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學生養成教育研究
時間:2022-10-16 04:03:57
導語:大一學生養成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論述衛生高職類學生養成教育內涵、分析衛生高職大一學生特點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衛生高職大一學生實施養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徑進行了探討。通過加強法制教育建立制度,落實養成教育的起點;優化校園環境建設,開辟養成教育的渠道;加強專業認同激發主觀能動性,開啟養成教育的內在驅動力;統籌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形成全員育人的合力,保障養成教育實效性。
關鍵詞:衛生高職;高職教育;養成教育
大一學生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簡稱衛生高職,衛生高職類學校開設醫學相關專業,包括臨床、護理、影像、藥學、檢驗等專業,把醫學類本科4年或5年的學習內容壓縮為3年,衛生高職的學生在校不足2年,實習1年,盡管通過教學改革強化教學效果[1],但學習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仍對衛生高職學生提出了挑戰。衛生高職院校畢業生是基層一線醫療機構的就業主力軍,而基層公共衛生服務人員則是基層衛生服務機構中居民享受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直接面對的工作人員,他們的業務素質能力是執行基本公共衛生項目的關鍵要素,直接決定了居民享受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質量和水平[2]。近幾年來我國的醫患關系日趨緊張,醫療糾紛日益增加,如何做好衛生高職新生的養成教育就變得非常重要。
一、養成教育理論
當今衛生高職新生多是“95后”的獨生子女,中學階段一度重視應試教育,生活中家長承擔了學生自己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這種德育狀況都比較重視理論教育,普遍缺乏行動意識,脫離了知行統一的思想,知而不行的嚴重后果更加迫切要求實施養成教育。從廣義上說,“養成教育”是指基本的心理素質、思想素質,包括思維方式、道德品行、行為習慣、健康體魄和生存能力的培養和教育;狹義的養成教育單指人的良好道德規范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而且特指青少年道德品質的行為習慣的養成[3]。
二、衛生高職大一學生現狀分析
本文以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對在校不同專業的一千名一年級學生進行了無記名式的問卷調查。其中,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845份,調查基本上覆蓋了一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調查問卷的問題主要涉及一年級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專業、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內容和問題。(一)文化基礎薄弱,自信心不強。高職學生入學時的高考分數相對較低,衛生高職類學校文理科兼收,江蘇高考采取3+2模式,文科同學及很多理科同學高考沒考化學或者生物,這些同學學一的基礎課比較吃力,同時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少數學生具有較強的自卑感;部分學生的專業是校內調劑,對所學專業的社會實用性持有懷疑心態,對自己將來能否成為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沒有信心。(二)學習意識不強,自主學習能力薄弱。調查問卷表明,部分學生學習態度端正,有強烈的進取心。有些同學從高中步入大學,覺得自己終于可以放松了,而衛生高職大學一年有大量的基礎課程,本科兩年的基礎課程壓縮為一年,需要大量時間理解和背誦。進入大學后,由于學習習慣不同,一時還無法完全適應大學階段自己趕著、跑著學習的教學方法,學習自覺性差,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往往有較高的不及格率。(三)多數學生熱愛生活,但獨立生活能力欠佳。當前大學一年級學生多是“95后”的獨生子女,調查問卷表明,大部分高職一年級學生能夠適應大學生活,獨立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和老師同學融洽相處。然而,由于受中學教育的影響,相當一部分高職一年級學生在中學階段把所有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學習上,考慮的都是與學習課本習題有關的問題,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額外的精力顧及學習以外的任何事情,以至于很多一年級學生幾乎從來沒有自己洗過衣服,甚至連疊被子、疊衣服都毛毛糙糙。(四)有一定的文明意識,但文明行為有待規范。基礎文明素質是高校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前提,大學生基礎文明素質主要指大學生日常基礎的禮貌文明意識和規范的文明行為。調查問卷表明,多數大學一年級學生文明意識較強,在日常行動中能夠規范自己的行為,然而,目前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基礎文明素質參差不齊,與國家和社會對其應達到的標準還有一定的差距。雖然大學一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較高,但是有些時候他們連最基本的社會公德和文明禮儀都不能嚴格遵守,基礎文明素養有待提高。(五)高職學生的專業思想不穩定。少數高職學生由于填報高考志愿時選擇專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對所學專業不了解、不感興趣,職業心理準備不足;部分學生的專業是家長代為填報,或者由于分數偏低,校內調劑到其他專業,導致這些學生自我評價能力較低,專業思想動搖不定。
三、衛生高職大一學生養成教育途徑
加強養成教育實施,對于衛生高職學生,尤其是大學一年級學生,可以起到明是非、辨善惡、修德行、定心志的功效,在醫患關系緊張的當今社會,在大學一年級階段實施養成教育會對高職三年生活產生巨大影響。(一)加強法制教育和制度規范,這是實施養成教育的起點。1.加強法制教育。增強衛生高職大學一年級學生法制觀念,教師可以通過必修和選修課的形式加強大學一年級學生的法律觀念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教育,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作用。在大學一年級定期組織開展相關專題報告會,組織社團進行宣講,舉辦形式多樣的法律交流會和座談會,積極引導他們用法律的視角分析討論社會熱點問題,用基礎法律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大學一年級群體中,積極引導和鼓勵大學一年級學生參與學生自己的組織進入社區,調查掌握老百姓當中常出現的法律問題,進行法律宣講,用自己已有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規范自己和他人的行為,真正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相統一。2.強化校園制度建設。在大學一年級學生開學階段,組織他們認真學習《學生手冊》、《管理手冊》和學校相關制度等,引導他們樹立遵紀守法意識和自我安全防范意識。嚴格作息制度是加強養成教育的基礎。大學一年級學生的作息制度規定了學生上下課的時間、學生按時作息的時間、出早操的時間等,作息制度從最根本上影響學生的習慣養成。宿舍管理制度決定了大學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習慣養成。通過組織或者讓學生自發組織以愛校園為主題的活動,倡導注重基礎文明行為,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在圖書館和教學樓內“禁止大聲喧嘩”;在等校車和餐廳買東西時,自覺排隊,不亂擠插隊;長期開展“節能減排”、“低碳”進教室、進宿舍活動,倡導大學一年級學生環保意識,滲透養成教育思想。(二)優化校園環境建設,這是增強養成教育實效性的基礎性工作。1.加強班風建設。班集體作為校園的基層單位,承擔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高職一年級良好班風的建設,首先,選拔同學認可度高可以作為有力助手的班干部,每周安排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召開全體干部例會,所有班干部匯報自己負責的工作,最后由輔導員根據各班情況并結合當前任務布置相應的班級工作;其次,通過集體自習、主題班會、宿舍建設等加強對全體學生的管理;再次,加強對學生的學業要求,如給學生設定目標分數,如果分數達不到預期,輔導員將與學生談話,及時掌握問題;如果問題嚴重,則要與父母進行溝通,以此給學生一定的壓力,促使學生重視學業[3]。2.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校園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載體之一,校園文化是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在學校學習和生活中不斷磨合共同創造出來的。校園文化主要包括校園物質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校園物質文化具有直觀性,是人們可以直接感受的物質,主要包括校園的自然環境、景觀建設、校園陳設等各方面的設施。校園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一個學校的校園精神文化,能夠持久地發揮積極影響,使大學一年級學生的身心在無意識中得到凈化,情感上受到啟迪,持續穩定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4]。衛生職業教育不同于其他類型的高職院校,不僅是技術教育,“術”不能離開“仁”,“醫學在求真的同時更應該求善,醫學的求真是為了求善”[5],因此,醫學人文教育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三)加強學生對專業的認知,激發學生的自我教育。以行業人物的模范作用幫助新生樹立專業認同。行業內帶頭人或有影響力的榜樣人物一般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示范和影響作用。因此,為了幫助新生對醫學這個專業有初步的感性認識,邀請行業內有影響力的校友介紹從業感受和經歷,讓新生與醫學專業工作者近距離接觸;同時,讓學生去醫院等醫療單位體驗醫學行業的真實感受,凸顯就醫導向和職業生涯規劃作用,讓學生提前了解醫學行業的從業條件,以便在大學期間加強知識、能力和素質等方面能力的培養[6]。
四、全員育人
衛生高職學校應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共同營造養成教育氛圍。大一學生入校時就及時獲取家庭信息,并把班主任和學校常用聯系方式反饋給家長,以便與家長及時溝通,反饋學生在校情況。為增強大學一年級學生養成教育的實效性,需要動員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合理利用學校的人、財、物、時間、信息、榮譽等各種資源,并對各種資源優化配置,使之發揮最大作用,產生最佳效益。養成教育作為當前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旨在通過正確引導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對于當前高職大學一年級學生,他們自身的素質會直接影響中國基層醫療人員的水平。衛生高職大學一年級階段最主要的是培養一年級學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識、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等。加強大學一年級學生養成教育,為中國基層衛生部門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作者:潘菲菲 丁百川 崔白蘋 單位: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建設銀行鹽城市分行
參考文獻:
[1]崔白蘋,丁鳳云.職業技術院校整體教改的實踐問題[J].考試周刊,2014,92:14.
[2]秦雪.山東省基層公共衛生服務人員業務素質水平評價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13,5.15.
[3]馬維娜,孫立波.醫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及問題解決對策[J].求醫問藥:下半月刊,2011,9(11):187.
[4]鄢建江.朱熹養成教育思想探析[J].道德與文明,2006.
[5]王大軍,劉瑜.“95后”醫學新生養成教育模式的探索[J].西北醫學教育,2016,01:102-105.
[6]趙明杰.當代醫學缺少的是什么[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3,24(12):11-13.
- 上一篇:學校養成教育實踐細節分析
- 下一篇:政策性農業保險審計完善探討
精品范文
10大一德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