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教學質量途徑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24 01:23:00

導語:寫作教學質量途徑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寫作教學質量途徑分析論文

我曾就中學生作文心態的問題,對一所普通中學的55名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如下表:

人數百分比理由說明

喜歡610%(1)能表達感情,抒發感受,反映

作文生活,鍛煉思想。(2)受到鼓勵。

又喜1526.6%(1)想表達思想,但無從下手。

又怕(2)喜歡寫作,但寫不好。

害怕2443.6%(1)下筆無物。(2)不知如何寫。

作文(3)總也寫不好。(4)太浪費時

間。

無所1018%(1)沒興趣(2)考試分值大,不得

謂不練習(3)寫了好不到哪,不寫也差

不到哪。

據了解,這個調查表所反映的情況具有較強的代表性。面對實際,我們不得不深思:中學生作文水平低的癥結何在?提高作文教學質量途徑何在?

寫作能力,歸根結蒂,就是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須具備兩個條件:即豐富的思想感情(包括思想認識、生活素材)和一定的文字表達能力(包括用詞造句,謀篇布局)。前者是內容,是核心;后者是形式,是載體。內容統審形式,形式服務于內容,要提高寫作能力須從這兩個方面努力。古人說,“情者,文之經;辭者,文之緯,經定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把思想性和藝術性并列為文章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同時又突出了思想感情的作用。因而,研究中學生寫練的客觀規律,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最重要的途徑。

那么,寫作教學中如何具體體現這個規律呢?

1.加強德育滲透,提高認識水平,解決“抓不準”、“寫不深”的問題。

中國傳統的文論是“文以載道”,歷來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兜掠虒W大綱》也明確提出語文要文道合一,樹立教書育人的總體意識。所以,無論繼承傳統還是依綱教學,我們都須把培養學生認識能力、提高德育修養放在作文教學的首位,使寫作對青少年的思想和生活起導向作用。

事實上,提高學生德育修養也是培養寫作能力的關鍵。語文教學大綱要求中學生作文要“思想健康,中心突出”;古人強調“文章以意為主,意在筆先”,又說“氣大則聲宏”。這“意”和“氣”都是指思想修養。思想水平提高了,文章的立意、境界自然就高了。近年高考、中考命題對考生思想修養、認識水平進行考查的意旨也是十分明確的。

當代中學生思想比較復雜,一方面改革大潮帶來的萬千氣象令他們驚詫不已,另一方面社會上的陰暗面又使他們幼稚的心靈蒙上一層陰影,這些在作文中都時時有所表現。教師應結合具體作文,對學生滲透思想教育,使學生提高認識,從而達到準確審題的目的,這要比空談審題技巧有效得多。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結合課文對學生進行革命理論、正確觀點和思想情操的教育,使學生受教于課堂,得益于作文。

2.擴大生活積累,培養觀察能力,解決“沒寫的”的問題。

“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調查表卻告訴我們:感到言之無物卻正是中學生作文的普遍心態。仔細分析,中學生“無物可寫”又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由于接觸社會少,直接經驗缺乏,對有些作文題實在是無話可說,是為“真缺米”。對這種情況,要想方設法幫學生“找米下鍋”,引導其深入社會,深入生活,擴大眼界。第二種情況叫做“假性無米”。有一些學生,對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每每作文瞪著眼睛干著急;另有一些學生則把作文看得過于神秘,覺得身邊小事與寫作無緣,寧可絞盡腦汁編胡話。這兩種學生的共性是眼高手低,不懂得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教師應教會他們觀察的方法,幫助他們養成觀察的習慣,使他們相信: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3.講讀和寫作結合,教給寫作技巧。

現行教材是綜合型的,語文知識、閱讀和寫作三位一體,在具體體例上,又以文體相同或類似的范文組成單元為基本結構,以單元知識來體現單元重點,以單元知識中的寫作訓練來體現寫作體系。這種體制的優點是便于講讀和寫作相結合,使課文成為寫作的范文,體現語文課堂教學對寫作的導向作用,使課文和寫作兩大語文肢體合為一個整體。

在具體操作時,教師除細心體會教材單元意圖外,應以課文為例,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幫助他們從優秀范文的立意、構思、層次結構、語言表達方面,切實掌握有用的知識,使學生得到可以運用的技能,進而真正做到講練結合、讀寫結合,使教材的設計落到實處。如教師可以在講讀的同時,讓學生依照課文進行仿寫、續寫、擴寫、縮寫等多種訓練,以提高技能。這樣教學,通過作文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課文的學習又為寫作提供了借鑒,可謂一箭雙雕,一舉兩得。

4.閱讀和寫作相結合,加強綜合訓練。

“多讀多練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睂懭沼洠瑹o疑是適合中學生學習特點的訓練方法。就內容而言,日記內容廣泛、豐富,可書寫中學生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同時也是鞏固觀察成果,積累生活的一種好方法。就形式來看,小小日記,既可以是具體而微的大作文,也可以是片斷訓練,表達方式靈活多樣。經常記日記,可以促進中學生觀察、思考、認識生活。日記是大作文的靈活機動的變形,是聯系閱讀和寫作的好方法。

寫作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正確的指導僅為作文的成功提供了條件,能否寫好文章關鍵在學生一方。所以,教師在研究作文教學自身規律的同時,還須研究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優秀的文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而非智力因素的調動是智力因素得以開掘和發揮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教師應始終把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挖掘學生非智力因素放在寫作指導的第一位。在具體操作時,我認為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捕捉學生心理,別出心裁巧命題。

命題是寫作的第一步,命題的優劣直接影響學生寫作情緒的高低。陳舊的命題,遠離生活的材料,往往因直接違背中學生的心理特征而難以喚起他們的創作欲望,故而教師應在命題上巧用心思,在寫作之初就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過來,使之以愉悅、好奇的情感進入寫作境界。為此,教師命題應把握三個原則:(1)新鮮,滿足學生好奇心。(2)使學生貼近生活,有話可說、有情可抒,從而產生創作的熱情。(3)題目要求宜寬。

2.注意動機意志培養,激發寫作內驅力。

動機,就是激勵人們去行動的主觀動因。中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高低,一般是由學習的動機決定的。一個學習動機純正的學生,其理智的動機會激勵他不斷地以頑強的意志去克服學習中出現的一個個困難。寫作也不例外。學生一旦有了明確的寫作意識,這種意識就會在其心底變為練筆的激情和使命感,這種使命感會驅策他調動意志的力量通過各種手段去克服困難。

3.養成快速作文的習慣,提高效率激興趣。

定時作文,限定時間,勢必增大單位時間內的訓練量,提高作文的效率。在經過經常的訓練,學生將定時作文作為一種不由自主的需要,即習慣時,“少慢差”的現象就去除了。教師應通過訓練使每個學生養成“快速定時作文”習慣。

綜上所述,教師對學生作文的指導,一方面要通過課堂教學向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認識教育和寫作技巧的傳授,另一方面要通過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寫作,雙管齊下,兩條腿走路,融科學性、趣味性于一體,這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根本途徑。再輔之以多讀多練等具體方法,學生寫作水平提高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