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對口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時間:2022-06-14 03:21:48

導語:高職院校對口學生養成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對口學生養成教育論文

為了緩解高考人數逐年下降對高職院校生源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同時使更多的中職學生有繼續學習和深造的機會,國家設立了一種新的考試制度,即對口高考招生制度。目前,對口學生已成為高職院校的主要生源之一,但對口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對知識的掌握不扎實、對學習缺乏興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根本原因是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問題,因此,加強對口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對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顯得尤為重要。學習習慣是指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反復練習形成的一種比較穩定的學習行為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就會自動地體現在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自學能力,有利于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一、高職院校對口學生學習習慣現狀

對口學生學習經歷與統招學生有所區別,在學習方面存在諸多困難,但更多是由不良學習習慣造成的。1.基礎知識薄弱,喪失信心。對口學生有一定的專業基礎,入學后他們的專業課程學習相對比較輕松,但他們的教育基礎總體偏低,對文化基礎課程的學習感到吃力,并表現出畏難、自卑和抵觸情緒,喪失了學習的信心。2.自我認知不足,自控力較差。對口學生思維比較活躍,但性格叛逆,自律性較差,對自己的行為缺乏約束力。理論課程對大多數對口生來說顯得生澀難懂,加上對理論學習不感興趣,很多學生認為理論課難學,上課時玩手機、發呆或睡覺,造成對口班級整體學習氛圍較差。3.自我要求不嚴格,缺乏學習主觀能動性。對口學生的學習意識淡薄,不重視學習,不愿意動腦筋,學習上拖拉、散漫、怕苦怕累,上課成為三無人員:無書、無筆、無筆記本。學習沒有明確的目標,不能正確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學習意識不到位,很多學生無法適應大學的自主學習模式,甚至自暴自棄。4.學習動力不足,缺乏內驅力。對口學生通常都有實習或就業的經歷,認為找工作與學習并沒有直接的聯系,加上我國大學嚴進寬出的教育體制使學生缺乏危機感,導致學習目標缺失,失去前進的動力。

二、影響高職院校對口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因素

1.學生自身問題。很多中職學生雖然選擇進入高職院校,但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學什么,要怎么學,大部分是為了混個文憑,畢業后好找工作,加之他們在中小學階段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學能力較差。進入大學后,學習環境發生改變,自由支配時間增多,更加難以把控自己,組織紀律性差,遲到、早退、曠課等現象時有發生。課前不預習,課堂上不認真聽講,課后不復習,作業都是敷衍了事。2.學風問題。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及生源特點導致高職院校的學習氛圍不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加之對口學生沒有經歷過高考,對學習沒有更多的感受和認知,對于學習不重視,普遍持無所謂態度。3.教風問題。目前,很多教師受到職稱評定、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壓力,放在課堂教學和教育服務學生方面的精力越來越少。對學生關心較少,缺乏對對口學生問題的重視和認知,對學生出現的不良習慣和行為視而不見,上課仍采取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只注重知識灌輸,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脫節,教學手段陳舊,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4.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問題。對口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應與統招生不一樣。然而,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設置課程體系時,很多高職院校對口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與統招班沒有區別,對口生和統招生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教材、考核方式和管理制度,忽略了對口學生在學習上出現的新特點和新問題,由此帶來了對口學生對學習的不適應,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很多學生對學習喪失信心。

三、高職院校對口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途徑和方法

高職院校擔負著為社會培養生產、建設、管理與社會服務第一線實用性(技術應用性或職業性)人才的重要任務,高職院校大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有利于高職大學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學校和教師應根據對口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現狀等特點,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多管齊下,幫助對口學生克服現有的不良學習習慣,引導和促進他們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1.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和學習氛圍,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高職院校應注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加強校風、學風、班風建設,形成隨時學習、終身學習的濃厚學習氛圍。對口學生雖然學習基礎較弱,基本功不扎實,但他們選擇進入高職院校繼續深造,說明他們具有較強的學習意愿和學習興趣。如果學院和教師營造了良好的校園環境和學習氛圍,使他們處處感受到求知識、學技能的強烈氛圍,就會產生人心思學的巨大吸引力和好學有為的驅動力,有效地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熱情,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養成自己的學習習慣。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強化教師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認知和培養意識。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和責任。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知識的傳承,缺乏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認知,忽視了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對口學生本就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校和教師更應重視他們學習習慣的養成訓練,幫助他們克服學習自覺性不夠、紀律渙散、目標缺失等問題。因此,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盡快適應對口學生的學習特點,要對對口學生的學習習慣有清醒和充分的認識,認識它的內在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具體體現,把加強對口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訓練作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最根本措施。3.引導學生認識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促進自我培養和訓練。教師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針對對口學生的特點,使他們明確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意義和具體內容,并提出具體要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對學習習慣的自我認識,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自我培養和訓練。4.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結構,激發學習動機。對口學生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創造性,溝通能力和實踐能力較強。因此,學校要根據對口學生的特點,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結構,準確定位對口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結構,因材施教,突顯技能和素質培養。堅持理論知識夠用的原則,增加實驗、實訓等實操教學環節,使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更直觀、更好地認識和了解所學專業,提供更多的機會充分展示他們的特長和能力,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激發學習動機。對口學生仍處于個性成長期、成熟的關鍵期,可塑性很強,學校和教師應抓住這個關鍵期,深入了解和觀察對口學生的學習習慣特點與現狀,主動承擔培養與訓練他們學習習慣的職責,積極探索對口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新途徑和方法,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使他們學會學習,從而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和綜合技能,真正體現對口招生的目的和意義。

作者:莫勝撼 單位: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