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紙塑造型教學的實踐

時間:2022-07-09 08:28:14

導語:小學美術紙塑造型教學的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美術紙塑造型教學的實踐

摘要:針對中國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現狀,該文作者提出以紙塑造型活動為載體,通過開發教學內容、優化教學策略、重視展評方式,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將吉祥文化與學校紙塑拓展型課程相融合。這不僅可讓學生通過吉祥文化感受吉祥造型、吉祥圖案以及吉祥色彩的獨特美感與藝術魅力,而且可讓學生通過紙塑造型的創作形式表達自己對吉祥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對傳承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吉祥元素;紙塑造型

一、山重水復——直面現狀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兒童美術學習的核心價值和課程資源,而傳統吉祥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中獨樹一幟的傳統文化。但是如今,在現代多元文化的沖擊下,部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接觸較少,對傳統吉祥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中國吉祥文化的影響非常深遠,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將吉祥文化融入紙塑課程內容,有利于傳承民族文化、創新紙塑課堂。

二、追根溯源——價值探討

教師應該讓學生從小就接觸優秀的民族文化,讓他們浸潤在優秀的民族文化中,受到優秀民族文化的熏陶。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編寫要特別重視優秀的中國傳統美術和民族、民間美術,要弘揚優秀民族文化,體現中國特色,強調教師要培養學生對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之情。在第二學段(3~4年級)的內容標準中,也明確提出要讓學生了解、欣賞我國民間美術作品的特點或寓意[1]。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歲月印痕,美術教師應通過不斷挖掘中國傳統藝術,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吉祥文化,深入了解、體驗并踐行傳統吉祥文化,這有利于對傳統吉祥文化的有效傳承。基于此,文章旨在通過教學實踐研究,促進教師對小學美術紙造型課程的理解更深刻、更到位,促使教師課程開發能力的提升和教學能力的提升,同時也能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使其具有扎實、豐富的業務知識和終身學習的自覺性,使教學活動成為富有激情的創造性活動;同時,通過實踐與研究,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國的傳統吉祥文化,培養學生對紙塑造型的興趣,進一步推進學校“神奇的紙藝”美術特色項目,推動學校校園文化建設。

三、柳暗花明——內容研究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吉祥文化喻示美好、幸福,其內容包羅萬象。筆者著重圍繞三個吉祥元素展開課例開發研究,即造型、寓意以及色彩。1.甄選適合紙塑創作的吉祥造型在紙塑造型拓展型課程教學中,教師主要引導學生以廢舊報紙為主要材料,運用不同的方法塑造出具有立體造型,集操作性、欣賞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紙藝類手工作品。吉祥造型根據表現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動物吉祥造型、植物吉祥造型、人物吉祥造型以及文字符號吉祥造型等。要將以上吉祥造型融入紙塑創作,教師就要在眾多內容中甄選出適合學生開展創作的吉祥造型,在內容的設置上應進行分層,引導學生先易后難地開展創作。2.梳理適合紙塑彩繪創作的吉祥圖案吉祥圖案的內容繁雜,表現形式也豐富多彩。吉祥圖案不僅具有裝飾功能,而且大多數圖案的主題內容具有吉祥美好、健康向上的寓意。傳統的吉祥圖案以多種形式廣泛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既裝飾了人們的生活環境,又以其吉祥的寓意而深受人們的喜愛。了解這些美好的寓意,學生就會更好地感受到先民的智慧,激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因此,教師應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實際學習水平,梳理出適合紙塑彩繪創作的吉祥圖案,從五方面選擇吉祥圖案:動物紋樣題材、植物紋樣題材、器物題材、人物神仙題材、文字符號題材。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教師需要分層次設置內容的難易程度,層層遞進地開展教學。第一階段,教師選擇的吉祥圖案應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師可選擇學生較為熟悉、喜愛的形象,引導學生簡單說出不同圖案的內在寓意。如,魚、蝴蝶、兔、雞等動物類紋樣,石榴、牡丹、荷花、蓮花等植物類紋樣,福字、喜字等文字符號類紋樣,等等。第二階段,教師應選擇常見的、應用較多的吉祥圖案,讓學生了解圖案的特點與內在寓意,并嘗試描繪。如,鳥、象、鳳凰等動物類紋樣,葫蘆、纏枝、卷草、梅花等植物類紋樣,如意、花瓶、錢幣等器物類紋樣,等等。第三階段,教師可采用特定形象與不同形象的組合,讓學生領悟紋樣美好的寓意和深層內涵。學生嘗試組合、自主創造具有新寓意的新圖案。3.提煉富有吉祥寓意的色彩搭配在長期實踐中,古人提煉出青、赤、黃、白、黑這五種基本色。這五色被視為正色,暗含了吉祥的含義[2]。吉祥圖案的色彩搭配主要具有以下兩個特點。其一,高純度。“紅要紅得艷,綠要綠得嬌,白要白得凈”,這是吉祥圖案的民間口訣,它充分體現了吉祥圖案對色彩純度的要求[3]。其二,強對比,指色彩形成強烈對比。它要求吉祥圖案的色彩在表現濃艷的視覺美感的同時,也要注意色彩的和諧統一,既強調色彩的對比,又講究色彩間的和諧統一,做到艷麗中不失淡雅,營造出溫暖而明麗的視覺效果。

四、獨具匠心——策略研究

1.從觀察到實踐:大膽創造吉祥物品的獨特造型(1)簡化——由易而難紙塑造型主要由報紙團、紙漿等塑造,過于煩瑣的造型不容易表現。傳統吉祥物品的造型或精致繁縟、或粗獷簡潔。教師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復雜造型簡潔化,可參考泥塑、布藝造型等,學生只要在觀察中分析出物品的主要結構便能自行塑造。教師可讓學生從簡單造型入手,并合理設置內容的難易程度,使學生易于掌握、勇于嘗試。(2)概括——特征鮮明紙塑造型大多適合表現較整體、不零散的形象,因此,學生需要抓住對象的特征進行概括表現。正如齊白石那句題款“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學生需要抓住表現對象的內在本質,又不拘泥于其外在形象,大膽地概括歸納,強調整體感,使作品整體具有較強的飽滿感、體積感,體現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和美的原則。(3)夸張——彰顯個性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創作中做到主次分明、突出個性,對于具有寓意的部分加以夸張、強調,對于無關的細節部分加以弱化表現。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在造型時不拘泥于實物,抓住最想突出的局部進行夸張表現,要別出心裁、標新立異,把自己的創意和技術、知識、經驗相結合,通過造型創作將創意轉變成個性十足的作品。在實踐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引導學生發揮自身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引導和幫助學生大膽表現、大膽創作。2.從模仿到創作:適時表達吉祥圖案的美好寓意(1)臨摹——走馬觀花文中所述的“臨摹”指參考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根據其圖案學習繪畫。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臨摹學習。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臨摹并不需要完完全全照著原作進行圖案重現。學生可以在原圖案的基礎上對紋飾加以修改、刪減等,抓住原圖案的意蘊,從而在臨摹過程中了解吉祥圖案的精髓。(2)重組——移花接木當學生經過前期的臨摹學習實踐,有了一定的基礎后,其往往會積累許多傳統吉祥圖案的素材。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不同的吉祥圖案采用分解、組合、夸張等表現手法,創作出新的吉祥圖案。這種“移花接木”的手法,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深入理解吉祥圖案,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為其以后的自主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3)創作——得心應手創作是運用能表達主題的紋樣和造型進行藝術表達,這需要學生對吉祥圖案的造型、寓意、色彩等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創作過程的重點是抓住主題、發揮創意、表達寓意。這種由簡入繁、層層遞進的教學方法降低了學習難度,使創作變得充滿樂趣,從而為學生營造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3.從分析到運用:自由表現吉祥色彩的巧妙搭配(1)知寓意紅、黃、黑、白、青“五色”是吉祥圖案的色彩基調。其中,紅色象征火紅,給人直接的視覺沖擊。以紅色為底色描繪的吉祥圖案往往給人溫暖、祥和的心理感受。而黃色在吉祥文化中代表的是權威與尊貴,喻示蒸蒸日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充分了解吉祥圖案色彩的寓意,以更好地開展創作。(2)巧運用吉祥色彩被賦予了不同軟硬性質,未加白的為硬色,加了白的為軟色。“軟靠硬,色不楞”“紅忌紫,紫怕黃”“紅配黃,亮晃晃”,這些都是古人在描繪傳統吉祥圖案時的用色口訣[4]。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明度、色相、冷暖以及用色面積大小等方面的對比,使作品色彩形成輕松、明快且熱烈的風格。(3)表吉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將提煉、歸納出的用色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大膽地搭配色彩,自由表現自己心目中的吉祥色彩。

五、別出心裁——展評研究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說:“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教師要鼓勵學生展現自信、張揚個性、秀出風采,通過展評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形成持續發展的內驅力。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的評價反饋,反思課程設計是否合理、課程內容是否完善等。1.多方位展示教師應立足每一名學生的快樂成長需求,關注學生的進步,為學生搭建多種展示平臺,多方位地展示學生的紙塑作品,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有機會展現個性、顯示才華。首先,教師可通過校園美術走廊、美術教室、校外美術館、工藝博物館等場所展示學生的作品,讓學生的作品在校內開花、在校外留香。質樸卻具有美好內涵、稚嫩卻充滿童趣的學生作品,會是校園內外的亮眼風景。其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立足本土文化,關注身邊的美術遺存,開闊學生的美術視野。如:針對半山泥貓習俗,教師可推出“紙塑——貓”主題作品展;在狗年春節前夕,開展“狗年旺旺”主題紙塑作品展;在重陽節前舉辦“平平安安”主題紙塑作品展;等等。最后,教師可舉辦民間玩偶紙塑展、吉祥動物展、吉祥器物展等專題展覽,努力通過多個吉祥主題營造交流氛圍,給學生提供各種交流展示的機會,為他們的成長搭建平臺。2.多形式欣賞教師可利用細節欣賞分析、整體欣賞交流、分步驟欣賞等形式,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與審美能力。3.多元化評價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對美術教學評價方式的多元性[5]。筆者嘗試運用開放式微信評價、群聊展評、作品介紹式自評等多元化評價方式,通過在微信或班級平臺中展示學生的作品,收獲肯定的評價,在美術群聊中與學生、家長一起開展評價活動,激發學生參與紙塑造型學習的熱情,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六、再行再思——展望延續

通過紙塑造型表現吉祥文化,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和對紙塑創作的熱情。學生在活動中不斷感知與理解,在實踐和體驗中形成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熱愛之情,使吉祥文化得到了有效的傳承。為了開展好小學美術紙塑造型教學實踐活動,教師傳承中國傳統吉祥文化的精髓,用“變”豐富現有的課程內容,賦予課程新的活力。作為課例開發者和實踐研究者,教師需要不斷增強課程意識,不斷提升開發課程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周星,陳春.傳統吉祥圖案色彩的運用及其文化意味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5(19):64.

[3]張豈之.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曾佳.虛室生白吉祥止止——論中國傳統吉祥紋樣[J].藝術百家,2011,27(S2):131-134.

[5]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吳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