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教育論文
時間:2022-02-21 04:45:00
導語:留守兒童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父性教育的特點及作用
所謂父性教育,就是給孩子提供充滿父親角色特性的教育。或者通俗地說,由父親來實施、體現父親人格的家庭教育。父性教育與母性教育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2]。由于父母在生物學上的差異和受文化傳統的影響,人們習慣地認為父親是外界事物的參與者,母親則是家務活動的中心。男人給家庭提供安全保護和物質供養,女人則懷孕、生育、撫養、教育子女,履行著“相夫教子”的“天職”。
在家庭中,父親與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上方式特點各異,作用有別。母性屬于“地文化”、“坤文化”,相對陰柔,具有慈祥溫柔、親切文靜、注重感性的特點,因此難免對孩子過度保護,也難免愛絮叨,限制過多。孩子的許多非常有益的活動被禁止,小小的“惡作劇”也總被呵斥,這對男孩子的身體發育、動作協調、性情培養和想像力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而父性屬于“天文化”、“乾文化”,相對陽剛,具有剛毅果斷、強健有力、不拘小節、注重理性的特點。他們鼓勵、寬容孩子冒險,玩一些動作幅度大、看起來不那么安全的游戲。更重要的是,當孩子們在玩的時候,父親會經常參與孩子的游戲。同時由于父親粗獷、豪放的天性,與父親生活時間長、受父親影響多的孩子,容易繼承父性的基因品質,諸如大度、開朗、喜動、自尊心強、喜歡交往、更社會化,甚至更幽默詼諧,等等。總之,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同時汲取父性、母性的養料,才能秉承天地和諧之氣,達到感性與理性美的統一。若缺失了任何一方,人性發展都是不完整的。如今的孩子剛性不夠、骨氣不足、意志薄弱、沒有主心骨,許多男孩子有“女性化”的傾向,女孩子更有“軟弱化”的傾向,這都源于父性教育的缺失或偏頗。
二、留守兒童父性教育缺失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已有一億四千萬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打工。在這些農民工中,相當數量的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很多農民工在自己進城的同時卻無力解決孩子進城就讀將要面對的諸多現實問題,諸如惡劣的住房條件、高昂的借讀費用、交通安全無保障,等等。于是他們或者單方留下撫養孩子,或者將孩子單獨留在農村并托付給其他人代為照看,從而最終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兒童群體———留守兒童。所謂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或單方長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單方或長輩、他人來撫養、教育和管理的兒童[3]。據建設部城鄉建設經濟研究所“流動人口”課題組對上海、廣州、成都、鄭州等11市的調查統計,在這11座大城市31.7萬流動人口中,農村男性占71.90%,農村女性占28.10%,男性是女性的兩倍半[4]。而今年最新公布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則通過細微的資料對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類型進行了概括性描述,從而更加清晰地反映出留守兒童與父母一方生活的狀況。(見下表)
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類型構成(%)
(資料來源:2008年全國婦聯《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
如上表所示,有22.48%的男童和22.86%的女童是與留守的母親單獨生活在一起,有21.46%的兒童是與母親及祖父母兩代人生活在一起,有51.11%的留守兒童是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而與父親單獨留守的兒童只占18.89%。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留守兒童與母親一方單獨留守的比例逐漸增高。可見,相當多的留守兒童是長期和女性長輩(其中主要是母親)生活在一起的,而父親由于長年累月在外務工無暇顧及孩子的生活、學習,從而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沒有擔負起應盡的責任。失去母愛的孩子是不幸的,但缺少父愛的孩子同樣不幸。失去父愛同樣是人類情感發展的一種缺陷和不平衡[5]。這些父親外出的留守兒童缺少應有的父愛,其所受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
該報告結論還顯示,0-17周歲的留守兒童在全體兒童中所占比例為21.72%。據此推斷,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多萬。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留守兒童規模增長十分迅速。在全部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達28.29%,而且這個比例還會持續增長,相應地父親常年外出的留守兒童人數也會不斷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將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得不到應有的父性教育。
三、留守兒童父性教育缺失的后果
對孩子來說,母親角色的缺失是殘忍的,而父親的缺席將會給孩子帶來難以彌補而深遠的影響。
1.父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身體的良好發育。不少臨床醫生觀察到與父親接觸很少的孩子,無論是在身高、體重、還是動作等方面的發育速度都不及父子正常接觸的兒童,而且患有營養不良和傳染病的概率更高。早在嬰兒期,父親更多的是通過身體運動方式及肢體運動游戲等給孩子以強烈的大肌肉活動刺激,從而能夠促進孩子身體發育。隨著孩子的成長,父親與孩子的戶外活動也增加,這些活動對孩子的身體發育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那些父親長年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由于很少有機會和父親在一起,相關的活動或鍛煉就少了很多。尤其是那些父母雙方都在外務工的孩子,因為長期由爺爺奶奶帶養,看管比較嚴,大部分時間呆在屋子里。長此以往,孩子的身體發揮肯定會受到影響。
2.父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良好個性品質的塑造。父親是引導孩子積極情緒的重要來源,父子的交往和游戲容易引起孩子興奮,誘發孩子的興趣,游戲的多樣化導致孩子極大的快樂和滿足。在游戲過程中孩子可以學會冒險,鍛煉體能,并強化對外界的刺激感覺,從而培養了活潑、勇敢、自信、智慧等多種心理品質。而那些缺少父親教養的孩子,個性中可能會有害羞、孤僻、多愁善感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若是男孩,則難以學會自制,并將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和與別人的交往;如若是缺乏父愛的女孩子,對男性的認識則可能會有疑慮,這將影響到他們日后與男性的正常交往。
3.父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智力的發展。我國教育學和心理學家對北京、山東、江蘇、廣西與新疆五省(市)區2100多名在校中學生性格行為特征問卷調查分析后認為,父親的文化素質對于自制力、思維靈活性產生影響。正是由于父親性格、智力的這些特點,常與父親交往的孩子可以從父親那里學到更多的知識、經驗、想像力和創造意識,從而有利于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與多方面的興趣愛好。而對于許多的農村孩子來講,他們的父親自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在外忙于掙錢養家,無暇顧及他們。一般而言,在農村,母親的知識、經驗都不如父親,眼界也不如父親。因此,只與母親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由于得不到父親對其想像力、創造意向、認知技能、成就意識等的培養而最終影響到智力的發展。
4.父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性別角色的正常發展。發展心理學者認為,個體在幼年時期就開始分別向“男性化”或“女性化”方面分化,并表現出了性別定向的趨勢。學者們同時強調,個體的性別定向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學習的結果,并且確信無疑地指出在這一學習過程中父母起著不容忽視的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男孩來講,父親的影響更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父親通過自己的言談舉止、穿著打扮、氣質風度來表現陽剛之美。對于女孩來講,父親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個異性。孩子成人后的性別行為和婚姻關系也更多地受到早期與父親關系的影響。但是對于那些留守兒童而言,長年不與父親生活在一起,感受不到父親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留守兒童在性別認同與性別角色塑造方面就會出現問題。如男孩子表現為性格脆弱、膽怯、懦弱、做事猶豫,交往能力差,沒有陽剛之氣,有“女性化”的趨向。又如,女孩子因為缺少父愛,沒有安全感,容易陷于早戀,不僅影響學業,也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
四、父性教育缺失的解決對策
1.政府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分離的各種制度。要制定、實施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使流入城市的農民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具體包括在城市創辦農民工子女學校或接納農民工子女進入城市學校學習,并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讓留守兒童能夠與父母生活在一起,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父性教育缺失問題的前提。
2.改變傳統觀念,提高父親的家庭教育責任感。在現行的家庭教育中,父親應當從“男主外,女主內,孩子的事應該女人管”的傳統觀念中擺脫出來,認識到自己不僅是孩子的供養者,更是孩子的教育者。還要認識到早期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兒童時期,而且還體現在人的整個一生之中。因此,作為父親即使再忙,也要多找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多關心孩子的思想和學習狀況。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父性教育缺失的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鄧佐君.家庭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陳健翔.應該重視的父性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周福林.留守兒童研究綜述[J].人口學刊,2006,(3).
[4]田家盛.教育人口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王恒生.家庭倫理道德[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論文關鍵詞:性別教育父性教育留守兒童
論文摘要:當前,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其中父親一方外出打工的比例更高,留守兒童面臨著父性教育缺失的問題。父性教育的缺失對于兒童的身體發育、個性品質的培養、智力及性別角色的發展都會有不良的影響。
- 上一篇:勞動爭議仲裁院學習考察報告
- 下一篇:農村五保供養工作考察報告
精品范文
10留守兒童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