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讀寫創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4 10:28:00

導語:語文讀寫創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讀寫創管理論文

中學語文讀寫創”教改實驗,是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的重點科研課題。自1997年3月在廣東省汕頭市的12所中學實施實驗,從去年12月舉行的中學語文“讀寫創”教改實驗觀摩競賽課來看,這個課題實驗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生在語文的閱讀和寫作中,普遍表現出來的主動精神和創造精神是實驗之前的語文課堂前所未有的。

中學語文“讀寫創”教改實驗的產生,有宏大的歷史背景形成的推動力,也有語文教學改革的呼聲形成的爆發力。因此,一開始就得到章熊、于漪、張定遠、陳金明等專家的關心和支持,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這個課題,抓住了語文教改的牛鼻子,既讓學生能動地學習語文,在聽說讀寫中習得語文,又在讀寫中創造性地獲取和運用語文資源,成為有創造力的學生。經過整整兩年的實驗,我獲得了一些深切的感受。

一、認識“讀寫創”教改實驗在宏大歷史背景下的意義

中學語文“讀寫創”教改實驗是誕生在世紀之交這個特殊的歷史階段的。這個歷史階段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中西文化的激烈沖突與高度融合。沖突的焦點是恪守傳統還是建立現代化,融合的熔點是中國的人文主義與西方的科學主義的結合。這種沖突和融合,表現在中國的經濟社會問題上,就有了年輕學者何清漣的《現代化的陷阱》,她在書中真誠告誡:“轉軌期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人文精神。沒有植根于人文精神這塊沃土上的人文關懷,人只會淪為純粹的經濟動物,喪失人所應具有的一切生存意蘊。”這種沖突和融合,表現在關注中國現實的當代文學上,就有了人文精神的討論,就有了“文學的危機實際上暴露了當代中國人人文精神的危機”(王曉明語),“這種人文精神的喪失,在文藝創作上的最嚴重的表現,就是想象力的喪失”(崔宜明語)的結論。這種沖突與融合所帶來的人文精神之爭,也深刻地影響了語文教學,語文界對盛行一時的純粹工具理性也開始作出反思。著名特級教師于漪多次指出:“語文教師應樹立鮮明的‘育人’目標,離開了‘人’的培養去講‘文’的教學,就失去了教師工作的制高點,也就失去了教學的真正價值。”程紅兵的《語文教學的人文思考與實踐》一書的出版,更可看作是這種反思的一個標志。中學語文“讀寫創”教改實驗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之下構建起來的綜合了科學、藝術、人文為一體的語文教學理想國。

作為背景的另一方面,是知識經濟的加速登陸,“創造力”被世界空前重視。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知識經濟,是靠創造力催生的,更要靠創造力去使其可持續地發展。明天知識經濟時代的生產力,就是今天在校的學生;明天生產力的水平如何,就要看今天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如何。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教育不得不反思對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重視程度,“創造”的話題在與知識經濟相適應的素質教育中熱了起來,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成了學科教學的重大問題。中學語文“讀寫創”教改實驗正是為解決這一重大問題而問世。

世紀末中國語文教學的大討論是“讀寫創”教改實驗誕生的又一宏大背景。語文教學改革的問題是一個世紀難題。一百年來,語文教改的熱烈討論時有發生,但一般都在語文自身爭來論去,少有痛癢。世紀末的大爭論是因為語文的應試教育已經把語文教學引入死胡同,人們思索的是語文教學與育人的關系,在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層面上討論語文必須改革的問題。中學語文“讀寫創”教改實驗的實質目標,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語文知識、情感豐富,視野廣博、思維敏銳,語文能力、自學能力高強,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能夠勝任現代化社會發展的學習、工作、生活的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才”,這可以說既是對世紀末語文教學大討論所作出的回答,也是求索語文教學與育人目標相統一的新路。

二、認識“讀寫創”教改實驗的觀念價值

任何教學改革實驗,沒有樹立起現代教育教學觀念,就不會有現代教育的價值。因此,中學語文“讀寫創”教改實驗從一開始就很重視樹立現代教育觀念,把現代教育觀念滲透到實驗中去。

“以育人為根本”,就是這個課題的核心觀念。對于教育界,這不是新鮮的說法,因而并不震聾發聵,但對于并沒有解決好語文教學與育人的關系、見“文”不見“人”的語文教學的普遍現實而言,卻是最強有力的矯正。人創造了教育,目的是為了人自身的文明和發展,人是之所以有教育的緣由。人使文字成了教育的媒介,成了傳承人類理想、民族精神、科學文化的工具,若教育的結果反而是使文字獨立于人類理想、民族精神、科學文化之外,使它成為無所承載的載體,那么此種教育是有悖人類的生存現實和生存理想的。語文教學,與人類的文化、文明的起源更有內在的緊密聯系,更具有育人的優勢;作為教育的分支,語文教學不能違背育人的宗旨。“讀寫創”這個課題提出“以育人為根本”,既是尋求學科教學的教育學視野,也是尋求語文學習的規律,更是尋求學科優勢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的人。“讀寫創”這個課題的實驗都是據此觀念來展開的,從教學目標的確立,到教學環節的設計,到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運用,無不以“育人”作為思考問題的起點,作為解決問題的旨歸。

教學民主的觀念,對于“讀寫創”這個課題來說,極其重要。這個課題的現代性可以說主要就體現在民主性和創新性。而民主和創新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沒有教學的民主,課堂便是專制者的課堂,專制是壓抑創新精神的;學生若普遍具有創新意識,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沒有束縛感和壓抑感,那么他們的課堂、他們的教師肯定是民主的。教學的民主程度越高,學生課堂上主動、自覺學習的熱情就會越高漲,創造性就會越強。因此,“讀寫創”課題要實踐葉圣陶先生“課文無非是例子”的教學思想,達到使學生“學會自讀,學會自寫,學會自創”的目的,就一定要使教師們牢牢樹立教學民主的觀念,堅決摒棄教學中的專制主義。

大語文教育的觀念,也是“讀寫創”教改實驗的重要觀念之一。要在實驗中培養學生豐富的語文知識、語文情感,廣博的語文視野、語文思維和高強的語文能力,沒有實施大語文教育不行。“讀寫創”的“讀”,不僅讀課內,也讀課外;不僅讀書本,也讀光盤。“寫”,不僅寫敘、議、說三大常用文體,也寫小說、詩歌、散文、劇本等文學文體。“創”,不僅課內讀、說、思、寫要創,而且課外讀、說、思、寫也要創。還必須進一步認識“讀寫創”的真正源頭和養分在社會、在生活,因此,這個實驗要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在生活中發現語文的存在,學習語文的運用,創造語文的新路,進而成為一個立足于社會能創造的人。

讀寫創一體的觀念,是“讀寫創”教改實驗的基本觀念。聽說讀寫,是被認同的四方面的語文能力,它們是一個整體,缺一都是不完整的,要獲取完整的語文能力,就必須口腦手耳并用。能讀會寫,是最基本的語文能力。讀寫是吸納和傳達信息的主要形式。“讀寫創”教改實驗與一般的讀寫要求不相同,她強調既要使學生獲取基本的語文能力,也要使學生達到創造性地讀寫的層次,即創造性地吸納信息和創造性地傳達信息;“創造”就體現在讀寫之中,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轉化,創造是讀寫的方法,也是讀寫的目的。

以育人為根本,實行民主教學,在大語文教學背景下,突出讀寫創一體的新體系,就是中學語文“讀寫創”教改實驗的觀念價值。

三、認識“讀寫創”教改實驗的方法價值

一項教改實驗,要解決觀念變革的問題,也要解決方法變革的問題。中學語文“讀寫創”教改實驗也是如此,對教法學法勢必提出新的要求,才可能達到實驗目的。

“讀寫創”課題,在學習方法上,強調學生的自讀、自寫、自創。學生不用教,自能閱讀,學生不用教,自能寫作,這可以說是語文教學的高境界。但長期以來,我們為達到這高境界所做的事太少,或者是做了一些事,但效益太低,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實際上并不相信學生,并不相信可能存在這種高境界。因此,學生的主體意識在課堂上常是一種沉睡狀態,學習缺少自主性,方法太多依賴性。“讀寫創”教改實驗要改變這一點,要還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參與學習的時間,要培養學生能夠終生學習的方法。我們把這種方法概括為自讀、自寫、自創。自讀是在導讀的基礎上實現的。自讀的具體過程:整體把握—局部理解—分析鑒賞—發現創造。其中先整體、后局部的閱讀理解過程,有別于先局部后整體,這是由實驗的目的——培養視野開闊、把握全局、有語文創新能力及創造力的人——所決定的。自寫是在導寫的基礎上實現的。自寫,可以是在課堂上按要求獨立寫作,也可以是在課外自覺地寫下點兒什么。但兩者都強調對于生活的理解、積累,也強調展開聯想、想象,寫出獨特感受到的人生。自創是在自讀自寫中將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創新精神、創造力表現出來的方法。要讓學生學會自讀、自寫、自創,就要著力培養學生學習的情感性、整體性、系統性、科學性、創造性。情感性,是掌握學法的內在動機;整體性,是運用學法的內在視野;系統性,是所建立的知識、能力結構的內在聯系;科學性,是所采用的學法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創造性,是所運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新穎、獨特、有價值。這些方面的特性一旦形成于學生的語文自學過程,就必然帶來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的創新。自讀、自寫、自創也因人而異的話,“讀寫創”實驗便是開創了語文的個性學習的時代,學生普遍能自主學習并獲得終生學習的能力就不再是一個神話。

四、認識“讀寫創”教改實驗的效益價值

語文教學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出效益。原有的封閉式的語文教學把獲取死的語文知識、統一的思維、八股式的文章、應試的方法看成是效益,按標準答案正確率的高低作為斷定教學質量高低的唯一指標,而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指標: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視而不見。語文“讀寫創”教改實驗對語文教學效益的衡量指標是語文能力的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

從語文“讀寫創”教改實驗兩年來的情況看,課堂效益價值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主動參與學習的活動中確立起來。

“讀寫創”教改實驗的課堂普遍有這樣的特點:學生不再是“沉默的羔羊”,活躍的課堂也不再只是形式上的熱鬧,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問題的審辨、對社會的介入都是以一種超乎尋常的態度和方式熱烈地表現出來,那種極其主動參與學習的態度往往使上課的教師始料不及。汕頭市第二中學朱丹虹老師用一課時完成對初中第四冊《發問的精神》一課的“讀寫創”教學,教師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自讀課文,引導學生自覺遷移已學的議論文知識和調動學習的經驗,獨立理解并掌握課文內容和論證方法,然后要求學生從“發問的精神”聯系到“討論的精神”,自由選擇課文中適合的論證方法,就“討論的精神”寫一個議論的片斷。整個教學過程都把學生放在主動學習者的地位,而學生也因為教師開放式的課堂結構和對自己能力的信任,都主動積極地在“讀寫創”中實現和表現自我實現的價值。翠英中學的陳琳老師執教初中第四冊《儉以養德》一課,由提出改革開放20年了,社會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還要不要提倡勤儉的美德,再過渡到現時代還要不要學孔融讓梨,提倡謙讓的美德上來。兩個問題,前者是對課文內容的深化和延伸,后者是對延伸的擴展,在深化—延伸—擴展當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開發,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發揮,社會的判斷能力得到提高,個性得到發展。有的學生認為,即便是處在一個商品豐富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我們也還是要提倡勤儉和謙讓的美德;而有的學生卻語驚四座,直截了當地表示在你爭我奪、崗位不足的市場經濟社會,不能有謙讓的美德。沒有壓抑思維,即便是思想有時會走偏差,但卻培養了極其寶貴的求異思維和實話實說的精神。

2.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加深對社會人生的認識和體驗。

大語文教育觀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打開與社會人生銜接的通道,使語文成為活的語文,成為社會的語文、人生的語文,這樣才可能改變應試的語文,學生才可能感受到語文能力對于人生的價值。汕頭市第九中學的周秀玲老師講授初中第四冊《懷疑與學問》一課,在引導學生了解課文,認識“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的科學思想之后,要學生就一幅掛鐘漫畫的內容發表評論,給出的問題是:有人說“人生猶如時鐘一般,他的完美不在于走得快,而在于走得準”,你認為貼切嗎?如果你覺得不夠貼切,那么,你認為最好把人生比做什么?為什么?請說出你的看法。課堂旋即活躍起來,學生們的思維千差萬別,有認為比喻貼切的,更有懷疑這種比喻,認為“人生猶如太陽”“人生應如白楊樹”“人生有如百米短跑”“人生猶如一艘大海上行駛的船”“人生應像飛蛾撲火”“人生像一首歌”,學生們認為更貼切的比喻,其實其中蘊含了學生主體的生活體驗或生活認識。又如郭瑞芹同學在課堂上的發言:“每個人的一生不可能都走得準,即便是鐘,它也會有誤差。就像物理中說過,誤差只能減少,不能消除。人生不可能沒有行差走錯的時候,誰能舉出一個十全十美的人呢?古語亦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就連圣賢也會犯錯。假如自己力求完美,那就會有一種畏懼的心理,不敢去嘗試新的事物,這樣,就會停滯。只有在跟上時代步伐的同時,經過一次次挫折、失敗,到達成功的彼岸,才會是一個完美的人生。因此,我認為,人生應如帆板運動,有平靜也有風浪,有失敗也有成功,有鮮花也有眼淚,這樣才是一個完美的人生。”諸如這樣比較深刻地對人生的感情,是與語文教師課堂上啟發質疑的思維活動聯系在一起的,既誘發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又在社會人生的層面上激活了語文的學用價值。

3.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發展了思維,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創造力。

“讀寫創”教改實驗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便是如何使語文教學發揮發展思維、培養創造性的學科功能。在教學實驗中,全體實驗教師徹底改變了以前重分數結果、重結論,而輕過程的思想,對語文教學過程如何激發學生思維、增強思維強度和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作了比較充分的考慮和設計,突出了語文教學是一個創造思維過程的特征。汕頭市第九中學周秀玲老師在執教《懷疑與學問》一課時,對指導學生理解課文設計了三個問題:(1)通過語文例子使我們知道要以什么精神做學問?(2)我們應怎樣看待書本和學問呢?(3)若只停留在前人的舊說上,將會產生什么后果?這三個問題環環相扣形成一個思維過程,學生通過不斷地動腦筋和彼此討論,得到了答案,但教師并不因此止步,而是再往遷移、創造的方向引導,讓學生由課內而課外,完成了對課外一幅漫畫的質疑和評論,得出了屬于自己的但還有待人生驗證的看法,因為還有待驗證,學習也就還在過程中。南澳中學洪俊河老師執教《七根火柴》一課,引導學生把文中描寫無名戰士交給戰友七根火柴的畫面印入自己的大腦屏幕,又請兩組四位學生將文中轉印入大腦的畫面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演出來,完成了兩次思維、兩次創造的學習過程。只有把語文教學看作一個不斷思維、求知、創造的過程,才可能保證以育人為根本,使“讀寫創”一體的教改實驗取得預期的效果。

4.使語文教學實現“少時高效,輕負高質”的目標。

“少慢差費”是人們對語文教學效率效益低的批評,但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邊批評著“少慢差費”,一邊又制造著“少慢差費”。如何從根本上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讀寫創”教改實驗必然要探索和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對實驗課提出速度、密度、強度、高度的“四度”指標。“速度”對閱讀、思維、寫作而言,“密度”對課堂結構和信息容量而言,“強度”對思維的張力、創造的能力而言,“高度”對單位時間的效率效益而言。現在這四項指標已經成為實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自覺注意到的“硬項”,實驗教學也在“少時高效,輕負高質”方面有所見效。汕頭市海棠中學吳丹潔老師在執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篇長文時,只用了一個課時,她只突出地讓學生了解課文說明十幅浮雕的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然后就自己最欣賞的一幅畫面仔細研讀,由學生自己說出這一幅浮雕又是按什么順序進行說明的,最后出示另一幅浮雕攝影《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要求學生運用剛學到的說明順序來寫一篇短小說明文。汕頭市林百欣中學廖斌鴻老師執教《記一輛紡車》的長文,也只用了一個課時,她重點讓學生研讀第9自然段“紡線競賽”的場面,讓學生自己評點其內容和寫法,按著又抽去文中議論、抒情的句子,讓學生體會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對文中場面描寫所起到的作用,然后把課文做為例子,要求學生用上述寫法描寫“班際接力跑比賽”的場面。這兩個課例比較典型地反映了實驗教師對教材的大膽取舍,對一篇課文的教學處理是抓住一點,不及其余,而不是面面俱到,生怕疏漏。她們大膽取舍教材,不是隨心所欲,而是精心安排。這是建立在對教材體系比較熟悉的基礎之上的。從這兩個課例,就可見“四度”的指標在實驗課中的落實。

“讀寫創”教改實驗要求在課內就讓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學習目標,不把課內的訓練留在課外,主張不加重學生課外負擔,讓學生有屬于自己的課外時空去發展自己的個性、愛好,去閱讀更多的好文章、好作品。

中學語文“讀寫創”教改實驗可以說是生逢其時,“民族創新能力”的話題正催化著創新的行動和成果,但又因為大家對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創造力這一問題的重視,我們對這個教改實驗又覺壓力挺大,尤其是面對存在一些問題的時候,我們更覺任重而道遠。但我們堅信:中國的語文教學必然要接受“民族創新”浪潮的洗禮,才可能為知識經濟時代做點貢獻,我們作為走在比較前面的探索群體,我們愿意用我們的經驗和教訓為中國語文教學改革的路途鋪下一塊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