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融入幼師生師德養成教育探究

時間:2022-06-12 09:24:53

導語:傳統文化融入幼師生師德養成教育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文化融入幼師生師德養成教育探究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師德資源,將其融入師德養成教育是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傳承中華民族精神命脈的現實需要,有利于解決目前存在的師德失范問題。遵循知行合一、強化與內化相統一、長期性原則,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育、實踐教育、校園文化中,既有利于促進幼師生師德養成教育,又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幼師生;師德;養成教育

師德即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綜合,是教師的思想覺悟、道德品質和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也可以稱之為教師的專業倫理規范。[1]近幾年,由于幼兒園教師虐童事件不斷曝光,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及其對幼兒教師師德建設問題的深入思考,這給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幼師生師德養成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是培養幼兒教師的搖籃,加強幼師生師德養成教育是培養新時代高素質幼兒教師的核心和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師德養成教育資源,高校學前教育工作者在做好學生人文素養和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強化幼師生師德養成教育,并將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其中,以博大精深的文化熏陶來塑造幼師生的健全人格和職業道德,既有利于幼師生的全面發展,又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師生師德養成教育時代意義

指出:“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是涵養幼師生精神生活及加強師德養成教育的重要資源,學前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將這些資源融入幼師生師德養成教育中,從而實現學校文化育人、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目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師生師德養成。教育是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這就要求各類學校在辦學中要重視中國的國情、歷史和文化,“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高校在加強幼師生師德養成教育時,要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厚滋養,對其厚植愛國情懷、堅定職業理想、增強職業信念、涵育德行情操,有計劃、有系統地培育幼師生的師德素養。這樣,才能為幼兒教育戰線輸送一批批合格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說,這是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必然要求。(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師生師德養成。教育是傳承中華民族精神命脈的現實需要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4]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師生師德養成教育,既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也是傳承中華民族精神命脈的現實需要。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軟實力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中國與對手較量的堅實根基。因此,大力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是在高校師范專業的大學生群體中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師生師德養成教育,有利于解決目前存在的師德失范問題。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靈魂,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到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群體三個方面的關系,其中助力幼師生師德修養的主要有:志向高遠、誠實守信、自強不息、重德貴義、律己修身、精忠報國、克己奉公、勤儉廉政、禮貌謙讓、尊師重教、勤勞敬業等。教育工作者將這些傳統美德融入師德養成教育,不僅能豐富幼師生的文化底蘊,增強人文素養,促進師德內化,而且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專業素質過硬、職業信念堅定、師德素養高尚的幼教人才。這樣,幼兒教育戰線目前存在的師德失范問題就會得到徹底扭轉。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師生師德養成教育遵循原則

幼師生師德養成教育是高校學前教育工作者為使幼師生具有良好的素質、能力及行為習慣,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初步的職業道德,對幼師生長期和反復進行教育、疏導、訓練及培養的過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師德資源,在融入幼師生師德養成教育時應遵循以下原則:(一)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不僅是道德(教育)的最終目標,而且是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標,也是檢驗道德教育是否成功的根本標準。[5]教育工作者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師生師德養成教育時,要善于運用傳統文化中的師德滋養提升幼師生對教師職業的認知水平和道德情感,通過課堂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集中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相結合等形式,使幼師生對教師職業的認知和情感內化為職業信念,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將“知”與“行”統一起來,始終遵循知行合一的師德教育目標,塑造幼師生熱愛幼教工作、獻身幼教工作的師德理念和良好師德素養。(二)強化與內化相統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師生師德養成教育是強化與內化統一于幼師生個體發展全過程的和諧教育。強化與內化是培養師德行為能力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內化是一種心理過程,是通過價值判斷、選擇、體驗形成價值取向、需要、動機、情感、信念、意志、行為方式和習慣等一系列心理素質。這些心理素質并不完全以內省方式運行,而是與知識的強化過程結合同時運行的。[6]因此,運用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幼師生的職業道德,教育者首先要通過強化教育使學生個體獲得一定的師德認知,然后再引導學生通過自我教育將師德認知內化為師德品質,進而在實踐中轉化為良好的師德行為。(三)長期性。師德養成教育實質上是改變學生個體以往形成的不符合師德規范要求的認知及行為習慣。而錯誤的認知及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變的。況且幼師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期,對幼兒教師職業的認知和信念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及社會因素的干擾,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師生師德養成教育,要堅持長期性原則,切記斷斷續續,時緊時松。要按照對教師的殷切希望和要求,把“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和“四個服務”等作為統領師德養育的標準,充分發揮中華傳統美德的育德優勢,培育新時代師德高尚、綜合素質過硬的幼教接班人。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師生師德養成教育路徑選擇

師德養成是幼師生師德內化的重要過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師德資源融入課堂教育、實踐教育、校園文化中,有助于增強幼師生的職業認識和職業情感、堅定職業理想和職業信念、提升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一)課堂教育為主陣地,發揮教師言傳身教作用。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陣地,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領者。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師德資源融入課堂教學,引領幼師生繼承并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陶冶道德情操,增強對幼教職業的認同和師德規范的認知,進而養成良好的師德行為。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才能在汲取傳統美德融入相關課程的課堂教育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其次,教師要善于傳承與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當代師德文化的要求與幼師生的年齡特征、文化底蘊,汲取相適應的師德文化基因并進行創新性轉化,以利于幼師生的理解和接受,增強優秀傳統文化的涵育作用;再次,教師要加強自身師德修養,爭做師德楷模,才能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去影響和感染學生,促使學生確立明確的師德目標,從而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外化為師德行為。(二)融入實踐教育,促進學生師德認知轉化為師德行為。實踐教育是師德養成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使幼師生對優秀傳統文化與師德養成實現從知到行的轉化。首先,結合課程相關內容及重要節日、紀念日等舉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教育活動。如:結合《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的“中國夢”“文化強國”專題,開展“中國夢我的夢”主題演講及手抄報制作比賽、“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愛國奮斗圓夢”主題教育文藝演出、“文化自信”主題演講比賽;結合一二•九運動舉辦“紀念一二•九激發復興夢”知識游園競猜活動;結合憲法紀念日舉行“法在身邊”微視頻大賽、情景劇比賽、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結合教師節舉行師恩、師德主題演講比賽、采訪“心中最美教師”微視頻比賽等。這些主題教育活動不僅增強學生的職業理想和職業信念、職業道德和法治素養,還激發青年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擔當意識,同時,也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了學生深沉的家國情懷。其次,圍繞《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目標要求,鼓勵學生社團、志愿者服務隊積極參加學校、社區公民道德建設創建活動。如:學校可通過主題班會、制作文明禮貌用語圖標、繪制板報及橫幅進行輿論宣傳等;社會上可通過文明創建政策與意義宣講、利用幼師專業特長編排文藝節目進社區及社會福利院等,弘揚美德義行,促進公民道德建設。這些活動不僅激發了人們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而且還培育了學生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升了學生自身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增強了學生的道德自覺實踐能力。再次,利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建立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基地,如:地方博物館、民俗館、展覽館、紀念館、名人故居等,組織學生參觀學習,從歷史遺跡與歷史文物、傳說故事與風俗習慣、名人軼事等汲取地方文化精華,感受家鄉傳統文化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奉獻家鄉幼教事業的熱情和決心,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使命感。(三)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彰顯潤物無聲育人優勢。校園文化是幼師生涵養職業精神、職業情感與價值觀的精神家園。[7]加強幼師生師德養成教育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為學校師生營造一種積極向上、行為規范、師德高尚的校園文化育人氛圍。首先,物質文化建設方面,通過校園景觀設計、文化長廊建設、校史館建設、師德典范名人碑刻等將中華傳統美德及正確教育價值觀念融入其中,營造校園物質文化育人氛圍。其次,精神文化建設方面,將中華傳統美德融入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建設之中,緊緊圍繞“師德養成”這一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教育活動。再次,制度文化建設方面,主要從制定規章制度、成立校園文化組織機構和隊伍三方面著手進行,是中華傳統美德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再次,創建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網絡文化育人環境。校園網絡文化是幼師生師德養成教育的又一重要陣地,教育工作者要主動適應“互聯網+”發展要求,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平臺及微博、微信、QQ等具有互動性的移動平臺,大力傳播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并深入挖掘師德先進典型,通過他們真實、生動的教育案例滋潤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涵養學生的師德品質。另外,高校要重視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凈化網絡育人環境,加強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文明利用網絡,提高網絡育人功能。

總之,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潤物無聲的育人優勢,營造中華傳統美德育人氛圍,增強幼師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自信,提升幼師生的師德品質和師德行為。

參考文獻:

[1]易凌云.幼兒園教師專業理念與師德的定義、內容與生成[J].學前教育研究,2012(9):3-11.

[2]田嵩燕.泱泱中華文明博大[EB/OL].[2018-03-13].

[3].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EB/OL].[2014-02-26].

[4].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EB/OL].[2014-10-16].

[5]李恒川,王軍.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及其困境[J].齊魯學刊,2012(4):74-77.

[6]劉春魁.養成教育的含義、特點、功能及本質[J].邢臺學院學報,2004(2):45-47.

[7]裴曉濤.新時代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的路徑探究[J].教育導刊,2018(7):74-77.

作者:丁愛梅 單位: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