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綜合材料造型活動運用

時間:2022-07-20 03:47:01

導語:幼教綜合材料造型活動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教綜合材料造型活動運用

縱觀藝術發展史我們會發現,世界現代藝術的整體特征是注重“形”,而后現代藝術的整體特征是強調“態”。在藝術發展過程中,一些藝術家將不同的材料與技法進行綜合,創造出了新的藝術形式——“綜合材料造型藝術”,它在畢加索的畫架上“出現”,杜尚也將它引進藝術的領域。到上世紀末,綜合材料造型藝術已成為美術學院乃至中小學課程的重要內容。綜合材料作品的創作者通過觸覺與視覺賦予材料“情感”,使之形成了獨特的材料語言。綜合運用不同材料與技法的過程中,材料與材料之間產生多樣化的關系,產生不同的藝術形態,我們借鑒這樣的藝術活動形式來開展幼兒藝術教育,也嘗到了別樣的滋味。

一、讓幼兒在接觸材料中體會藝術之趣

幼兒的興趣是其探究學習的動力,而培養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美工材料也可以成為培養幼兒活動興趣的有效媒介。但幼兒接觸材料并不一定能產生活動的興趣。我們來看兩個教學案例。教學案例一教師教幼兒用紙折疊成三個不同大小的三角形,組裝后做成松樹。教師一步步帶領幼兒學習從折到拼到粘。在活動過程中,有的幼兒說:“老師我會了,我還能折小鳥???”教師說:“今天我們學的是折樹呀,你要把樹折好,以后再折小鳥?!边^了一會兒,又有一個幼兒急著說:“老師我折不會?!崩蠋熡诌^去耐心地教了一遍,這個孩子終于基本折出來了。在評價時,老師展覽了幼兒的作品。說:“小朋友,我們來看看,誰折得像呀?”教學案例二教師請每位幼兒收集自己喜歡的土豆,并向大家介紹為什么喜歡,要說明自己土豆的形狀特點,說說與什么形狀相似?并啟發幼兒運用其他材料進行裝飾,表現出自己想象的主題形象。最后教師請大家展示自己的“土豆變形”作品。幼兒都積極舉手,希望能介紹自己的作品。有些孩子還對老師說:“老師,我們能不能用生姜來做東西呢?”案例一教學的目的是教會幼兒“用三張紙折出松樹”,幼兒雖然也接觸到紙,但只能按老師的要求折,不能自己去“玩”紙,體會紙的多變性,活動中有的幼兒顯得不耐煩,有的學不會有些著急,幼兒會對折樹有短暫的興趣,但時間一長,就對此活動失去了興趣。因為折疊樹是老師的要求,而不是幼兒的需要。在案例二中,教師選擇的主要材料是土豆,土豆外形千奇百怪,易引起幼兒想象和表現的愿望,而從土豆收集到表現主題都是幼兒掌握主動權,因此幼兒自始至終都十分積極興奮。當幼兒發現土豆也能在自己手上變成有趣的作品,就很容易激發出再次創作的興趣。由此可見在材料的選擇運用上,我們尤其要關注以下幾點:第一要選擇易于表現的材料。幼兒能夠稍作造型就將其變成一件有趣的作品,如將毛根彎折后與其他輔助材料組合變成多樣化的動物、植物等等。第二要盡可能讓幼兒自己尋找收集可表現的材料,提供時間與空間讓幼兒充分嘗試與探索,當幼兒有新發現時,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與鼓勵。第三在活動中教師要注重讓每個幼兒都能獲得成功感,讓幼兒在創作過程中發現材料組合的情趣,并在欣賞自己作品的過程中體驗藝術創作的樂趣。

二、讓幼兒在組合材料中激發藝術之能

1.利用綜合材料的組合特性,幫助幼兒獲得基本的制作技能。幼兒在組合綜合材料初期,思路比較單一,造型也容易雷同。比如我們在引導幼兒運用薯片罐和多種材料進行裝飾表現時,都將薯片罐做成了小罐人,在進行四肢和五官裝飾時,也不約而同地選擇彩紙進行裝飾。針對上述問題,我們認為必須教會幼兒以下技能:

(1)幫助幼兒分清表現的主材與輔材。

(2)引導幼兒掌握“點、線、面、塊”的材料類別與特性,教幼兒學會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材料。

(3)根據材料復合語言選擇匹配的材料。如光滑的主材粘貼平滑的材料就比凹凸不平的材料要容易。

(4)根據材料的形態語言進行想象裝飾。如薯片罐的特點:圓長筒狀,中間空心、外表光滑、但易于粘貼,通過引導分析,許多幼兒想象出可變“水瓶、潛水艇、聽話筒、怪異的柱子、臘腸狗的身體、大象的腿”等等。

(5)掌握不同材料的剪裁方法與輔助粘貼材料的使用方法。

(6)豐富幼兒造型表現的經驗:引導幼兒觀察大自然中的物體的形狀,如一片樹葉、一只貝殼的形態。觀察學習現代、遠古、民間等不同風格的優秀造型作品。通過一系列綜合材料造型基本方法與知識的學習,幼兒逐步轉變習慣的審視方式和思維方式,學會了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材料,這為幼兒更好地表現主題奠定了基礎。

2.利用綜合材料的表現要素,激發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在探究綜合材料造型藝術的過程中,我們接觸到“包豪斯學派”,該學派提出藝術應與新技術、新材料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用手和用腦的過程中,對各種材料的性能和工藝加工的特性獲得個人的體驗,從中培養設計能力。教育的基本方針應該在教學中盡可能地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出能夠創造嶄新的造型、真正具有創造性的人。我們在幼兒美術活動中運用綜合材料造型活動形式,其主要目的就是探究培養幼兒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策略與方法。這一點與“包豪斯學派”的藝術教育宗旨是一脈相承的。但在活動初期,我們往往將綜合材料活動上成了多種材料的手工課,老師們在課后質疑活動的價值。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綜合材料造型活動呢?我們重新審視綜合材料藝術,學習領悟“包豪斯學派”代表約翰•伊頓的教育策略:讓學生發現和表現形形色色的對比(如大小、長短、薄厚、多少、曲直、高低、平面與體量、光滑與粗糙、堅韌與柔軟、動靜、輕重、強弱等)作為教學的基本內容,教學中他先讓學生列舉出各種造型材料,體驗材料的視覺、觸覺效果與物理性能,再讓他們發揮自由想象進行造型。作為3歲~6歲的幼兒藝術教育,盡管不能完全按照伊頓的教育方法開展,但他的方法仍能給我們的綜合材料造型教學活動以啟迪:首先我們可以區分普通手工活動與綜合材料造型活動在藝術表現上的不同之處:其次要讓幼兒主動探究材料的特性,如大小、長短、厚薄、多少、曲直、動靜、強弱等,在探究中比較材料之間的關系。探究活動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比如專設的教學活動、自由分散的區域游戲、生動有趣的親子制作等等。再次,在制作前讓幼兒自己列舉可以造型的材料,在制作過程中讓幼兒充分體驗材料的視覺、觸覺效果與物理性能,再啟發鼓勵他們發揮自由想象進行造型。

在此基礎上,我們拓展了活動的形式,將綜合材料造型活動滲透于幼兒一日生活和活動之中,同時我們改變了原有教學方式,形成引導幼兒探究認知材料——分析材料特性——主體感受表現——展示個性作品——交流學習提升經驗的教學模式。如在大班“圖騰式面具”活動中,我們先讓幼兒欣賞了解圖騰式面具及其表現特點,再讓幼兒收集可以表現的材料:木瓢、竹筐、葫蘆、紙盤、米籮等,通過交流討論形成自主表現的創作思路,在制作過程中驗證設想、體會材料特性(如設想選擇材料不一定合適,可在過程中調整),最終完成作品,教師展示每一件富有創意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賞。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我們發現新的教育形式更有益于幼兒自主創作與表現,許多個性化的作品開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