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期行為習慣培養論文

時間:2022-06-23 05:52:00

導語:學前期行為習慣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前期行為習慣培養論文

論文摘要:從養成學前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幼兒身上常見的幾種不良行為習慣及成因,并提出F在關健期施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措施。

論文關健詞: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

學前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莫篆時期,一個人的一生是否成功,此時邁出的第一步至關重要。因為對幼兒來講,養成了必要的良好習恨.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必用頭腦去思考該怎樣去適應生活,而能在無憊識之中正確、有序、科學、合理地生活,為身體健康和今后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幫助學前兒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廠大幼教工作者和家長們不可推卸的資任。

一、當前學前兒it不良行為習慣及其成因

當今社會,許多教師和家長都非常注重幼兒智力的開發、健康體魄的造就、琴棋書畫技藝的啟蒙,而忽視r孩子良好衛公習慣.學習習恢、文明習慣等的養成.,他們認為培養學前期)L童的良好行為習慣為時過早幼兒尚小,似乎還不到(1規定孩f什么時候該做什么、該怎么做不可的時候孩子們長大1.自然會值得生活為什么要有規律,會知道飯前便后要洗于會自覺地在睡前不吃錯等零食丁是我們不難在身邊百到這樣的一幕幕:吃飯挑食、偏食,滿口祖話臟話遲睡遲起,躺著看書、各式各樣的不良習慣,難以表述其窮盡真等孩子長大r、形成了動力定型,影響了身體健康家長才悔之太晚!

一般認為,習Im是在長時間41逐步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行為傾向良好的習慣即指人們經過較長時間的練習、鞏固并達到自動化程度的,可以使起居飲食有規律,保持清潔、文明和健康生活的行為方式。它們主要體現在衛生、品德學習等方而。培養孩子在這些方面的習慣,事關孩子的健康發育、學習及良好的社會適應性的形成,如同幫助他們學步,是極其重要的。筆者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和家長,在多年的觀察、走訪、調查基礎上發現.幼兒身上主要存在以下常見的不良行為習慣:

1、不良的衛生習慣。如挖鼻子、咬指甲及鉛筆,用衣袖擦鼻涕,飯前便后不洗手,睡前吃零食、挑食偏食、以零食代替正餐、進食姿勢不良、不刷牙等等。

2、不良品德習慣沒有文明用語、滿口臟話粗話、隨地大小便、亂吐痰、亂丟圖書與玩具井隨意破壞,亂使性子、撒嬌仔性,不尊重長輩,浪費糧食.經常撇謊.到別人家作客時亂翻東西.并把人家東西帶回家.踐麟草坪、隨意摘花或毀壞樹木等等

3,不良學習習慣:邊看電視邊吃零食邊學習,錯誤的該書寫字姿勢,握筆不正確,躺著看書。遲起并隨意不去上學,看電視當作重要的任務等等。

我們認為,孩子以上不良行為習慣的成因無不與家長有關:或是在不良行為的形成初期家長忽視、放任自流,甚至于縱容;或是對“小皇帝”、‘小太陽”過分嬌寵與溺愛;或是自身不良行為習慣對孩子潛移默化。這些不良的家教方式造成了孩子各式各樣的不良行為習慣。

二、端正認識.粉力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觀察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幼兒的自主性、獨立性已開始發展,肢體活動趨向隨意準確靈活..因而學前期是兒童學習各種技能.形成各種習恨的關鍵期奧地利著名的動物學家勞倫斯通過對小動物的行%1學習研究發現:小動物在出生后數小時內就能跟隨自已的母親。但如果在剛出生時就將它們與自己的母親分升,那么這些小動物就不會跟隨自己的母親了。這說明動物某些行為的形成有一個關鍵期,錯過了這個關鍵期,這些行}1就無從形成或形成困難勞倫斯稱其為‘.印刻期”(也稱敏感期、關鍵期)兒童心理學將勞倫斯的這一研究模型引人幾童心理的研究.發現在幾童的心理發展中也存在著關鍵期,人生早期階段是各項心理發展的敏感期,其潛能是巨大的如果在該時刻提供給孩子適當的、合理的環境和教育影響,會使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較快地由可能變為現實,并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在日復一日、年夏一年的生活實踐中,學前期兒童不知不覺地重復進行著各種行為.積累著各種各樣的習慣這時成人對其作息、禮貌、衛生、學習等方面,若不提出合理、必要的行為規范,不進行及時調控及指導,則幼兒勢必會快速養成相應的惡習之后要改正則難矣!

廠大幼教工作者和家長應該抓住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針對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耐心、扎實、持續地實施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計劃,同時應注憊以下兒點要求

1,要求得當及時獎懲提出與孩子能力相符的要求并及時鼓勵、強化正確、合理的行為,使其持之以恒。過高或過低的要求均不利于兒童成長,須知只有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才是級誘人的果子。及時表揚和適當的物質獎勵.可以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使其樂于把良好的行為鞏固成為習憤為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適盤使用“自然懲罰法,’和物質懲罰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幼兒一般對父母都有依戀心理,所以,有時可以利用情感獎懲幫助幼兒抑惡揚善。

2,家園結合。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人生最早接受習慣培養的課堂。家庭中所有成員都是幼兒模仿學習的榜樣。師長們應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給孩子良好的言傳身教。在新生兒時期,在為孩子喂食、把尿、哄睡、清潔之時,成人都在有意無意地培養起孩子的習慣。進了幼兒園.園里的教學活動及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也在向幼兒介紹餞顯的道理,指導幼兒通過操作練習掌握必要的技能。達到行為正確、合理的教學目標,并逐漸形成良好習慣。所以,家長在孩子人園后應多與園方聯系、配合,不要家里是一套園q3是另套,讓孩子無所適從。在幼兒習慣墻養要求和做法上.家園雙方若能保持一致,同步施教,則可以使幼兒更快更有效地形成良好習慣。同時切記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師長除了用通俗易債的語言告知幼兒行為規范外。還要重視自己的言行舉止,切莫在無意中使自己的一切不良行為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須知潛移默化是“潤物細無聲‘’的,但效果卻是有形的。

3、點滴做起,講練同步。良好習慣的形成是通過許多小事積累、培養、訓練得來的。在每一件生活小事之中都有持之以恒的規范要求,這應貫穿于幼兒成長的全過程。一般在孩子一出生就應依照一定的時間進食、睡眠、活動游戲,為以后良好的生活習慣打下基礎。23歲時,應強化模仿、學習,以行為主,以理為輔3歲以后則行教并重、講練兼顧,使幼兒對為什么要這樣做的簡單道理有初步了解。

總之幼兒年齡越小,神經系統的可塑性就越大,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越容易培養。幼教工作者和家長一定要齊心協力,在幼兒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內,有計劃、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