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方法和途徑
時間:2022-03-03 10:55:49
導語:幼兒教育方法和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幼兒教育是指學生上小學之前的非義務性教育。幼兒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它關系到兒童的終身事業與幸福,推而廣之,關系到國家社會。近年來,我國的幼兒教育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和較好的成績,但也存在諸多誤區,有待進一步完善和解決。
關鍵詞:幼兒教育;機構教育;家庭教育
文章從目前幼兒教育認識上和實踐中存在的誤區入手,分析了“機構教育”與“家庭教育”,旨在為幼兒的終身發展提供良好保障的教育對策。
1幼兒教育中存在的誤區
1.1忽視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把成人的意愿強加給他們。有些幼兒教育機構過度重視學業和各種特長的培養,過早地對幼兒進行單方面的認知技能訓練。
1.2只重視智力因素的培養,忽視非智力因素的發展。缺乏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培養孩子堅強、自信、不怕困難的良好品質,以及較強的獨立生存能力。
1.3在智力的開發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誤區。很多人認為智力的開發就是讓孩子掌握一兩種的樂器、會加減法、會識字、會背幾首古詩等。其實真正意義上的智力開發是讓孩子多參加活動,多接觸自然,開闊眼界,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啟發孩子獨立思考。
2幼兒教育中的“機構教育”
“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可見,以游戲作為幼兒教育的主要形式,尊重孩子的自然天性,挖掘孩子的潛能,開發孩子的智力是幼兒教育的關鍵。游戲對幼兒的社會意識、情感和身體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價值,不僅能促進幼兒的認知能力的發展,還涉及與同伴之間的共同努力與協作。由于游戲代替了學習抽象技能的環境,更容易使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到成人的社會活動,社會生活和道德面貌,領會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促進自我形象的建立。所謂自然教育是以發展幼兒的“內在自然”或“天性”為中心,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幼兒年齡特征而實施的教育。對幼兒而言,首先就是要使教育適合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幼兒的思維形式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動、好奇、模仿是孩子的天性。針對幼兒的這些特點,教育者更應該注意周圍環境的影響作用,為孩子構建積極的生活和學習環境,為孩子更多地接觸各色生活創造條件。另外,幼兒教師要“從知識的人本化和學習的人本化出發,引導每一個幼兒發展個性,舒展自我,達到人的自我實現”。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心理活動是統一的整體,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甚至后者更為重要。就一般人來說,智力差別并不明顯,人們之間成就大小的差別,主要取決于幼兒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這就是說,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是人的一生很重要的教育內容,樂觀的態度、穩定的情緒和堅強的意志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人們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來才會有所成就。
3幼兒教育中的“家庭教育”
3.1改變教育觀念,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父母有責任讓幼兒了解和學習智育之外的更多東西,使其全面、均衡地發展。同時對孩子要適度關心但不溺愛,培養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父母要想方設法增強幼兒的責任感,責任感既包括對自己的言行敢于承擔責任,還包括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感,只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才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家長還要注意增強幼兒承受挫折的能力、吃苦耐勞的精神、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從小就讓孩子體會生活的艱辛,并讓他們適當經受一些磨煉,以適應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
3.2營造和諧氛圍,統一教養觀念。幼兒生活在一個和諧的家庭中,看到的是父母或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關懷,感受到的是溫暖和體諒,如此幼兒也會學著關心、體諒、尊敬和感激別人,而不是自私、刁蠻、不懂感恩。在教養觀念上,要保持父輩和祖輩之間在教養方式上的一致,使幼兒不會因長輩之間觀點的不一致而出現混亂和無所適從。
3.3強化良好行為。當人們受到外在的表揚或獎勵后,會逐漸產生一種相應的內在自我獎勵傾向,表現為內在的自我滿足。如果能從外在強化過渡到內在強化,良好行為就會得到更有效的鞏固。
4發展幼兒教育的內容
幼兒教育目標決定了幼兒教育內容的性質和構成———從性質上看,強調幼兒的全面發展注重使幼兒成為完整的人,成為有尊嚴和價值的個體,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從構成上看,幼兒教育應該包括身體、知識、技能、道德、智力、精神、靈魂、創造性等方面的內容,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要注重幼兒教育各領域內容的相互滲透和綜合發展。幼兒教育內容分為“健康”、“人際關系”、“環境”、“語言”和“表現”五個領域并強調這些領域的融合和滲透。我國將幼兒教育內容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并明確指出:“各個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盡管各國在教育內容方面存在差異,但幼兒教育內容基本上反映發展幼兒教教育目標的全面性和整體性,進而體現發展教育目標的價值觀和教育目標。發展幼兒教育應處理好教師和班集體的關系。美國心理學家史莫克建議,第一、利用教師對班級的期望使學生加強對自己與班級的期望。第二、利用教師的引導作用培養學生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第三、利用教師對學生的接納和愛護,促進學生之間的友愛與團結。第四、利用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效應,發展與修正學生的共同行為標準。第五、利用師生間的相互交流,增強學生間彼此溝通的能力。第六、利用師生和班級共同的奮斗目標,加強學生間相互合作、團結一致的精神。盡而更好地促進幼兒教育的發展。重視整合幼兒教育方法和途徑。在現代,全人教育倡導各種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徑的整合。首先全人教育哲學基礎中的“聯接”和“整體性”都強調整合。在幼兒教育中學會”聯接”人為系統中的各個部分相互依賴、相互聯系;整體性是指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在實際生活中教育強調“整合的教育”即主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采用每一種方法都有獨特的價值,每一種途徑都有獨特的作用,都是整體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幼兒教育應該整合各種方法和途徑以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作者:邱娜 單位:山東省新泰市實驗幼兒園
- 上一篇:幼兒教育價值現狀研究
- 下一篇:幼兒教育中禮儀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