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小學生日常行為養成教育研究

時間:2022-10-15 10:05:51

導語:寄宿制小學生日常行為養成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寄宿制小學生日常行為養成教育研究

摘要:在我國農村有很多少數民族偏遠地區的小學校園生活以寄宿制為主,由于農村人口分散,交通不便,所以寄宿制學校可以很大程度的緩解學生上學困難的問題。由于小學生年齡尚小,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但是父母又無法在身邊進行實時督導,因此寄宿制學校必須加大對小學生日常行為養成的研究力度,在細節中落實對小學生的核心素質培養。

關鍵詞:農村少數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策略

雖然寄宿學校能夠極大的鍛煉小學生的自立能力與實踐動手能力,可以為小學生今后融入社會生活奠定扎實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由于小學生自主控制能力與是非判斷能力相對較差,如果缺乏正確指引,很容易養成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甚至沾染一些惡習,這就需要班主任教師與宿舍管理的教師必須加強對寄宿學生日常行為的養成教育,全面了解小學生的成長過程,將學習管理與生活管理有效結合,樹立小學生正確的人生導向,以積極健康的日常行為習慣,嚴格約束自身行為,實現德育與智育的雙提升。

1.寄宿制小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策略分析

(1)引導小學生形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小學生的運動量旺盛,在日常活動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這些能量都需要從小學生的日常膳食補充。寄宿制小學生一日三餐都脫離在父母的視線之外,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督,很容易養成挑食、浪費糧食的不良習慣,因此學校與教師一定要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重視對學生飲食習慣的培養,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讓小學生懂得膳食結構平衡,懂得勤儉節約,幫助小學生樹立健康意識,以良好的飲食習慣促進身體的健康成長。通過對一些寄宿學校的調查走訪,很容易可以發現寄宿制小學生對自己的飲食頗不上心,絕大多數小學生沒有營養均衡的意識,個別學生還存在挑食現象,這將為他們的健康埋下隱患。針對這一現象,學校與教師一定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積極為學生開展一些有關健康飲食的培訓講座,為學生普及不良飲食習慣的危害,理解健康飲食的重要意義,以此來提高小學生的健康意識。班主任教師也可以制定一系列班級制度,引導學生互相監督,堅決制止浪費糧食的不良行為。(2)引導學生講究衛生,樹立衛生意識寄宿制小學的居住環境大多為多人混居,因此宿舍管理教師要引導小學生講究衛生,樹立良好的衛生意識。與此同時,健康的衛生習慣也可以為別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為小學生帶來更好的人際關系,幫助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因此班主任教師與宿舍管理教師必須有效合作,在教學活動與日常活動中滲透對小學生衛生習慣的養成,引導小學生自覺維護校園環境。清潔衛生習慣:仔細刷牙洗臉、勤洗手換衣、不亂扔垃圾隨地吐痰、注意個人衛生。衛生打掃習慣:先灑水后掃地,經常通風換氣,維持校園環境、早晚打掃教室、不亂涂亂畫。經過一段時間的習慣養成訓練,小學生必將可以建立起主動講究衛生的意識,同時在學習與生活中以主人翁的責任感維護校園環境。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僅可以幫助小學生以一個干凈整潔的形象活躍于班集體中,同時也對保護小學生的身體健康起到至關重要的保護作用,為小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舒暢、安逸的學習與生活空間。(3)規范小學生作息習慣小學生在寄宿生活中由于缺少了父母的有效監管,因此很容易暴露出各種問題,這也就需要班主任教師與宿舍管理教師的嚴格管理,約束小學生嚴格遵守作息時間,幫助小學生形成規范的生活規律。例如,在寄宿制學校中普遍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在宿舍熄燈后很多小學生都會接頭交耳竊竊私語不按時睡覺,在影響自己第二天精力的同時也會打擾他人休息。針對這一問題,教師一定要強化班風班紀來約束學生行為,讓小學生在制度的約束下建立更為科學的作息習慣,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定期開展班會,以班會的形式討論這一問題,讓同學們發表對這一問題的看法,用學生的角度提出合理意見,用學生的建議作用于學生必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在班會討論中,每位學生都可以為校園與寢室的文化建設獻計獻策,讓學生在討論中對作息習慣形成全新認知。(4)滲透德育教育,提高個人素養寄宿制小學生的生活閱歷與社會閱歷相對較少,又對周圍的事物充滿著強烈的探索欲望,熱衷于模仿,并在模仿中獲得認知。因此教師的素養與學校環境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有著極為強烈的影響作用,在實際教學與管理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以提高小學生的個人修養為最終任務,讓小學生在校園活動中樹立團結友愛、尊重他人、刻苦學習、講文明懂禮貌的道德與品質,強化落實對他們核心素養的培養。例如,教師可以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為小學生定期開展活動文明活動周,并為小學生樹立身邊的道德榜樣,用榜樣的力量約束小學生行為,確保他們在活動中可以接受德育教育的熏陶,真正成為新時代的四有青年。小學生也可以自主查閱多種信息,以板報的形式將德育知識一一陳列,豐富大家的德育視野。在參與文明活動周的過程中,小學生一定會利用多種途徑廣泛收集德育信息,這也是對他們的一種德育滲透,對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極為有利。

2.對寄宿制小學生日常行為養成教育的補充思考

(1)班主任與宿管要加強合作,從細節抓起細節決定成敗。學校教育更應如此,因此教師一定要從學生的衣食住行等細節入手,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嚴格管理。小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且系統的工程,需要教師與學校投入大量精力進行研究。在農村大多數寄宿制學校中,都會安排晚自習對寄宿學生的時間進行合理劃分,這也就需要班主任教師結合小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與學習特點,創新教育方法,充分發揮出晚自習的最大價值,如此不僅可以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質量,同時也能夠更為合理的安排小學生的課余時間,可以有效避免他們受到一些不良風氣的侵襲。還要嚴格要求小學生不可在這段時間使用電子產品,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讓班級與寢室始終縈繞在積極健康的氛圍中,讓小學生在自覺的實踐中促進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通過對寄宿學生家長的調查走訪,可以知道寄宿對提高小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學習能力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學生在學校的規范要求下,大多建立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生活習慣,即使在雙休日與節假日回家時,小學生大多可以主動完成作業并按時睡覺,改掉了拖沓懶散的壞習慣,而且時間安排得更為合理,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不再需要家長的催促,真正步入了有規律的學習生活中。(2)注重過程,逐層深化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對小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教育培養,學校與班主任教師一定要反復抓、重點抓,在學校生活中不斷滲透班規班紀,讓小學生由最開始的被動遵守到最后主動自覺。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尚幼,他們的自我控制意識與自覺性相對較差,就需要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時,積極探索發現、注重培養過程,并在培養中逐層深化,潛移默化的引導小學生,教會他們什么是對、什么是錯。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建立多元化的監督評價機制,讓小學生可以在一種和諧的監督環境中,做日常行為習慣的反復化、細節化。除此之外,為了實現小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學校也要積極開設一些健康講座,為小學生設立心理健康檔案,針對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解決在生活與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從而幫助小學生形成自尊自愛、積極向上、開朗樂觀、團結友愛的高尚品德。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幫助小學生在人際交流中給人留下良好印象,同時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會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他們的核心素養。(3)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小學教師肩負著引路人的重要責任,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學生的行為養成,由于農村地處偏僻、經濟相對落后,很難吸引和挽留住優秀的教師人才,這也對當地的教育帶來一定影響。為了進一步提高小學生受教育水平,幫助小學生在學校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與當地教育部門一定要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與綜合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以身作則,樹立起為人師表的健康形象,從而引導小學生一步步完善缺點,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學校也要加大對優秀人才的引進力度,吸引專業的優秀心理教師為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課,及時疏導小學生的不良情緒,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綜上所述,寄宿制學校是農村少數民族當地社會發展與教育發展的必然需求。寄宿制學校不僅可以鍛煉小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也可以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提高小學生的核心素養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尚幼,在學習生活中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督,如果教師不加以有效監管就很容易誤入歧途,這也就要求班主任教師與宿舍管理教師必須多方合作,從小學生衣食住行等細節入手,嚴格規范小學生行為,幫助小學生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為今后健康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鄧紅.鄉村少數民族兒童的學校生活:甘肅民族地區農村學校教育的田野考察[D].蘭州大學,2011.

[2]童書瑋.新時代云南普洱邊疆民族地區教育優先發展研究[D].云南大學,2018.

[3]陳棟.大結構與微權力:俐侎學生教育生活與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7.

[4]肖玲.城中村小學高年級學生時間管理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深圳大學,2018.

[5]趙平.西部地區農村寄宿小學生學校適應性問題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4.

作者:米秀芳 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新添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