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科教中藝術審美教育滲透

時間:2022-07-20 03:34:54

導語:幼兒科教中藝術審美教育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科教中藝術審美教育滲透

幼兒園課程的實施強調領域間的彼此滲透,以體現幼兒教育的啟蒙性和通識性以及幼兒發展的綜合性,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那么,如何在科學教育中有意識地進行藝術審美教育滲透,不僅使幼兒了解淺顯的科學知識,認識簡單的科學方法及技術,養成其科學探索的精神,同時培養他們體驗美、發現美、創造美和享受美的良好情感,結合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實踐,我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一、在感知中體驗美

觀察是幼兒認識自然最基本的活動,也是幼兒科學教育中最常用的教學形式。觀察是一種感性的認識,是調動各種感覺器官對周圍現象的感知和體驗。風雷雨雪,光電水火,草木花果,蟲魚鳥獸,孩子們都抱有強烈的好奇心。為鼓勵孩子們觀察和探究,我們在各個班級設置了“植物角”、“動物角”,種養花卉,飼養小動物,為孩子的觀察提供便利,同時還開辟了“每天一問”的活動板塊,讓孩子們每天都有一個“為什么”,日積月累,養成觀察周圍生活現象的良好習慣。自然界本身就存在著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美。譬如雨后的彩虹,飄落的雪花,蝴蝶美麗的斑紋,花朵的色彩與芳香,等等。為此,我們經常帶孩子走出戶外,領略大自然季節更替帶來的自然美景:春天的鳥語花香,夏天的驕陽蟬鳴,秋天的落葉繽紛,冬天的雪樹冰河。讓孩子去看,去聽,去體驗,去思考,從中培養孩子審美的興趣和敏感性。我們還舉行“色彩節”,讓孩子們在不同色彩的調配中,體會顏色的神奇變化,欣賞色彩繽紛的美。這里既有色彩知識的初步感知,又有美的體驗與享受。更重要的是,在一系列活動的感知過程中,孩子們表達著自己對美的體驗和理解。譬如,天為什么要下雨?孩子們會說,因為老天爺哭了,因為小草渴了。孩子們的這些本真的審美的個性的解讀,屬于人文的范疇。與狹隘的科學教育不同的是,我們的教師應該包容和鼓勵孩子們的理解和表達。正如李政道所說,藝術和科學“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我們不能生硬地剔除硬幣的“另一面”,把它們視作錯誤而粗暴地扼殺。“從最初的詩意、泛靈、我向思維到成年后更多的以科學的方式把握世界,是每一個兒童必須經歷的過程,童話式的思維形態是兒童精神成長的必需。”[1]簡單化或功利化地讓孩子接受冰冷的科學概念和知識,漠視或傷害孩子們寶貴的想象力和創造的熱情,是教育不可饒恕的過失。

二、在探究中發現美

幼兒科學教育離不開探究的過程。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讓他們親自動手操作,體驗探究的過程遠比結果來得重要。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孩子們經常會觀察到一些事物在常態下所不易發現的美。譬如,不同顏料的調配,能幻變出讓孩子們驚喜的另一種色彩;用三棱鏡觀察陽光,會發現絢麗的彩虹;萬花筒的旋轉會呈現千姿百態的圖案……大班的《方糖畫畫》活動,教學目標設定為:1.探索彩色墨水在水中的變化過程,發現擴散的科學現象。2.嘗試用方糖和彩色墨水進行“畫”畫,感受方糖畫的色彩美,體驗作品成功的快樂。孩子們先用彩色墨水滴入水杯中,觀察體會彩色墨水在瞬間漂浮擴散的科學現象。接著,把彩色墨水滴在方糖上,再把方糖沉入水杯里,方糖漸漸融化,彩色一點點從杯底升騰起來,形成動態變化的各種美妙造型。類似的游戲式的探究實驗,往往會讓孩子們獲得驚喜的發現,因而也成為孩子們最為好奇、最感興趣的活動。這既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究的熱情,也能給他們提供發現美、欣賞美的機會。其實,探究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享受。“色彩之旅”探究活動中,教師出示一些深淺不同的綠色紙片,告訴孩子:“這些是不同深淺的綠色,但是它們都被稱為綠色。”然后發給孩子們一張紙片,鼓勵孩子們每到一個地方都找一找綠色的東西,并讓孩子們想一想,你看到了哪些綠色的東西?這些綠色看起來是否一樣?你發現了多少不同深淺的綠色東西?孩子們正是在這種生活化、游戲化的活動中享受著自己對美的發現,享受著由美帶來的精神愉悅。“在人類中,只有兒童和科學家才是最富有探究精神的”。[2]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們的探究與科學家應具備的科學態度和精神是沒有差異的,他們所獲得的精神愉悅感也是沒有差異的。

三、在創造中表現美

創造是孩子最自主、最自由也是最感興趣的活動。科學教育中有許多小制作活動,能夠充分調動孩子動手創造的熱情,并能讓孩子們從中享受成功的愉悅。利用廢舊材料進行小制作是幼兒園常見的科學活動樣式。比如,利用廢舊物品,孩子們根據各自的想象制作出了不同功能的機器人,并表達自己創作的動因,表演機器人在生活中的工作情境,滿足了孩子們的表現欲和成就感。搭積木是孩子們最熟悉的活動,他們在積木造型的構建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著各式各樣的城堡和宮殿,享受著創造的樂趣。在孩子們科技制作活動的過程中,同樣滲透著情感審美的教育。以球桿鏈接活動為例,有一個活動是搭建“愛心帳篷”。教師給出的情境是某地發生了地震,救援隊伍趕赴災區,需要搭建安置災民的帳篷。然后教師跟孩子們一起操作,探索哪一種帳篷最牢固最便捷,能夠盡快安置災民。在教師的指導下,他們最終找到了三角形帳篷為最佳。孩子們還在帳篷上掛上彩色的紗幔,表示是“愛心帳篷”。同樣的活動,可以是純科技的,也可以成為科技與人文合一的,這是一種意識的差異。科學教育的內容許多是可以用藝術的形式來表達的,譬如舞蹈、音樂、繪畫、舞臺劇等藝術樣式。不同介質和樣式的藝術表達,既可以給孩子們科學教育的滋養,又能夠給孩子們藝術美的熏陶。因此,我們大膽地探索科舞、科畫、科樂、科劇的創意結合。我們推出了舞蹈《太空狗》《機器貓》,讓孩子們在舞蹈中感受高科技的神奇;我們還展出了孩子們的科學幻想畫,有《會笑會哭的花》《會飛的汽車》《會伸縮的鞋子》,等等,讓孩子們用畫筆表達他們對未來世界的想象;我們用音樂讓孩子們感受風雨雷電的聲響。理性的科學教育不是孩子們最擅長的,而藝術的形象思維的介入,能夠使兩者相得益彰。

四、在評價中享受美

在科學教育評價中,教師往往會走向科學化、標準化的對錯評價,而忽略科學文化的價值認同。正如德國科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說:“像填鴨般地用那些諸如形而下之‘器’的東西,塞滿學生的頭腦,而對本真的存在之‘道’卻一再失落而不顧,這無疑阻擋了學生通向自由精神之通衢。”[3]對幼兒而言,培養孩子的探究興趣、想象力、創造力、科學精神遠比接受一些科學知識來得重要。古羅馬教育家普魯塔克曾指出,孩子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空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所以,幼兒科學教育的評價不能拘泥于科學知識的正誤判別,而應該是多元化的,以保護和鼓勵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為評價指向,讓孩子們在評價中享受自己,并由此養成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習慣。科學教育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和形式的多樣性,對幼兒好奇心、探究熱情和想象力的呵護與培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譬如,幼兒科技畫的評價,可以用想象奇特、用色大膽、構圖合理等進行針對性的表揚與鼓勵,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創造的快樂。同時,可以對幼兒的作品進行公開的展示。“每天一問”、“每周小實驗”,我們都能找到相應的激勵點,給孩子們以求知的精神愉悅。教師的寬容不只是一個教育技巧的問題,更是一種人文理念的體現。而教師往往容易強調孩子的知識正確性,忽略孩子體驗性的收獲。所以,寬容孩子在求知中的錯誤、探究中的失誤,是幼兒科學教育的一個難點。

科學教育的價值追求是“求真、揚善、達美”,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求真”,強調的是科學精神的培養,重心不在科學知識和探究能力,而人文情感和藝術審美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元素。科學教育中滲透審美教育,是相融而不是相加,不應該是形式上簡單的拼湊,內容上簡單的疊加,而應該努力找到兩者之間內在的聯系點和契合點。當然,我們還應該避免厚此薄彼或顧此失彼的偏差,科學教育是一個基點,審美教育也不能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