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電教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0 04:05:00

導語:小學語文電教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語文電教教學管理論文

當今的時代是信息的時代,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化的電教手段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電教手段以聲感、形感、動感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讓課文中的人事景物躍出紙面,在大腦中形成鮮明的形象,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愉快、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運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語言是一種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有著豐富生活閱歷的人們流覽

這些符號時,腦海里立即會出現豐富多彩的形象,從而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然而對那些缺乏生活經歷的孩子們來說,要他們面對一大堆的抽象符號去理解、體會,可真是件若事!怎么才能使學生愉快地學?我嘗試用現代化的電教手段讓抽象的語言文字活起來,讓課堂變成有形有聲、有滋有味的樂事。

《觀潮》是篇閱讀課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層次分明,是篇很

好的朗讀教材。在教學中,我不是枯燥地講解朗讀技巧,而是借助“錢塘江大潮”,用實景形象刺激學生的語言表達,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我讓學生觀看《錢塘江大潮》錄像,讓他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洶涌澎湃地錢塘江大潮奔騰而來的景像,使學生具體地感受一下語言表達的能力。接著我讓學生當小導游,給《錢塘江大潮》配上解說詞,學生都有一種自我表現的欲望,他們爭先恐后地做小導游。由于有了感性認識,又有生動、形象的畫面作提示,學生對語言的把握都比較準確。他們能讀出潮來之時的氣勢,體會到潮來之時的壯觀。這節課,學生學得生動、愉快,在輕松的課堂氣氛中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讀技巧。

二、運用電教手段,具體感受美的情景

人能感知生活范疇中事物的美,辯別生活中和藝術作品中主人公

在行為上的真、善、美和假、惡、丑,這就是審美知覺,它是建立在感性知覺之上的。利用電教手段,使學生對美的表現更為直觀和豐富。通過繪畫和錄音、錄像技術把凝固在文字教材中的各種靜態美以形象的畫面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音樂等形式加以充分地表現,活化為耳聞目睹的視聽覺符號。

我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時,開始以配樂朗讀導入課

題,讓學生對小興安嶺的“美麗”先有一個淺層感知;然后結合課文講解分別出示了小興安嶺的四季景物的投影片,使學生從較深的層次上把握了小興安嶺四季的特色,加深了課文詞、句的理解;最后用形聲并茂的電視錄像強化學生對小興安嶺是一片“綠色的海洋”、“四季都是美麗的”,這一總論的整體認識。這樣,不僅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訓練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拓展了他們認識美、熱愛美、創造美的思想境界。

三、運用電教手段,創設課文情境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情以物遷,辭緊情發”,清代學者王國

維的《人間詞話》中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衰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情境教學是指依據教學內容和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創設教學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全面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的教學方法—它是語文“樂學”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運用電教媒體進行教學,可以在形象的大小、遠近、虛實、動靜,抽象與具體之間實現轉換,而且能突破時空限制,有利于實現其它教學媒體難以實現的“形真”;電化教學過程中以形、聲、色、光的運用與結合,能夠有效地渲染氣氛,制造氛圍,激發學習情感,導致“情深,”引起教師、學生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情境教學中講究意境深遠,講求意象,而電化教學則有利于意境和意象的整體展現,以達到情境教學的最佳境界。

我在教《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把幻想世界再現在學生面前,

讓學生感受到幻想中的情景是幸福的,從而襯托出現實生活的冷酷悲慘,在講授《瀑布》一課時,學生對瀑布的聲音比較陌生,我在教學中播放了瀑布的聲音,同學們仿佛身臨其境,對層層的浪涌上岸灘,疊疊的風吹過松林充分感知,有的同學竟情不自禁地學起瀑布的聲音來。

四、運用電教手段,展示事物變化過程

《海上日出》記敘了海上日出的過程及在不同的情況下的日出奇

觀。日出的過程及景象,適合用活動畫面展示。我制作了精美的投影片,日出前、日出時的情景,可用重疊的投影片改變顏色和亮度;太陽完全跳出海面,一片耀眼的金光,可以通過太陽的移動上升,畫面鮮艷奪目的光彩表現課文的語言。

小學語文教學中,電教手段是“手段”而已,它的作用必須要

有教育學與心理學的依據,充分體現使學生“樂學”的特點,從實際出發,把電教手段放在適當的位置,不能因使用電教手段而降低教師的主導作用。電教手段還要與傳統手段有機結合,使它發揮在語文教學中應有的作用,使學生“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