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嚴格問題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4 03:17:00
導語:語文教學嚴格問題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平時檢查學生的課堂筆記,批改學生的作業,經常發現一些用錯了的字,有的甚至嚴重到難以卒讀的程度,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令人憂思的問題。出現這種不正常的狀況,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嚴格正字一環沒有認真抓好、落到實處是不無關系的。
眾所周知,文字是記錄和傳達語言的書面符號,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信息的重要載體,如果用錯了字,就會影響交際,進而影響到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顯然,在書面語言的規范化中,中、小學語文教學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認為通過嚴格正字,提高學生識別、駕馭文字的能力應是中、小學語文教學中一項重要的任務。所謂嚴格正字,就是書寫的漢字要做到形體標準化,使用規范化。下面就語文教學中的嚴格正字問題談點個人的淺陋之見。
一、關于漢字形體標準化問題
要做到漢字形體標準化,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正確使用簡化漢字。所謂簡化字,是指漢字楷書簡化的字。漢字在長期使用過程當中,曾經產生不少由繁體簡化的簡筆字,這種簡筆字一直在民間流行。為了使漢字便于書寫,1956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今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提出簡化漢字方案,把當時常用的繁體字適當地加以簡化,后來又進一步將簡化了的偏旁相應地類推到其他有同樣偏旁的字。1964年公布的《簡化字總表》包括先后簡化的漢字共有2238個(實際上只有2236個,因為其中有兩個字前后被收錄了兩次),經國務院批準實行。這批簡化字的實行,大大方便了書寫,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率,其意義是非常深遠的。
值得引起特別注意的是,1977年12月20日發表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公布的簡化字,早在1986年6月24日“國務院批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于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的通知”中就已明確指出:“國務院同意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于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和糾正社會用字混亂現象的請示》”,“1977年12月20日發表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自本通知下達之日起停止使用。”同時還指出:“今后,對漢字的簡化應持謹慎態度,使漢字的形體在一個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以利社會應用。當前社會上濫用繁體字,亂造簡化字,隨便寫錯別字,這種用字混亂現象,應引起高度重視。”為了消除社會用字混亂的不正常現象,便于群眾使用規范的簡化字,1986年10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決定重新發表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于1964年編印的《簡化字總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在《關于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的說明》中進一步明確指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已經國務院批準廢止。我們要求社會用字以《簡化字總表》為標準:凡是在《簡化字總表》中已經被簡化了的繁體字,應該用簡化字,而不用繁體字;凡是不符合《簡化字總表》規定的簡化字,包括《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的簡化字和社會上流行的各種簡體字,都是不規范的簡化字,應當停止使用。”所謂正確使用簡化漢字,就是只能使用《簡化字總表》中規定的2236個簡化字,除此之外的各種簡體字都是不規范的,應當停止使用。例如:將集寫成“@①”、家寫成“@②”、餐寫成“@③”等等,都是不規范的。這些不規范的寫法,有的源于《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公布的簡化字,有的來自社會上流行的簡體字,都應當停止使用。
2.不寫異體字。漢字有異體現象。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上,一個漢字可以有幾個不同的形體為社會承認,但是,這不利于漢字準確表達意義的功能。秦統一中國后,推行“書同文”政策,以秦系文字為正體,淘汰六國異體,就是一次有進步意義的正字工作。但秦歷史較短,正字的效果不大。東漢許慎著的《說文解字》,收9353個小篆為“正文”,另列其他一些形體為它的“重文”(即異體——筆者注),體現了一字一形,區分正異的思想,對于正字起了深遠影響。解放后,文化部和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于1955年12月22日發出聯合通知,宣布把一批異體字810組1865字,整理后共精減去1055字,并決定從1956年12月1日起在全國實施。這是漢字發展史上起了重大作用的一次正字工作。在漢字的日常書寫中,我們應堅持寫正體字,不寫異體字。
所謂異體字,是指那些跟規定的正體字同音同義,而寫法不同的字。如“@④”、“@⑤”、“@⑥”、“@⑦”就分別是算、堤、野、裸的異體字。正體字的異體字有的有一個,有的有兩個,甚至還有三個的。平時我們要寫正體字,不要寫異體字。應該提到并應引起注意的是,在3755個常用漢字中收了一部分包孕異體字。包孕異體字是應該進行整理的漢字,不應該兼收并存。如一般字(詞)典里明確規定“攙chān”有攙扶、攙雜兩個含義,而“摻chān”則跟“攙”的第二個含義(攙雜)相同,那么完全可以廢除“摻”字,只保留“攙”就可以了。又如,“稱”除讀chēng(稱呼)、chèn(稱心)外,又讀chèng(臺稱),而“秤chèng”又跟“稱chèng”相同,那么完全可以廢除“秤”字,或者保留“秤”字,廢除“稱chèng”(同“秤”)的讀音和含義。包孕異體字的存在,給學習和運用漢字帶來許多不便和麻煩,應該進行整理。常用漢字表中包含這樣一些包孕異體字,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陷。但令人遺憾的是,直到現在尚未對這類包孕異體字作統一的權威性的整理,所以目前仍在流行使用。有個別字在運用時必須要特別謹慎,如“kù@⑧”或“绔”,(都讀Kù),意思都同于“褲”,別無他義。但并不能將“kù@⑧”“绔”視為“褲”的異體字,在“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kù@⑧少偉男”這樣的語言環境里,必須用“kù@⑧”或“绔”而不能用“褲”。若有人將“紈”或“紈绔”寫成“紈褲”,就會遭致他人的恥笑,認為你無知,缺乏學養。另外,值得注意的還有,凡是被簡化了的繁體字,都不應該再寫繁體字,而應該寫簡化字。嚴格地說,繁體字也是異體字,是簡化字的異體字。
3.不寫白字。白字也稱別字。出現白字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只知其字的讀音,而對其字的真正含義不了解或了解得不確切、不全面造成的。如將字帖寫成“字貼”、臨摹寫成“臨摩”、藍天寫成“蘭天”、陷阱寫成“陷井”、家具寫成“家俱”、金剛鉆寫成“金鋼鉆”、先發制人寫成“先法制人”、按部就班寫成“按步就班”、婦孺皆知寫成“婦儒皆知”、再接再厲寫成“再接再勵”、漠不關心寫成“莫不關心”(若將漠不關心寫成“莫不關心”,意思就完全相反了,前者是不關心的意思,后者是無不關心,也就是關心的意思了)等等,這其中的貼、摩、蘭、井、俱、鋼、法、步、儒、勵、莫就都是白字。漢字中同音節的字很多,少則幾個,多則十幾個,幾十個,上百個,甚至更多。這些字讀音完全相同或相近(只有四聲上的區別),而意義都不相同,當然用法也就不同。白字在現實生活中的危害有時是很大的。據說有不少醫療事故就與寫白字有關,因醫生處方用藥或簽發手術通知單寫白字,給患者帶來不堪設想的嚴重后果的例子屢見不鮮。在商品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因寫白字而蒙受重大經濟損失的也不時見諸極端,如一位四川老板與一位廣東老板訂了一份期貨合同,四川老板向廣東老板預付了200萬元的定金,后來由于客觀上的原因,廣東老板單方面提出中止履行供貨合同,根據有關法規規定,廣東老板應加倍償還定金400萬元,只因四川老板當時將所交定金寫成了“訂金”,一字之差竟損失了200萬元!漢字中同音異義的字多,是造成寫白字的一個客觀原因,但我們平時如果能夠做到認真、細心,對沒有十分把握的用字,虛心向別人求教,或查一下字(詞)典,在這方面“少一點自以為是,多一點自以為非”,對每一個字的含義了解得很確切、很全面,寫白字的現象自然就可以避免了。
4.不寫錯字。所謂錯字,是指寫得不正確的字。錯字不同于異體字,也不同于白字,它完全不符合文字學的規律,是不為社會所承認的。如將棟梁寫成“棟liáng@⑨”、羨慕寫成“羨mù@⑩”、品德寫成“品dé@①①”、“恭敬”寫成“gōng@①②敬”等,其中的“@⑨”、“@⑩”、“@①①”、“@①②”就是錯字。再如:“肺”、“沛”二字,平時許多人都把它們的左邊寫成“市”,事實上這兩個字的左邊都不從“市”,而是從“肺”(fù)。將“肺”、“沛”二字的左邊都寫成五筆的“市”字顯然是錯誤的。上面所舉的例子都是違背文字學的規律、不為社會所承認的錯誤字。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情況,如將負責寫成“jì@①③責”(,讀jì,打呃),赤裸裸寫成“赤guàn@①④@①④”(@①④,讀guàn,古代酌酒燒地的祭禮),流水汩汩寫成“流水汨汨”(汨,讀gǔ,汩汩,水流動的聲音或樣子。汨,讀mì,汨羅江,發源于江西,流入湖南),顯然也都是錯誤的。雖然“負”、“裸”、“汨”三個字都是符合文字學的規律,為社會所承認的,是漢字當中客觀存在的“正字”,但因為它們既不屬于不規范的簡化字,也不屬于異體字和白字,所以在上述語言環境中,一般我們常把它們認定為錯字(嚴格地說這是不科學的,只能將此視之為習慣做法)。
二、關于漢字使用規范化問題
要做到漢字使用規范化,我認為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1.正音。這里所說的正音,有這樣兩層意思:一是矯正語音,即矯正錯誤的讀音;二是讀標準音。如果我們看到一個字連認識都不認識,又怎么能談得上正確地運用呢?事實上,要正確地讀出每一個字(包括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讀音不同的多音字)的讀音,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自古至今,在字的讀音方面隨心所欲,信口開河,憑想當然胡念字音的現象不勝枚舉,常常弄得人啼笑皆非。相傳古時候就有一個縣官把原告郁工耒(yùgōnglěi)讀成“都上來”(dōushànglái),把被告齊卞丟(qíbiàndiū)讀成“齊下去”(qíxiàqù),結果引起哄堂大笑。這雖是個笑話,但卻發人深思。現實生活中這類例子也是隨處可見的。電視連續劇《西游記》中豬八戒的飾演者馬德華,其原名叫馬芮(rùi),有一天他去醫院看病,掛號時人家叫他“馬內”,就診時醫生叫他“馬丙”,劃價(根據醫生的處方用藥計價)時又把他叫成“馬苗”,待取藥時他竟被人呼之為“馬肉”了,以致弄得他無可奈何,最后才下定決心改名為馬德華的。平時常聽人將干涸(hè)讀成“干固”,瞠(chēng)目結舌讀成“堂目結舌”,窠(kē)臼讀成“巢臼”,攻訐(jié)讀成“攻干”,聯袂(mèi)讀成“聯決”,儕(chái)輩讀成“齊輩”,黑xù@①⑤@①⑤(xù)讀成“黑越越”,命運多舛(chuǎn)讀成“命運多桀”等等,不一而足。究其原因,大概都是想當然,自以為是造成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漢字有一字多音現象。同樣一個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用法不同,讀音也往往不同,如果一成不變地讀某一個音也是錯誤的。如:身廣體胖(pán),你讀成“身廣體胖”(pàng)就不規范。“龜”字有三個不同的讀音,在“烏龜”一詞中讀“gūi”,在“龜茲”一詞中讀“qiū”,在“龜裂”一詞中讀“jūn”,是萬萬不能將“龜茲”中的“龜”和“龜裂”中的“龜”一概都讀成gūi的。
2.正形。所謂正形,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形體標準化。這個問題前面已從正確使用簡化漢字,不寫異體字,不寫白字,不寫錯字四個方面加以說明,此不贅述。
3.正義,所謂正義,在這里即是指文字所包含的正確的含義。前面已經談到,漢字中同音字甚多,這些字雖然讀音相同,但所涵概的意思卻不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該用哪一個字,不該用哪一個字,都是有嚴格的區別的,這種區別的本身就在于不同字意義上的區別,用錯了就成為白字。外國人學習中國的漢字,感到最傷腦筋的一點就是區分同音異義字的不同用法。事實上,這個問題對于所有的中國人來講,也是一個難點。且不說在中、小學學生的作文中可以輕而易舉地發現一些用錯了的字(此處指白字,不是指錯字),即使在大學生的課堂筆記或作業中,這類錯誤也是不難找到的,如將宴安鴆毒寫成“宴安枕毒”、班門弄斧寫成“搬門弄斧”、刳(kū)木為舟寫成“枯木為舟”、高屋建瓴寫成“高屋建嶺”、一枕黃粱寫成“一枕黃梁”等等,皆因對其中關鍵字(鴆、班、刳、瓴、粱)的意義不甚了解所致。對于一個字雖然也能正確地認讀,準確無誤地寫出,但若不了解它的確切含義,就決然談不上正確地運用,要做到漢字使用規范化,無疑也就成了一句空話。確切了解每個用字的含義;對沒把握的字,待查過字(詞)典或請教過別人后,有了把握再用;嚴格區分同音異義字的不同用法;注意使用過程中古今字義的變化;注意一字多義現象(漢字中的一字多義現象比一字多音現象更為普遍,只有準確地掌握了每個用字的各種含義,才能更準確地運用它們),所有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運用漢字,切實做到漢字使用規范化。
由上不難看出,嚴格正字實在是我們中、小學語文教學中一項十分迫切、十分重要、十分艱巨、十分光榮的任務。我們要樹立信心,克服困難,為促使漢字形體標準化,使用規范化共同努力。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人下加一
@②原字為宀下加人
@③原字為上去一下加夕
@④原字為竹下加弄
@⑤原字為阝右加是
@⑥原字為林下加土
@⑦原字為身右加果
@⑧原字為衤右加夸
@⑨原字為(氵右加刃)下加木
@⑩原字為慕右去丶
@①①原字為德右部分去一
@①②原字為恭右去丶
@①③原字為刀下加貝
@①④原字為礻右加果
@①⑤原字為鬼右加(越去走)
- 上一篇:語文教學管見理論論文
- 下一篇:作文教學思考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