質教育和學生發展的關鍵。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對信息和通信技術應用情況的一般性和在小學教學系統中信息和通信技術實施的具體問題進行思考。這是一類由技術和心理教學環境造成的相當廣泛和有分歧的問題[3]。因此,調查有必要明確調查方向和被調查者感興趣的主題。于是,筆者對研究問題確定了大致范圍:ICT技術是否和以何種方式進入初等教育系統中教師的日常工作,以及這些信息和通信技術在多大程度上成為綜合教育教學影響的一部分。在本研究中,圍繞研究方向,筆者確定了具體問題:1.小學教師有哪些具體的ICT技術應用經驗?在教學和備課過程中,這些應用技術是如何參與教師的教學工作活動的?2.哪些因素(個人、技術)影響了教師在工作中實施ICT技術?根據以上問題,筆者與20名被試調查者深度訪談后形成問卷,在區縣初等學校調查,主要調查對象為小學教師,收回有效問卷218份。為確定問卷統計數據量表的信度,筆者使用SPSS軟件工具,采用Cronbach系數α法對問卷量表數據的信度進行檢驗(即可靠性分析)。結果顯示,α系數為0.813,說明量表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二、結果分析與討論
(一)使用技術工具類型。根據調查結果,最常用于教學和為之做準備的技術是計算機。主要工具類型使用情況如圖1所示。圖1顯示,最常用的工具是MSOffice軟件包(包括Word、Excel、PPT)、InternetExplorer和MozillaFirefox網絡連接工具,以及InterWrite(交互式電子板工具)等。被調查者甚至有少部分可能參加SmartNotebook計劃。但受互動式電子白板價格的影響(帶有受控程序對講機的雙板比帶有SmartNotebook程序的SmartBoard便宜),事實上,市縣地區難以全部普及。調查分離出4個聚類群體(年齡不是群體描述的決定性參數),其特征如下。第一個類型被描述為一個進步型群體。這類教師群體使用了MSOffice包的所有工具,在一個開放式辦公場所工作,且通常使用了InternetExplorer和MozilaFirefox。這類教師群體很少(類似于第二類)使用圖形軟件工具,但會使用交互板InterWriter和SmartNotebook。第二類群體被描述為“MSOffice”,主要使用Word、Excel和PowerPoint工作。該群體幾乎不利用圖形工具,即使有交互式白板支持,也幾乎不用InterWrite工具。與第二類相反,第三類群體使用MozillaFirefox的用戶占主導地位。第四類主要為最不活躍的教師群體(包括快退休或年齡稍大的教師)。(二)使用技術動機來源。教師實施信息通信技術教學的動機是什么?根據調查數據,我們可以找到一些教師的行為動機,其結果歸為三類。第一類為外部動機,在群體中占主導地位,主要是來自學校管理方面,或科技已成為兒童生活的一部分而教師不得不適應新技術的運用所帶來的影響。這種動機稱之為壓力。第二類動機主要是來自對新事物的渴望,占據了主導地位。因仍然能夠學到一些新的東西,當需要通過一些技術手段來處理時,教師就會使用它。這種動機稱之為吸引[4]。第三類是中立的態度,忽視了壓力和吸引的因素。對壓力和吸引的忽視可能受到幾個因素的影響。樣本中對性別因素的影響未區分,而選擇了年齡因素。在以上三類動機(通過練習的長度判斷教師是否為初學者)中,樣本將30歲視為一個斷點。但通過檢驗數據,筆者發現年齡未得到證實(P=0.761)。事實上,樣本中有受訪者(49%)是吸引動機占主導地位,33%的受訪者主要是在壓力下使用技術。在其余的受訪者中,沒有一個動機占主導,或是忽視了壓力和吸引力。樣本中以顯性同意程度為基礎,采用不同的肯定方式來確定主導動機。結果顯示,傾向于吸引力動機的教師使用信息通信技術的次數多于不感興趣的教師(Cramer系數值在P=0.000時達到0.28)。顯然,即使是那些在壓力下使用信息和通信技術的教師,也比那些未感到壓力的教師使用得多。在這種情況下,這種關系似乎是相關的。本例中,吸引力的關系似乎比較強(Cramer系數值為0.35,P=0.000)。從動機角度看,其誘因主要是內在的,即吸引力。教師應用技術主要是基于他們自己的意愿,即工作中使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有助于充實教師自己,甚至學生。他們在工作中使用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另一個動力因素是尋求幫助,其來源為“個人”或“組織學習活動”。這些因素驅使教師使用技術,并從中尋找到幫助,如圖2所示。圖2使用技術給教師帶來的幫助及尋求幫助的來源從圖2可看出,在尋找幫助時,大多數被調查者會求助于同事,緊接著就是學校規定的培訓課程,然后是教師自學。事實上,盡管上級主管部門對教育工作者繼續教育的課程(或教案)提出了各種意見,但這些課程從作為援助來源的頻率上來看仍然排在第二位。另外,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只有少部分受訪者(13%)認為大學學習可作為幫助來源。而在教師自學方面,如果教師效率很高,他就不需要幫助,或者沒人提供幫助。(三)技術實施受阻礙。同樣,以年齡分組,在兩個年齡組中,同事們的幫助是相似的。年輕的教師更多地幫助自己,并期望在大學教育中學到的知識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年長的教師則求助于他們的孩子。除了解動機之外,樣本還考察了使用ICT技術的復雜化及受阻的因素。調查結果如圖3所示。圖3顯示,教師對技術中斷故障的擔憂最強。信息和通信技術的技術問題可能會阻礙課程或教學進程,并會引起學生的強烈關注。障礙因素為教師應用技術過程中的工作準備程度(經驗或嚴格高要求)及在備課計劃中缺乏足夠的時間。其他方面的障礙沒有顯著性差異,結果顯示為43%~50%。很明顯,被調查者認為,這些方面的障礙因素也不可忽視。
三、結論與建議
總體來看,對初等學校的調查數據表明,信息與通信技術已成為日常教育實踐的內在組成部分。小學教師對現代技術的選擇主要集中在Word、PowerPoint、InternetExplorer、Firefox及InterWrite等工具上,且使用這些技術工具的動機主要是其吸引力及能從中獲得的支持,渠道主要是同事、培訓課程和自學。但使用這些技術最大的擔憂在于技術的中斷、故障,以及應用技術過程中準備工作和時間的不足。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引入現代教育技術工具,加強對教師運用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的學習和培訓,轉變小學教師的認識和觀念,建立合適的激勵機制,拓寬教師獲取教育信息資源的渠道,調動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積極性,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和媒體應用能力[5],對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積極性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彥華.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及對教師的要求[J].遼寧教育,2006(9):23-24.
[2]HOWIES,MULLERA,PATERSONA.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inSouthAfricansecondaryschools[J].FacilitiesManagementHandbook,2005,6(1):96-113.
[3]COXMJ,NIEDERHAUSERDS,CASTILLON,etal.ResearchingITineducation[J].JournalofComputerAssistedLearning,2013,29(5):474-486.
[4]SORGOA,VERCKOVNIKT,KOCIJANCICS.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ICT)inbiologyteachinginSloveniansecondaryschools[J].EurasiaJournalofMathematicsScience&TechnologyEducation,2010,6(1):37-46.
[5]錢麗華.小學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現狀與思考:以金華市農村小學數學教師為例[J].科技資訊,2017,31(1):90-91.
作者:孫新華 單位:江西省九江市八里湖新區青峰小學
- 上一篇:小學科學教學“做與思”融合策略
- 下一篇:民間體育游戲對幼兒身心發展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