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乘務專業養成教育研究

時間:2022-10-15 04:29:57

導語:空中乘務專業養成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空中乘務專業養成教育研究

摘要:剖析空中乘務專業在核心業務能力培養上存在的問題,探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空中乘務專業養成教育合作的可行性,提出通過設立“三家三階段”的合作辦學模式、制訂教師訪學、國際學生交流計劃、探索國際職業資格證書與教育教學相融合的教學模式等方式,強化空中乘務專業核心業務能力養成教育。

關鍵詞:專業能力;養成教育;空中乘務專業

1引言

自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我國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地,更應充分利用“一帶一路”這一廣闊的發展平臺,開展與沿線國家高校間的合作,廣泛吸收國際知名高校在人才培養上的優秀經驗,特別是在人才培養的關鍵要素——專業核心業務能力的培養上加強合作與交流,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提升我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當前學界對空中乘務專業的教育研究主要側重于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設置、實踐實訓教學等方面,對空乘養成教育的研究極少。以“空乘養成教育”為關鍵詞在知網搜索,僅有4篇文獻,且主要是從學生管理的角度展開探討,未曾涉及空乘專業的核心業務能力提升問題[1-4]。本文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視角提出空中乘務專業學生專業核心業務能力養成教育的建議,促進空中乘務專業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

2空中乘務專業核心業務能力培養上存在的問題

空乘是民航運輸中直接面向乘客的一線服務人員,其服務能力及服務效果是航空公司客艙服務質量的直觀體現。隨著我國民航運輸事業的飛速發展,對專門人才的需求量激增,1999年中國民航大學和沈陽航空工業學院首次開設空中乘務專業。自此之后,我國各高校順應市場需求,陸續開設了該專業,特別是2009年以來,專業開設數量呈井噴式增長。據統計,當前開設空中乘務專業的院校有320余所,年畢業學生1萬余人。雖然航企對空中乘務人員的需求量極大,但出于安全管理及服務質量的要求,航企對空乘人員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空乘人員不僅需要良好的外在形象條件,更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溝通能力、吃苦耐勞的精神及強健的體魄。國內各高校在空中乘務專業的人才培養上出于成本考慮,主要側重于對學生外在形象、基本服務技能的培養,而更能體現空乘人員價值的專業核心業務能力,即快速反應能力(應急技能)、對客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特殊場景處理能力涉及較少。即使有些院校開設此方面課程,也是以普通課堂教學形式開展,沒有從養成教育角度開展訓練,以致培養效果差,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不強。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業務能力的培養模式最終導致畢業生只有一定的外在形象,綜合素質不高,與航空企業的用人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空中乘務專業的畢業生上機率低,平均不足三分之一,大量的畢業生只能轉到地勤或其他商業企業中工作,降低了人才培養效率。隨著旅客旅行經驗的日益豐富,對航空運輸的需求不再滿足于單純的空間位移,而更關注旅途過程中的服務感受,這就對空乘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空公司在招聘空乘人員時,也不再單純地以外在形象作為標準,而是在外在形象基本達標的情況下,更側重于對應聘者內在素養的考核,只有這樣,招聘來的人員才具有發展潛力,才具有較強的服務意識與業務遷移能力。高校按當前模式培養的空中乘務專業學生,與航企的需求是難以匹配的。

3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空中乘務專業養成教育合作的可行性

空中乘務專業學生核心業務能力的培養不能僅依賴于課堂教學,更需要多途徑、多形式的教育與訓練,循序漸進地使學生浸潤到專業氛圍中,逐漸形成扎實的專業素養。我國航企的國際航線遍及全球,乘務員在工作中服務于各個國家的乘客,不同國家與民族的乘客其風俗習慣、行為方式、服務需求都需要乘務員在客艙服務中靈活應對。不同航線的氣候地理條件有差異,飛行中可能出現各種異常情況,需要乘務員能夠快速反應并合理處置。雖然校內課堂教學是專業教育的基礎,但僅憑這一方式學生的學習環境就顯得單一、偏于理論化。即使教師會開展案例教學、模擬訓練等方式豐富課堂教學,但畢竟案例與模擬項目都是有限的,訓練學生的熟練程度尚可,若要訓練其快速反應能力、對客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特殊場景處理能力等核心能力則是遠遠不夠的。開展國際合作,與國外高校之間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與聯合培養是傳統人才培養方式的重要補充。基于經濟發展水平、高校的知名度及專業建設水平等因素,我國高校傳統上與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知名院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較多,在這些交流與合作中,我國高校更多地是以“取經”的心態,借助于對方雄厚的專業實力從交流與合作中彌補我方不足。從實踐看,這種方式在絕大多數專業上是非常適用的。但空中乘務專業較為特殊,如前文所述,該專業在我國開設尚不足二十年,而國外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極少開設這一專業,想按照傳統的國際合作方式開展空中乘務專業的交流與合作是無法進行的,必須要拓展一條適宜本專業發展的合作之路。“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按局域來劃分,可分為蒙俄地區2國、中東歐地區19國、西亞中東地區19國、中亞地區5國、東南亞地區11國、南亞地區8國。這些國家其社會文化有其獨創性,在教育領域與我國的合作少,我國高校如能在專業教育領域與其開展合作,將有機會改變與歐美高校合作中我們處于相對被動的狀態,有機會制訂一條更符合我國高校需求的合作之路。空中乘務專業如能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高校或企業合作,以合作辦學、實習實踐等方式將學生送出去、將國外教師專家請進來,學生將會接觸多種文化,極大地開闊視野,在學習實踐中將空中乘務專業所需的核心業務能力逐漸提升。這不僅為空中乘務專業學生的學習訓練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教學平臺,更為學生開拓了就業的新途徑。這種合作不僅我國高校從中受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及企業同樣能夠得到辦學效益,以及教學合作、學生交換等方面的收益。

4國際合作視角下強化空中乘務專業核心業務能力養成教育的對策

養成教育是培養好習慣的教育。所謂培養,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長期地教育和訓練”[5]。空中乘務專業的養成教育就是從行為訓練入手,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訓練環境,綜合多種教育方法,最終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核心業務能力的目的。空中乘務專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開展合作,主要目的是通過合作機制為學生創造一個能力訓練的平臺和環境,通過時間的積淀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提升業務能力。4.1設立“三家三階段”的合作辦學模式。“三家”指國內高校、國外高校及國外企業,“三階段”指國內高校理論學習階段、國外高校專業實訓階段、國外民航企業實習階段。傳統上空中乘務專業的教學分為校內學習和校外(民航企業)實習兩個階段,校內學習階段各高校都依據自己的人才培養方案有計劃地實施,但校外實習階段能夠在民航企業實習的非常少。主要原因在于民航企業對安全性的極高要求及對人才選拔的高標準,在校生在未獲取局方頒發(或授權頒發)的民航乘務員客艙訓練合格證之前是不可能獲得民航企業上機實習機會的。而該證書又不對社會開放,必須由航空公司統一組織員工學習及考核,因此只有一小部分學生通過參加航空公司招聘被錄用后以實習生的身份參加工作直至學制滿畢業,成為航空公司的正式員工。這種“實習”實質上應屬于企業的“員工實習期”,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生實習。國內高校與境外高校建立合作辦學模式,將原本全部在國內完成的校內教學改為部分課程由國內高校實施完成,部分課程如跨文化溝通、語言訓練、快速反應能力訓練等由國外高校實施完成。國外高校負責與當地企業聯絡,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優先選擇國外的民航企業,在實習崗位不足的情況下再選擇國外的服務類企業作為實習單位。即使國外的民航企業也同樣難以提供空中乘務員崗位,但地勤崗位沒有持證上崗的限制,學生在這些崗位的實習也是直接為民航旅客提供服務,面對的業務狀況與國內有一定的差異,語言環境又是全新的,在實習期間外語能力將會得到極大的提升,對客溝通能力也會得到足夠的強化訓練,將實際經驗和書本知識融會貫通。服務類企業的實習目的也是如此。只要實習期能保證在三個月以上,學生的專業核心業務能力將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4.2制訂教師訪學、國際學生交流計劃。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不僅需要平臺,教師及周邊人文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能力訓練中起到引導、支持、協助的作用,而學生與其學習(實習)伙伴朝夕相處,他們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起到積極或消極的作用。因此,在與國外高校的合作中加入教師訪學、國際學生交流計劃,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的周邊人文環境向更為積極的方向發展。教師訪學包括國內教師出國訪學和國外高校教師回訪兩部分。由于國外開設空乘專業極少,所以國內高校教師出國訪學的學科應圍繞空中乘務專業的核心業務能力開展,如心理、溝通、快速反應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訪學時間一般以一年為宜。教師回國后一是通過直接授課,將自己在國外所研究的內容教授給學生。二是在其他課程中融入所研究的理念,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影響。國外高校教師回訪時除了完成預定的研究任務外,還可為學生直接授課,即使是國內教師也在開設的課程,國外教師的不同授課風格、教學理念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如果訪學計劃能夠得到制度與財務上的保障,國內高校每年都安排外教授課,學生的國內學習氛圍將會得到一定程度改觀,這對于部分由于各種原因無法出國參加國外學習、實習的學生是極為有益的。開展空中乘務專業國際學生交流計劃,將學生作為交換生送到自己選擇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去,交換生在當地學校上學、交新朋友,學習規定的科目,參與學校社團活動。在不同的教育系統中,得到不同平常的經驗。相對于前述的合作辦學模式而言,這種方式學生相對較為分散,在國外的學習科目不僅考慮與專業相結合,也更能夠與個人的興趣愛好相結合,學生的學習意愿更為強烈。國際學生交流計劃一般至少一年以上,這段時間內學生的外語程度將會得到極大提升。通過一年的國外交流,學生獨立生活,獨自處理生活與學習上的各種事宜,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磨練,豐富了學生的人生經歷,將會造就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思想。這些通過參與國際交流計劃所獲得的寶貴經驗,往往被一流企業所看重,將會極大提升學生的就業機會與層次。4.3探索國際職業資格證書與教育教學相融合的教學模式。空中乘務專業屬應用型專業,專業學習的理論性要求不高,但對實際應用能力要求高,前文所總結的空中乘務專業核心業務能力也是應用型要求的體現。為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除了通過實習實訓等方式外,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在學習期間就能夠與行業標準、企業需求相對接,行業企業的標準要求就是學生的學習目標。為達到這一目的,日常教學中要與職業資格證書相融合,將行業標準貫穿到專業教育的始終,學生的畢業標準實際上最終就是行業標準,這樣的畢業生水平必然會受到企業的歡迎。空中乘務專業所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主要有中航協組織考核的“民航國內客運銷售上崗證”、“民航國際客運銷售上崗證”,國際航協組織考核的“IATA《中國BSP教程》”、“國際航協客運銷售(IATA/UFTAA)”、“危險品”,中國民航局組織考核的“危險品”、“民航乘務員”、“民航安全員”等。其中中國民航局組織考核的職業資格證書不直接面對在校學生,學生無法參加考核獲取證書,但學校可將這些職業標準融入到相應課程的教學中。中航協組織考核的職業資格證書相對于國際航協而言,標準稍低,學校教學中的專業課完成了基本就可以達到考核要求,一般不需過多關注。最為重要的是國際航協組織考核的職業資格證書,這些證書是全球各國均認可的,含金量非常高,但這些證書的培訓機構是需要國際航協授權的,我國當前主要在幾所民航院校才有授權點,這些院校主要面向本校學生開放培訓,接受外校學生的很少。對于絕大多數均屬非民航院校的空中乘務專業而言,要提高這些職業資格證書的通過率,可考慮與境外機構開展合作培訓。國際航協的職業資格證書培訓均是英文教材,考核試卷也是英文,對于空乘專業學生而言學習及培訓有一定的難度。“一帶一路”沿線有不少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南亞地區英語均是官方語言,這些國家雖然不開辦空中乘務專業,但民航類專業的培訓機構非常多,空中乘務專業與這些培訓機構合作,可通過學生到境外參加幾個月的培訓、或境外機構選派培訓教師到國內開展培訓兩種形式開展,學生的學習環境、氛圍將會比當前大大提升,有助于學習效果的提高。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后,境外培訓機構會擇優推薦學生在當地就業,又拓展了就業途徑。

空中乘務專業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合作中,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主要目的——提升學生專業核心業務能力這一指標不放松,采取多種合作形式,為空中乘務專業的發展開拓新的模式。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空中乘務專業國際化程度低、畢業生專業核心業務能力不強的問題,提升空中乘務專業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提升高校人才培養效率。

參考文獻

[1]曾喬喬,霍永洲.空乘專業學生養成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時代教育,2017(05):100

[2]楊鶴,藏楠.淺談空乘專業行為養成教育[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06):56-57

[3]潘巖.高職空乘專業學生職業素養養成教育的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2017(10):107-109

[4]赫金玲,李昕.校園文化活動對普通高校空乘專業學生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03):24-25

[5]金曉輝.養成教育視角下的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現代職業教育,2017(07):46-47

作者:趙影 陳穎 王亞莉 單位:海口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