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學如何培養學生人文素養

時間:2022-01-26 11:00:27

導語:小學美術教學如何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美術教學如何培養學生人文素養

近年來,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越來越重要,因而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但是,目前大部分地方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都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主要還是遵循傳統美術教學方式,以美術知識為主要的教學任務,而對美術課自身所具有的人文教育價值忽略了。因此,小學美術教學必須要將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作為關鍵的教學任務,從而有效實現美術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效融合。小學生通過對美術的學習,能夠對人文知識有相應的了解,以及能充分感受到人文情懷,從而是人文素養得到明顯的提升。但是,目前大部分小學美術教學中都對人文素養的培養實行了忽視的態度。在對小學美術進行教學過程中,只是將美術課作為單純的“教學課”,在美術課堂上教師主要的教學方式是將美術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對美術本身所具有“美”實行忽略,在實行美術課教學時,對開放性和應有的人文教育價值采取忽略性的對待。因此,為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得到提升,需要對美術教學的理念和方法進行改變。

1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中的人文魅力

從目前一部分小學美術教學來看,小學美術教學不能有效改進自身的教學觀念與方法,只是按照教材內容開展相關的美術教學,不能將小學美術與實際生活進行有效聯系,使得整體的教學內容比較單一枯燥,讓小學生失去了對美術的學習興趣。藝術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可以有效反映現實生活,并且可以說是生活的升華總結,進而促進社會生活的進步發展,同時,生活也是藝術的創作源泉,藝術與生活之間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藝術無法脫離生活而單獨存在。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重視引導小學生感受生活中的人文魅力,讓學生了解生活與藝術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發現藝術、感受藝術、創作藝術,讓小學生對美術知識產生興趣,主動參與到美術學習中去,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發揮美術課程的價值作用,讓小學生有效通過美術學習來培養起人文素養。

1.1生活通過繪畫和寫生展現

“藝術來源于生活”,美術是人們生活中情感抒發的一種表現方式。小學生是非常特殊的群體,告別了幼兒的懵懂無知,開啟了新的思考。小學生對生活充滿好奇和熱愛,對于小學生而言,情感體驗主要來自于生活。小學美術教學應該突破傳統教學中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小學美術教師在進行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不應該只限于教室,而是要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和校園,到生活中去感受美術存在的魅力,對生活進行觀察、體驗,然后應用轉動手中的畫筆,勾畫出心中的情感,從而增強對大自然的熱愛。所以小學美術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觀察和體應,并將其融入到繪畫中,通過手中的畫筆,以及色彩的應用,將自身的情感充分的表達,從體驗生活過程中,增強人文情懷。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到操場,引導小學生將在操場中觀察到的事物描繪出來;也可以給學生安排繪畫任務,讓家長在周末帶學生到動物園、植物園、海洋館、博物館等地方,或者引導小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特點,包括顏色、形狀等,并讓學生將見到的東西用繪畫的方式表達出來,進而增強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感,樹立起一定的藝術意識。

1.2通過對作品欣賞去領悟和品味生活

讓學生學會對美術作品進行正確解讀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學生學會正確解讀作品,正確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感悟力,正確認識生活,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美術作品不僅能夠給人帶來視覺上的享受,還是內心情感表現有效方式。從對美術作品欣賞過程中,通過作品能夠看到人生,看到情感的抒發。小學美術教育,要正確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學會欣賞。如在對油畫《父親》欣賞時,學生第一眼看到油畫時,在無意識中會將其與自己父親進行對比。感受到父親的“愛”,聯想到父親的艱辛和不易,內心深處那份人情懷會自然而然被激發,這種潛移默化的教學方式,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非常有幫助。

1.3通過工藝制作的方式體驗與創造生活

每一件工藝作品都需要傾注大量的精力,才有可能得到完善可能。在此過程中,制作者會將自身的生活體驗和情感融入到其中,從而使其能夠實現人文、情感、觀念的融合。小學美術工藝制作課的開展,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通過切身體會去領悟藝術魅力,以及將生活中的氣息融入到作品的創作過程中,使學生能夠充分的體會到辛勤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然后鼓勵學生將自身所得到的領悟融合到工藝制作中,對制作作品是用心感受,而非技巧。雖然在進行工藝制作過程中,技巧熟練度非常重要,但是往往能夠打動人心的是內心飽滿情感的表達,這樣在無形中對小學生進行了人文熏陶。所以小學美術教師要適當調整自身的教學內容,適當增加學生工藝制作教學時間,引導學生使用橡皮泥泥塑方式、剪紙方式、塑料工具搭建方式、布料裁剪方式等學習學術知識,從而有效增強學生對生活與藝術的體驗感,并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藝術創造能力。

2引導學生感受文化中的人文情懷

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之間包含了不同的人文情懷,而這些不同的人文情懷可以對人的人文素養產生很大影響,需要引導學生感受文化中的人文情懷,才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我國特色文化的魅力,讓小學生培養起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素養。

2.1對文化之間的聯系合理化運用

通過實踐研究表明,將小學美術教學與語文、自然、數學等有關科目進行很好的銜接,有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如在對美術作品進行鑒賞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應用優美的文字對作品進行論述,以及情感上的表達,如像《向日葵》對該藝術作品進行欣賞的過程中,學生會應用到語文中的詞句來對作品進行表達,“梵高通過應用心靈作畫的方式,以及將自身情感燃燒在其中”,梵高是應用生命的律動在進行作畫等。此外,在對中國的山水畫進行欣賞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引用詩詞的方式將其進行表達。通過語文與美術的完美結合的方式,來將美術教學進行很好的完成,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人文情懷。

2.2美術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融合

校園文化主要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主要氛圍環境,因此小學美術教師需要重視美術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之間的有效結合,積極鼓勵學生為校園文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學校通過校園文化的常創建模式,讓學生能夠對各種生態實行體驗,校園文化主要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產生無形中的影響,觸動學生的心靈,塑造學生的人格。校園文化和美術無處不在的融合,如校園的整體結構,校園文化有關文化活動的建設,都蘊含了人文底蘊。鑒于此,需要正確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如通過書法、繪畫、工藝作品等有關的宣傳,對校園文化進行展示,以及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進步,使學生能夠充分的感受到歸屬感,以及集體感得到全面性的培養。

2.3通過對民間文化合理利用設計美術教學活動

民間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蘊含了我國的特色優秀文化,學生可以利用民間文化了解到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當地特色風俗文化等,不僅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同時還能讓小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進而推動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標的全面實行,在進行具體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對傳統教學方式作出改變。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做到“因地制宜”的教學方式,這樣不僅是要培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還培養學生要具有傳承的思想理念,為我國文化的繁榮發展做好一定準備。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需要對當地的民族資源、民間藝術資源、文化資源進行最大化的應用,將其合理的貫穿到教學中,開展各種各樣的美術教學活動。學生對自己的地方民間文化與其它地方想比較而言,更加熟悉,因為在平時有更多接觸機會,美術教學活動開展時,需要將這方面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要對當地的資源積極的開發和合理化的應用,然后通過設計生動有趣的美術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在模擬情景中體驗美術,深切的感受到民間文化所蘊含的人文情懷。

3審美情趣的培養來提升學生的人文情懷

3.1學生審美之心的培養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們在生活中都對“真善美”的追求非常的熱衷,同時也是育人的本質。對學生的審美之心進行培養,是非常的有必要,因為其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基本前提條件。美術教師必須要正確引導學生對“美”的新表現形式產生知覺。將美術客觀、抽象等事物,合理的轉化為主觀、具體的事物,能夠被學生真切感知的事物。如每個人對“色彩的美”的感知力存在非常大的差異性,畫家通常是在經過訓練以后,對色彩豐富的變化形式有一定的感知。在進行美術教學過程中,要正確引導學生對色彩融合有理性化的認知,通過對顏料的應用,讓學生動手去感知色彩的變化形式,進而引導學生對色彩的形式美和內涵美有正確的理解。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展示一些比較優秀的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將優秀作品與劣質作品進行有效區分。

3.2學生審美情感的激發

通過對學生審美情感的培養,能夠激起學生內心深處的豐富情感,在“美”的不斷熏陶和感染之下,人文自然會得到相應的培養。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進行有關線條、色彩、形體等外在感性認知,使學生的內心深處得到美的取法,將美好事物的熱衷,隨之升華到人文素養中。如在對國畫大師齊白石的《蝦》進行鑒賞過程中,通過對美好事物的深切感悟,觸發心靈上的感悟,從而增進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3引導學生健康審美

小學生還處于心智不全的階段,在明辨是非中的能力非常的弱,對真善美區分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如果小學生的審美偏離了大眾認可的審美方向,不僅會影響學生的美術學習,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影響學生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十分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不同的審美教育,會導致學生對人文素養有不同的理解,在對小學生進行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做好全面性的合理控制工作,尤其是在美術教學內容方面,向學生展示的教學內容,必須是積極健康,這樣才能通過將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對學生進行熏陶,讓學生在學習美術中感受到審美所帶來的愉悅,進而對人文素養的培養可以起到積極性的作用。

3.4鍛煉學生的審美創造

小學美術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已經學習的美術知識和技巧實行合理化的應用,以及通過自身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將抽象、無形的感知和情感等轉換為有形的事物,進而創建出具有審美價值的美術作品。如,新教材《我的設計的服裝》教學中,讓學生對心目中最佳的服裝進行設計,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而鍛煉學生的審美創造,最終也實現了對學生的人文培養。此外,鍛煉學生的審美創造,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動手創作能力、思維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人文情懷與素養。

3.5創建美的教學環境,營造美術藝術氛圍

課堂是學生主要學習場地,所以教室的布置非常重要,良好的教室氛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相反則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教室在進行設計過程中,必須要突出“美”。并且這種“美”必須要做到清新脫俗,以及體現個性美,使學生走進教室仿佛走進藝術殿堂一般,可以在教室墻面上張貼優秀的藝術作品,在教室的窗臺上,或者是墻上放置精美的藝術手工品,如泥塑、面具等,通過對優秀作品的欣賞,讓學生突破自身局限的思維方式,引發想象力,大膽表現。還可以在教室貼上中外大師的不同的繪畫風格,如西方大師畢加索、莫奈等,中國徐悲鴻、張大千等,使學生能夠處于良好的藝術環境中,感受到濃厚的藝術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美術興趣,同時將其進行一定形式上的轉化,實現人文素養的培養。此外,還可以在教室例放置一個展示柜,將班級中比較優秀的作品擺放到里面,這樣不僅可以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美術學習氛圍,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起到鼓勵學生的作用,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

3.6多樣化的課堂組織結構,教學活動的巧妙設計

人文素養教育中的教學思想核心是人性化,主要是以學習者開展教學活動。這樣的教學方式,是將選擇權留給了學習者。所以美術課堂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實行多樣化,以及要做到有效規避程序化、模式化的教學方式,從而讓小學美術教學有效滿足新課程改革發展需求,提升整體的課堂教學水平。因此,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對于小學生而言,好玩是天性,所以在教學時,可以實行的教學方式有以下幾種:首先,游戲教學方式。游戲是天性得到放松的最佳方式。游戲教學具有愉悅性、趣味性,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身心對游戲教學合理化的設計,不僅可以使課堂氛圍得到活躍,還可以使學生能夠在放松狀態下,將自身的情感,通過美術進行相應的抒發。如上文所說的《我的服裝》,在進行此課程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通過游戲的方式,進行相應服裝節目的表演,然后通過大家的一致投票,選出最佳的服裝。這樣不僅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還可以使氣氛得到活躍。其次,合作式教學。良好的合作是人文素養的最佳出現方式。如同人類文明進程而言,是大家眾志成城的結果,而并非是憑借某個體的力量便可以得到完成。所以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展開適當的合作,使個體之間的不斷交流和溝通,學會反躬自省,然后做到砥礪前行。可以在工藝制作的過程中,將學生劃分成小組,或者讓學生自愿選擇組成小組,讓學生自己進行分工合作,從而讓學生學習過程中培養起一定的合作意識,同時還能加強學生的團隊凝聚力,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幫助學生培養起一定的人文素養。

4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美術教學中對學生實行人文素養的培養,是目前美術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任務。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可以小學美術教學更加具有生命活力,同時使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得到豐富,讓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審美水平、了解當地的特色優秀文化,讓學生可以將學習到的美術知識進行靈活運用,讓學生清楚生活與藝術之間的關系,有效推動小學生的綜合發展,進而實現小學美術教學的育人價值。

作者:于彥斌 單位:平涼市崆峒區草峰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