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唱兒歌對幼兒的影響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24 08:33:00

導語:倒唱兒歌對幼兒的影響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倒唱兒歌對幼兒的影響分析論文

關鍵詞:顛倒歌幼兒影響

摘要:兒歌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古代稱為“童謠”、“孺子歌”、“小兒語”等。兒歌是根據幼兒的理解能力、心理特點,以簡短的韻語編寫而成的,有些是幼兒在游戲活動中隨口編唱的。周作人說:“兒歌起源約有二端,或其歌目為兒童所作,或成人所作,而兒童歌之者。”兒歌以其淺顯、單純、簡短、易唱以及節奏明快的特點深受兒童的喜愛。嬰幼兒從咿呀學語到模仿簡單的字詞,并進而學著念誦句式簡短上口的歌謠,從中獲得審美滿足。聽兒歌、誦兒歌是嬰幼兒的審美需要,是其宣泄情緒和交流感情的重要方式,也是他們感知、認識自我和外界的途徑。因此,兒歌對于兒童情感的教育、心智的啟迪、語言的訓練有著重要作用。顛倒歌是兒歌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同樣深受兒童的喜愛。

顛倒歌,也稱滑稽歌、古怪歌和倒唱歌,它通過大膽的夸張,有意錯倒地描繪某種自然景象或生活中的事物,達到以反襯正的目的。它巧妙地運用相反相成的辯證法原則,以表面的荒誕暗襯,揭示事物的本質,其中常常蘊含哲理。在我國,顛倒歌最早出現于1900年出版的《孺子歌圖》中。收編在《孺子歌圖》中的顛倒歌的表現形式已經比較完整、成熟。如:“東西街,/南北走,/忽聞門外人咬狗。/拿起門來推開手,/拾起狗來打磚頭,/又被磚頭咬了手。/騎了轎子抬了馬,/吹了鑼鼓打喇叭。”它跟今天兒童口中吟唱的顛倒歌已經沒什么大的區別。顛倒歌幽默詼諧,意味深長。如傳統兒歌《聽我唱個顛倒歌》:“太陽從西往東落,/聽我唱個顛倒歌。/天上打雷沒有響,/地下石頭滾上坡。/江里駱駝會下蛋,/山上鯉魚搭成窩。/臘月酷熱直淌汗,/六月暴冷打哆嗦。/黃河中心割韭菜,/龍門山上捉田螺。/捉到田螺比缸大,/搶了田螺看外婆。/外婆搖籃里面哭,/放下田螺抱外婆。”這首兒歌看似十分荒誕、悖情逆理,但仔細琢磨一下,它本身還是有一定的內在聯系,揭示了事物的特征和秩序。顛倒歌幾乎都是這樣,把自然界的某些規律、某些常見現象來個顛倒,在這個顛倒的世界里,四季可以打亂,雄雌可以混淆,弱者可以戰勝強者等,讓想象力得以自由馳騁。顛倒歌的形式非常簡單,只是將正常句子中指代事物的詞語加以顛倒,人們只需將這些詞語位置互換,歌詞的內容就合理了。比如“太陽從西往東落”,只需把“西”和“東”互換位置,兒歌內容就合理了。顛倒歌這種有意為之的理性倒錯的單純形式是它的重要特征,這獨特的藝術形式對幼兒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

一、顛倒歌能促進幼兒認知的發展。

兒童正處在強烈的探索新知的階段,對世上萬物充滿好奇之心,感知認識事物有自己獨有的特點。幼兒的知覺注意易為特征鮮明的事物所吸引,在他們的知覺表象中,還不能將對象與背景很好地區別開來,常論文格式需要借助強烈對比,突出對象的特征和關系。顛倒歌強烈的顛倒對比形式,使事物的特點鮮明地呈現在兒童面前。比如:當幼兒讀到“臘月酷熱直淌汗,六月暴冷打哆嗦”的時候,日常生活的事物有意顛倒了,自然現象以及社會生活中各種事物景象的正常關系顛倒了,這引起了兒童的好奇心,啟發兒童積極思考,加深了兒童對正面事物的認識。倘若幼兒對顛倒歌中的種種現象不能馬上會意,或對顛倒的現象感到迷惑,他們也能通過認知的順應功能將其融入自己已有的認識圖式當中,進而得到一種把握秩序的快意。顛倒歌因與幼兒心理發展特點相吻合,有利于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

二、顛倒歌能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

幼兒的思維處于“自我中心”的狀態,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尚處于萌芽之中。顛倒歌以肯定的形式來表現否定的內容,在荒誕與現實、正常與反常、丑與美、假與真的強烈對照中,在形式與內容的反差中,拓展了幼兒的思維能力。比如:“天上打雷沒有響,地下石頭滾上坡。江里駱駝會下蛋,山上鯉魚搭成窩。”在這一連串令人難以置信的顛倒無序的事物面前,兒童會不自覺地從反常識的一端進行思考———駱駝是生活在水中的嗎?石頭能不能滾上坡?日常生活常識可以告訴他這都是歌謠的有意顛倒,歌謠巧妙地引導幼兒從悖逆事理的現象中辨別真偽,感知自然,豐富知識,拓展思維。與此同時,孩子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這樣的信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奇怪的現象無法用常理去解釋,但是他們又合理地存在于這個世界上。一成不變的事物不可能存在于這個世界,但也沒有什么絕對不可能發生。他們在學習最基本的知識經驗的同時,逐漸掌握了越來越多的概念、法則、規律,也開始學著對客觀世界作出分析、判斷、推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逐漸發展起來了。顛倒歌通過對比倒錯的悖謬意象,對現實生活作出了一種新的表達,而且是一種幼兒喜愛的表達形式。在這當中,幼兒思維的逆向性、立體性、發散性發展起來,幼兒思維張力發展的同時,想象力、創造力也得到很好的發展。顛倒歌是服從于幼兒意愿和思維的特殊形式的,它適應幼兒成長的需要。

三、顛倒歌能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

兒歌具有訓練語言的功能,顛倒歌也如此。顛倒歌在對語言的破解、重組和詞語的悖理、錯位中為幼兒學習口語提供了特別的學習樣本。它以整齊押韻的句式、強烈正反的對比、帶有游戲性質的語言贏得小讀者的青睞。孩子們是喜歡說反話的。兒童追求自由的天性,致使幼兒對有意顛倒的、篡改的語言有著特殊的喜愛。比如,大人為孩子創作的歌謠是“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沒打到,打到小松鼠”;幼兒喜歡把它改為“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放屁就是它”。在對傳統內容的顛覆和篡改當中幼兒無拘無束的天性得以展現,在頌讀的同時發展了語言的能力。在幼兒園里,我們常聽到幼兒唱念著:“小槐樹,結櫻桃,楊柳樹上結辣椒,吹著鼓,打著號,抬著大車拉著轎。”在日常游戲玩耍當中,幼兒學習新詞,自然習得語言的句式和結構關系,增強語言的表達力和連貫力。顛倒歌憑借其瑯瑯上口的韻律、錯位倒置的內容、游戲好玩的性質,在幼兒中廣為流傳,幫助幼兒語言能力的提高。

四、顛倒歌能陶冶幼兒的性情。

文學具有審美教育的功能。顛倒歌以其顛倒錯位的形式營造出獨特的、荒誕的美學效果,這種美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培養其健康、積極、幽默風趣的開朗性格,陶冶其情操。比如幼兒聽賞歌謠“倒唱歌,倒唱歌,鴿子進了燕子窩,雞蛋碰破石頭角,老鼠咬了貓子腳;板凳爬過墻,石磙飛過河”,就會為兒歌中荒唐的事件、奇怪的現象開懷、嘻笑。“兒童文學是快樂文學。”(高爾基語)幼兒在快樂的情景和主動的精神狀態下更易于認識事物、發展語言、培養能力。幼兒在顛倒歌中感受著歌謠的夸張、對比在吟唱、聽賞當中學習新知,體驗輕松、幽默、變幻,快樂地戲耍、成長。此外,兒童顛倒歌又叫“扯謊歌”,它坦率宣稱自己是“扯謊”。“兒童在獨白式的朗誦活動中具有雙重身份:其一是兒歌內容的欣賞者,他清醒地意識到內容的虛幻,謊言的悖謬荒誕。其二是游戲中的“說謊角色”,作為角色的扮演者,他又以虛擬的方式,論文格式公然違抗成人的規定,隨便說謊,于是抗拒的情緒轉化為角色表演、內心沖動;利于不健康的情緒得到宣泄和凈化,其狹小的生活時空中得以擴展,受成人局限的生命力得以補償,在顛倒荒誕中吟唱、感受身心和諧的愉悅。公務員之家

總之,顛倒歌對兒童的影響,是在兒童發展的各個層面上整體發生作用的。它和幼兒文學的其他體裁一樣有著認識、教育、娛樂、審美的功能。它以表面的荒誕、顛倒的形式暗襯事物的本質特征,借助大膽的想象、夸張,幫助幼兒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增長幼兒的知識,發展其語言,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健康、積極的人格。在幼兒文學的百花園里,顛倒歌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對于當前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依然具有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楊蘭生.論滑稽歌的審美性質及教育功能.平頂山師專學報,1999(8)

〔2〕曾志平.傳統兒歌魅力探源.成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9)

〔3〕周一農.“顛倒”格里看童心.修辭學習,2004(1)

〔4〕浦曼汀.兒童文學教程.山東文藝出版社,1991

〔5〕黃云生.兒童文學概論.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