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藝術教育帶給學生人格培養影響
時間:2022-02-16 07:51:00
導語:有關藝術教育帶給學生人格培養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改革開放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國民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素質教育是針對封建教育以來的科考、應試教育以及專業性很強的教育而提出的淡化實用性、專業性,重點培養人的基本能力的教育。
對于通過藝術進行的素質教育來說,實際上就是借藝術教育的形式進行一種綜合的人文素質教育。孔子說:“詩,可以興、觀、群、怨”,并很早就提出藝術的教化作用。席勒認為“藝術,照一般所了解,應該是教育最根本的基礎”。[1]
這說明,在人的培養中,藝術教育是不可缺的重要手段。席勒等許多思想家明確指出:只有審美才能體現完整的人性。人格的發展有兩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向著高尚的境界發展——這是其外的要求;二是要自由發展——這是其內的要求,而藝術審美正適合這種要求。宗白華先生就強調“藝術在人生上凈化人格的效用。”[2]
首先,藝術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活動,它超越了物質、功利方面的要求而擺脫了各種狹隘、低級的欲念,追求的是純粹精神上的愉悅和完滿;其次,也正因為藝術是超功利的,因而沒有任何限制,是一種純粹自由的行為。從藝術風格與人的個性、氣質也可以看出藝術與人格有密切的關系。第三,藝術的實踐性有利于實現人的身心發展。藝術活動具有學習性,又具有實踐性。參加這種活動的人要一邊學,一邊親自動手、親身體驗,能全面調動內在的潛能。達·芬奇說:“畫家與自然競賽,并勝過自然。”[3]
這說明一件藝術作品的完成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要經過藝術家對自然的觀察,然后在腦中有一個映象,再進行取舍,并融入自己的情感,然后用藝術家自己的語言符號把它表現出來,這就使藝術家全部身心得到鍛煉。因而,應該說藝術教育對人的身心發展有獨到的功用。第四,藝術有利于改善環境,這不僅是因為藝術可以美化環境,更重要的是藝術中所包含的豐富而直觀的信息,可以為人的發展創造良好的人文氛圍。美國美術教育專家羅恩菲德指出:“藝術教育對我們的教育系統和社會的主要貢獻,在于強調個人和自我創造的潛能,尤其在于藝術能和諧地調整成長過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全的人。”[4]
二、藝術與人格的關系
藝術與人格關系是非常密切的,一般認為從藝術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氣質、品味以及修養。每一個成功的畫家都有自己的風格,其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畫家人個、個性的體現。中國畫界有句套語:“畫如其人”,指的是從繪畫的風格面貌中可以看出作者內在的精神面貌。羅丹說:藝術的“美,就是性格和表現。”[5]
一般說越是個性顯著的畫家,其風格特點也就越鮮明。氣質、品味及修養等即構成一個人的人格。人格這個概念從其廣泛的內涵講,就是指個人的尊嚴、價值和道德品質等,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的統合模式;就教育范疇來講,人格相當于人的“個性”和“身心”等概念;在心理學中即指個人穩定的心理品質,包括體現在個性傾向中的人的需要、動機、興趣和信念等;在哲學概念中的人格則是感覺、情感、意志等的同義語;在藝術中,人格的價值意義當然也是存在的,比如中國畫就非常講究人品對畫品的影響作用。不過藝術創作與人格的聯系更多的還是體現在心理結構的特征方面。
三、藝術風格與人格的關系
性格是涉及各個層面的心理結構的總特征,它與藝術風格有密切的關系。性格通過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綜合地體現出來,其中包含著態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緒特征等多個方面。人的心理結構在成熟以后即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也不是不再發展了,會隨著學習以及人所處的情境的變化而變化。藝術風格不可能非常全面地反映人的各種態度和行為方式,它只能集中地體現心理結構中與形式有關的方面。而其中還有一種更加穩定的因素,一種即使受心理結構變化的影響而變化,也會保持一種不變的因素,這是很多成功的藝術家的風格發展所證明的。畢加索的風格面貌有過一些變化,如蘭色時期、玫瑰時期、立體時期等,但再變也能看出是畢加索畫的。
著名的現代藝術理論家赫伯特·里德認為:一切藝術風格的差異都最終歸結為氣質上的差異。的確,如果性格還比較外在,比較易變的話,那么氣質則是一種更加深層、更加穩定的心理因素。因為一個人的氣質主要是天生的,由人腦的機能產生的,較少受外界環境的制約。
人的各種精神活動都是一種運動,而氣質就是基本的精神運動的動力特征。具體表現在人的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和耐久性等方面,這與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中所體現的不同的精神上的強度、運動感和穩定性等是相應的。可以說藝術風格是作品中所體現的內在精神的動力特征。
特征畢竟是特征,還不是決定性的東西,決定性的東西還是人的生存與行為最深層的動力本身。在審美經驗中,人的基本需要是作為內在的精神動力而起作用的。這種基本需要可以作用于任何藝術創作,并在不同的藝術形式中以不同的面貌體現出來。而這種以特定的形式體現出來的基本需要,就是藝術家們所孜孜以求的內在精神。這種內在精神能激發人們的藝術潛能,人的性格氣質是內在精神的體現,而藝術表現風格與人的性格氣質是一致的。
如果注意研究一下美術史上的各種風格流派,不難發現整個美術發展史都可以按照內向型、外向型或理智型、情緒性等性格類型分為兩大基本類型。如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樣就有較“理智”的和較“情緒”的兩種。這說明藝術的發展都會體現出兩種不同的性格。而藝術風格的特點就是藝術家的性格氣質,或者說是藝術家個性的直接體現。這種審美與藝術風格不僅在純藝術中需要,在實用藝術中同樣需要,馬薩諸塞州教育局的藝術教育專家史密斯就學院的職責說過:“不管什么人,只要看一看由于在生產過程中缺乏審美趣味和藝術修養而被積壓在倉庫中的任何一種工業產品都能發現,盡管我們在產品設計上投入了大量的技術和勞動力,但是其美觀方面的不足卻是顯而易見和領人痛苦的。只要那些承認藝術感染力的外國工廠車間生產出來的產品具有藝術個性而我們的沒有,那么我們在競爭中不可能拿出什么有效的保護法”。[6]這說明審美與藝術風格已經滲透到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藝術欣賞與人格的培養的關系
藝術教育對人格的培養還體現在藝術欣賞方面。“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7]
藝術欣賞是對藝術作品的接受,這種接受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包括了欣賞者的感知、體驗、理解、想象、再創造等心理活動。藝術欣賞是一種審美再創造活動,能“使鑒賞主體的心靈得到凈化,精神得到升華,獲得的是一種悅志悅神的精神人格上的審美愉快。”[8]
藝術形象不僅展現了自然的美和生活的美,而且凝聚著藝術家的感情。但藝術形象中的意蘊常常含而不露,為欣賞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藝術家的人格與欣賞者的人格進行對話。
個性的強弱對藝術風格起決定性作用。比如徐悲鴻,他說過:“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他家里還掛著一幅對聯:“獨持偏見,一意孤行。”他拒絕參加國民黨政府舉辦的第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而且還堅決拒絕給畫像,1945年2月,徐悲鴻在《重慶文化界對時局進言》上簽名,大怒,聲言要他聲明沒有簽名,不然會對他不利,徐悲鴻的回答是“我對我的簽名完全負責,決不會收回我的簽名”。
他的這種人格素養是他在多年對藝術精致的追求中形成的,他畫的雄獅和馬就內含一種傲骨,神圣不可侵犯。正因為他強烈的個性,他的繪畫作品才具有那么雄偉剛烈的藝術特征。同時,他的這種藝術追求又影響著他的性格氣質。而同時代的張大千的性格氣質就要隨和、文弱一些,他的作品追求完美,較少雄壯之氣,而較多柔和與優美的特點。傅抱石的藝術是激情型的,畫面大氣磅礴,酣暢淋漓。李可染的藝術則是以穩健、厚重而著稱。藝術家的不同創作個性形成各自獨特的風格。在美的領域最忌雷同,杰出的藝術家都有自己的獨創性。所以在欣賞中就要注意去發現藝術家、藝術作品獨特的美。同時也欣賞著藝術家的人格美。
五、藝術的發展與人格的發展關系
我們強調性格、氣質和內在需要的作用,并不是要把藝術創作完全看成是純感性的和本能的活動,事實上,人的基本需要本身就包含有理性的需要。藝術的感性和直覺都不能完全脫離理性而獨立活動。人的整個感性和人格中都有著人類文化的積淀,即使是純粹的感覺也是各種感性和理性的要素積蓄而形成的。
現、當代藝術的發展已大大超越了傳統的審美觀念,作為藝術行為的根源和動力的內在需要已經不能用原有的審美需要概念來解釋了。從古代的藝術和幼兒的行為中都可以看出,人類的藝術活動并不僅僅是出于對美的需要,更主要的是出于可稱為天性的自我顯示、自我實現的需要。這種需要類似于生理本能,但已超出了生理本能,已不是馬斯洛所說的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而是一種體現全部人性的超越性需要。
對個性、自我、人格的發展問題,古今中外都是十分重視的,但也始終存在著相反的傾向,從主觀主義的角度出發,片面強調人的社會職責、道德職責和義務,并以此來壓抑人的人格、自我的發展。如柏拉圖、康德等都有這種傾向;中世紀宗教統治時代、中國漢代儒家推行“三綱五常”之時以及其他一些極權主義時期,人們都成了反常的社會文化的奴隸。社會中的一些共性的東西,包括社會的秩序、法規、人的社會職責、道德職責和義務等是社會正常發展保障,是正常的社會所不可缺的。但如果只講共性的東西,不允許有個性的發展,反而會阻礙社會的發展。因為社會是一個個“個性”組成的,個性不發展,社會發展就無從談起——這是基本邏輯;具體一點講,一個社會如果按部就班的嚴守老規矩,不許有人的想法、不許有新的嘗試、那樣社會怎么能發展?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發展緩慢,關鍵原因是講“三綱五常”太多了,孩子們只會背書沒有創造性也不敢有創造性。這必然影響社會的進步發展。應當說社會要想盡快的發展,必須鼓勵人的個性的發展,因為這是社會發展的最基本動力。所以,不但要鼓勵,而且要通過教育手段積極培育社會成員的個性,是指發展更充分、更有活力。當然同時也要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使之健康、積極的發展,避免走向社會發展的對立方向,對社會造成危害。
目前,“藝術格外受到當代人的青睞。在充滿沖突的當代社會生活中,人們需要在藝術中來恢復自身的全面發展,防止感性與理性的分裂,在藝術天地里恢復心理平衡與精神和諧,通過對藝術與美的追求,提高人的價值,達到個性的發展,實現人格的完善”。[9]
藝術教育的確是最適合于人的身心發展、人格構建,而人的發展、人格的完善才是藝術教育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價值體現。這里的藝術教育有專業與非專業之分,但它們的區別主要是在量的方面,而不是質的方面。
- 上一篇:煤礦企業整治環境工作計劃
- 下一篇:基層三抓兩保經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