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區幼兒教育難題及措施
時間:2022-04-05 04:26:00
導語:藏區幼兒教育難題及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第九章明確要求:重視和支持民族教育事業,切實解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特殊困難和突出問題。民族教育包括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其中幼兒教育是人生發展的奠基性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是終生教育的開端,對民族幼兒身心健康、習慣養成、智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鞏固和提高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質量和效益具有重要價值。所以,民族幼兒教育目前發展的現狀如何,存在哪些問題,今后如何發展,采取什么樣的發展策略,無疑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2010年,由于課題研究需要,筆者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就藏區幼兒教育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調研,在調研基礎上對藏區幼兒園建設的現狀和發展中存在的急需研究與解決的問題做了一些探討和思考,希冀能夠對藏區幼兒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一、藏區幼兒教育的困境與反思
對藏區幼兒教育的實地考察發現,與內地農村幼兒教育一樣,藏區一些鎮、縣的幼兒教育也存在諸多問題,如入園難、辦學條件差、教師素質不高、辦學理念陳舊、幼兒教育小學化等。但與前者相比,藏區幼兒教育還存在三個特殊而突出的問題。
(一)絕大多數農牧區無幼兒園
“入園難”是我國幼兒教育中的一個突出問題,但是,對不同地區,這個“難”有不同的含義。對城市來講,這個“難”是指入正規化、專業化、質量好的幼兒園困難;對內地農村來講,這個“難”是指入就近且具有一定條件的幼兒園困難;對藏區農牧民來說,這個“難”是指找一所幼兒園太困難,因為絕大多數農牧區根本沒有幼兒園。而心理學、教育學研究發現:出生到7歲是一個人一生中重要的時期,一個人的習慣、言語、思維、態度、情感等都要在這個時期打下基礎。所以說,幼兒教育是人生發展的奠基性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開端,對個體的全面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一般來說,幼兒教育的組織形式包括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和專業化教育。目前,藏區特別是農牧區,由于正規化的幼教機構尚未建立,藏族家庭幾乎獨自承擔了對幼兒的教育重任。雖然,藏族傳統的撫幼經驗有很多可取之處,特別是道德習慣的形成和對藏文化的啟蒙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僅僅依靠家庭教育,特別是家庭子女數量減少、父母未接受過有關專業撫幼教育(培訓)的情況下,對幼兒的全面發展有不足之處。比如,思維發展、言語發展、個性發展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響??梢?大力發展農牧區幼兒教育是促進藏區幼兒全面發展,乃至提高整個民族素質的重要舉措。
(二)幼兒教育階段的漢藏雙語教育嚴重缺失
長期以來,有關雙語教育問題是民族教育中倍受關注的問題,而民族幼兒教育中的雙語教育問題更是重中之重,因為幼兒期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對藏區幼兒教育的調查發現,幼兒期的雙語教育有兩個偏向:一是鎮、縣級幼兒園幾乎全用漢語教學。雖然,這些幼兒中絕大多數都能運用漢語,但是,還有一部分幼兒在入園前幾乎未接觸過漢語。這一偏向有兩個不足之處:其一是導致了部分藏族幼兒家長的擔憂,擔心民族文化失傳。進而導致這部分家長對寄托在幼兒園里的孩子過分擔憂,不斷探視,或不按時接送,甚至讓孩子經常缺席。其二是只懂本民族語言的幼兒在只講漢語的幼兒園里存在著明顯的語言障礙,給其在幼兒園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客觀上的困難。二是農牧區家庭和社區中幾乎用母語———藏語交流,而絕大多數農牧區又無幼兒園,很多孩子進小學前對漢語知之不多,甚至根本不懂。這些孩子進入小學后,師生之間無法溝通,學生無法完全、準確的理解、掌握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技能和表達的情感態度,更無法用漢語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導致很多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學習興趣下降,最終導致厭學、逃學、輟學。因為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知過程,而以上這種教學不符合個體的認知特征。但是,漢語是我國的通用語言,漢字是我國的通用文字,藏族人必須要學好漢語,這樣才能談及個人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才能更好的為民族地區的建設做貢獻。因此,如何在藏區幼兒教育中進行漢藏雙語教育,是關乎鞏固和提高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質量和效益,乃至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問題。
(三)幼兒教育缺乏民族特色
對藏區幼兒教育的調查發現,無論是校園環境和活動室的布置,還是教育活動內容與方式、所用的教學語言,幾乎沒有民族特色,本地豐富的課程資源,如民間歌舞、民間工藝、民間文學、民間游戲等沒有得到開發和利用。美國學者沃爾特曾說過,缺乏主流文化教育的學生將會失去許多政治、經濟和社會性機會,而沒有接受本族文化教育的學生會產生疏遠感和無根感。[1]而且,幼兒期是一個人成長的奠基時期,一個人一生所需要的重要的習慣、傾向、態度都可以在幼兒期培養。因為幼兒期已經能夠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環境,是一個人社會化的初始階段。[2]不同民族獨特的民族意識與民族情感是在這個時期打下堅實而難以磨滅的基礎,幼兒時代的文化體驗將為成年期文化觀念的生成與發展涂抹上濃厚的文化底色。因此,如何將主流文化和藏族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中有機的結合,是促進藏區幼兒全面和諧發展,藏族傳統優秀文化得以傳承的關鍵所在。
二、藏區幼兒教育的發展與思路
雖然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社會經濟條件差異較大,但有時其歷史時代和社會背景會驚人的相似,而相似的社會背景會帶來相似的基本社會問題,因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有相似性。再因人類的共性,任何一個時代、國家、地區在教育發展方面的經驗對其他時代、國家、地區總是有借鑒意義的。[3]但我們也不能不加反思地吸收和借鑒這些教育思想,而是在借鑒的基礎上發展、創新,形成適合藏區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式和方法。
(一)采取多種途徑,在農牧區加快建立平民化的實用型幼兒園
一提到幼兒園建設,人們就會想到如童話般的園區環境、有各種各樣高級的大型玩具,就像迪尼斯兒童樂園一樣。但是,以目前藏區的經濟發展、幼兒教育現狀來看,辦這樣的幼兒園是不現實的。根據藏區的經濟條件和農牧區的實情,確定平民化辦學理念??v觀外國學前教育史和中國學前教育史,都能證明目前藏區建立平民化的實用型幼兒園是合理的、有效的、可取的。
1.在牧民定居點創辦“兒童之家”式的幼教機構
“兒童之家”是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首先創辦的。教育對象是因父母外出工作而無人照管的幼兒;教育場所位于平民公寓內;教育設備簡單,只有一些簡單的教玩具,而且很多是自制教具或幼兒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4]“兒童之家”不僅有助于婦女外出工作,而且為兒童的自然發展提供了適宜的環境,促進其身心協調發展。牧民定居點創辦“兒童之家”的客觀條件:其一,牧民定居點很多父母外出放牧或上山挖草藥時因無人照料幼兒,要么讓年長的孩子輟學在家照看年幼的弟弟妹妹,要么讓年邁的老人照看幼兒,要么帶著幼兒上山。其二,每個牧民定居點都有活動室,可以利用活動室作為幼兒教育的場所;其三,以藏區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短期內無法在每個定居點創辦類似于城鎮幼兒園的幼教機構。所以,比較可行的辦法就是在每個定居點創辦“兒童之家”式的幼教機構。牧民定居點“兒童之家”的特點:其一,活動場所位于定居點的活動室以及臨近的草地、牧場?;顒訄鏊鶑V闊而自由,有利于幼兒發展。其二,采用全托式,以便父母外出勞作。其三,活動內容和方法豐富多樣。具體表現在三個大的方面:實際生活訓練、肌肉練習、自然教育和體力勞動。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生活訓練、飼養小動物,泥塑活動、雙語對話活動、草地體育游戲等,這些活動不僅有利于提高幼兒在高原上的適應能力,而且為孩子進寄宿制小學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孩子不會因為生活自理困難和語言障礙而離開學校,另外,喜歡小動物、玩泥巴、玩游戲是孩子最喜歡的事,這些活動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其四,教師主要來源于本地的藏漢語兼通的、有愛心的初高中生。這樣成本較低,而且有利于與幼兒及其家長交流,并有利于樹立榜樣。
2.在游牧區辦“流動式”的非正規幼兒園
“流動式”幼兒園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由內蒙古自治區在錫林郭勒草原上率先辦起的極具地區和民族特色的非正規化的早期教育模式。[5]“流動式”幼兒園具有季節性、流動性、靈活性和民族性等特點,被牧民稱為草原幼兒的搖籃。藏區游牧區辦“流動式”幼兒園的客觀條件:這些地區牧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仍保持著游牧的形式,占地面積廣,人口密度小,居住十分分散,多以一家一戶或幾家幾戶為單位,方圓幾十里,甚至幾百里只有幾十戶人家,交通不便,離城鎮遠,集中起來十分困難。依據這樣的客觀條件,在這些地區依靠政府辦幾所幼兒園,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比較可行的辦法是辦“流動性”的非正規幼兒園。游牧區“流動式”幼兒園的特點:其一,“流動式”幼兒園的辦園模式是沒有固定的園舍和正規化的教育,活動場所和活動時間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活動時間一般是在每年的6月到8月,選擇這一時間有兩個優勢,一是這一時間高原上氣候宜人,二是暑期支教的老師較多?;顒拥攸c有的是定點的,選擇人口相對密集的地方,有的是不定點的,還有的是在夏季牧場中找一塊風景優美、干爽的地方支起帳篷或太陽傘。這一模式非常適合游牧生活。其二,“流動式”幼兒園的教師來自兩個渠道:一是縣上派來的幼兒教師(包括支教老師),二是從當地有文化的牧民婦女中選聘的。這有幾個功能,一是可以有效的利用資源;二是解決師資不足,卻又無法在短期內培養大批幼兒教師的問題。其三,“流動式”幼兒園的活動內容靈活性較大,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保教目標和民族文化自行選定。主要包括:自由游戲、衛生、對話、拔河、游藝活動、摔跤、騎馬、跳舞、踢球、賽跑等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健康成長。
3.在農區村寨辦“鄉村幼稚園“式的幼教機構
“鄉村幼稚園”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創辦的。[6]雖然時隔80多年,但目前的藏區可以找到相似的社會背景。比如,城市和鄉村處于基本割裂之中;基本問題是探討鄉村(農牧區)的出路和前途。所以,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對解決當前藏區教育問題具有重要的啟示。辦“鄉村幼稚園”的客觀條件:其一,藏區農村是目前最需要、最喜歡幼兒園而又無幼兒園的地方。農民特別需要有人照料其幼兒,特別是農忙時節。在農村,普及幼兒園比普及中小學更容易,因為,中小學生可以幫父母一臂之力,而幼兒則不然,他們是農民想解脫的負擔,幼兒能進園,給農民提供了一個便利。其二,雖然國家非常重視農村學前教育發展,但藏區經濟發展落后,短期內地方財政無力在每個村寨建立類似于城鎮幼兒園的幼教機構。因此,比較有效的舉措就是在每個村寨辦“鄉村幼稚園”。“鄉村幼稚園”的辦園特點是省錢、實用。其一,利用本村的活動室或學校布局調整余留的校舍作為活動室。其二,在大自然中采擷豐富多樣的教玩具和向大自然索取室內外游戲設施;師生自制教玩具;請本村的工匠仿制教玩具。其三,把幼兒帶到大自然中,與大自然接觸中進行陶冶。其四,把一村中初高中畢業、有同情心、有愛心、能歌善舞、能說普通話且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一兩位婦女進行短期培訓后作為幼兒園的老師。這樣,師資培養周期短,而且她們與本村的幼兒氣味相投,能忍耐鄉村之苦,欣賞鄉村之樂,了解鄉村的生產生活。
(二)實施“沉浸式”的漢藏雙語教育
沉浸式雙語教育源于加拿大的雙語教育實驗,也稱為“浸泡式雙語教育”、“浸潤式雙語教育”、“浸入式雙語教育”。[7]其目的是在不影響學業的前提下,把孩子培養成為掌握兩種語言和兩種文化的人才。有上千項研究表明,加拿大的沉浸式雙語教育獲得了成功,而且被很多國家借鑒,且獲得了成功。藏區實施“沉浸式”的漢藏雙語教育的客觀條件:首先,藏族兒童的母語是藏語,而漢語是我國的通用語言,漢字是我國的通用文字,藏族兒童必須要掌握漢語,才能談及個人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才能更好的為民族地區的建設做貢獻。其次,《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幼兒教育要注重與小學教育的銜接。而目前藏區小學中的漢藏雙語教學模式有兩種:其一,在有一定漢語環境的地區和某些藏族方言、土語區以漢語授課為主,藏語只作為一門課程開設。其二,在有藏語言環境的地區,各學科以藏語授課為主,漢語只作為一門課程開設。[8]所以,從藏區已有的經驗和將來的發展以及幼兒教育的目標來看,藏區實施“沉浸式”的漢藏雙語教育是非??尚械?。藏區“沉浸式”漢藏雙語教育的特點:首先,在有一定漢語環境的地區和某些藏族方言、土語區采用“完全浸入式”雙語教育。因為很多地區的方言、土語與標準藏語有很大的差異,如果剛進入幼兒園同時用漢藏雙語教育,幼兒相當于同時學習三種語言,就會增加幼兒的負擔。因此,采用完全浸入式雙語教育,其特點是剛入園時,教師主要用漢語進行教學、開展活動時,方言作為輔助語言,并且鼓勵家庭和社區創設學習漢語的環境。但是,允許幼兒用方言進行交流,學習漢語采用隨意的、無意識的,類似于方言習得的方式。兩三年后,讓幼兒學會用標準藏語表達日常用語。其目的是不僅在入小學前過漢語關,而且也為以后學習藏語打下基礎。其次,在有藏語言環境的地區,以“部分浸入式”啟蒙漢語言的運用。其特點是剛入園時用藏語教學、開展活動,然后逐漸使用漢語開展一部分活動。其目的是在入小學前掌握母語的基礎上基本能過漢語關。
(三)開發多元化與本土化共生的幼兒園課程
幼兒教育本土化是我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陳鶴琴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根據我國幼教界出現的盲目抄襲模仿外國教育思想的混亂狀態而提出的,要求幼兒園要適應國情。[9]多元文化教育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教育思潮,其目的是:幫助少數民族成員適應主流社會;繼承和發揚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喚起主流民族對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保護意識。藏區幼兒課程采用多元化和本土化共生的客觀條件:其一,時隔這么多年,藏區的幼兒教育如今同樣出現類似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問題,即內地化、城市化。其二,藏區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有自己特定的社會環境和現實問題。其三,幼兒教育內容遠離幼兒的實際生活,不僅不符合幼兒的認知特征,不利于幼兒的全面發展,而且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其四,生活環境和時代特點決定了課程內容要多元化: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藏族幼兒首先應該學好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作為藏族人,必須要掌握本民族的言語、風俗、習慣等,因為,這是日常生活中使用和接觸的,不可避免的;現代科學文化教育與現代生產生活相適應,所以,必須接觸其有關方面的知識技能;世界優秀文化是人類社會文明的結晶,必須要繼承。所以,藏區幼兒課程要多元化與本土化共生。創建多元化和本土化共生的幼兒園課程應注意:其一,教育內容應包括主流民族的優秀文化、藏民族的優秀文化、世界優秀文化。其二,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結合先進的幼教理論,精心選擇民間教育內容,建構地方課程或園本課程,然后通過環境創設渲染民間文化,通過游戲活動體現民間文化,通過主題活動突顯民間文化。
- 上一篇:開展大討論活動情況工作匯報
- 下一篇:市區占道攤點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