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中學執行文學藝術教育
時間:2022-02-16 09:05:00
導語:貧困地區中學執行文學藝術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許多偏遠的農村初級中學,由于交通、通訊落后,經濟欠發達,致使學生知識面窄、閱讀量小,眼中只有語、數、外等基礎學科知識的掌握,缺少必要的藝術常識和藝術素養。大部分學校用于藝術教育的設施陳舊,設備稀缺,無法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藝術教育。針對這種現狀,只有從所需設備與設施較少的語言藝術(即文學)教育入手,通過日常的課內課外學習、生活,用師生心智的交流來激發學生的藝術興趣,歷經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文學藝術常識浸染,指導學生建立正確向上的審美觀,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寓教于學
文學作為語言藝術,反映的范圍非常廣,宇宙之大,芥豆之微,千里之遙,萬年之長,文學都可以反映,不受任何限制。它既能狀物,又能敘事;既能抒情,又能議論;既能繪聲,又能繪色;既能觸及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又能細膩地展示人物的內心活動。它可以充分發揮我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比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甚至影視綜合藝術的表現力還要強無數倍。但是,面對這門如此博大精深的藝術,我們往往無從下手,不知道該讓學生從何學起,不知道應該教給學生多少東西才恰當。其實,結合初中《語文》教材,循序漸進地教授文學藝術的基本常識,再指導學生去組合這些常識,文學藝術教育這塊“堡壘”還是不難突破的。
初中一年級在講授“選材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時,就可以拓展到“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這種層次,使學生初步明白作家寫作必然要對現實生活進行選擇、提煉、概括和集中,必然要采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加以虛構和想象,而不是對生活原樣照搬,否則就失去了它的藝術性。為以后學生樹立文學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學審美觀奠定基礎。
在初中二年級的詩歌教學過程中,注重從古典到現代的階梯狀遞進。古典詩詞重點講授它的和諧連貫的音韻美與整齊規則的形式美,淡化和現代生活相隔太遠的意象,突出古典詩詞對現代詩歌的影響。這樣既保留了學生對傳統詩詞的美好印象,又避免他們因年齡小、學識少而對“意象”糾纏不清,重復前人窮經皓首的老路;而現代詩歌的教學則重點講授它題材的廣泛性、形象的多樣性、情緒的包容性等特點,并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入現實與朦朧、直覺與形象、感受與文字等基礎知識,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詩心藝眼,這以后更系統地感知詩情畫意、詩風藝苑播下“種子”。
初三的“小說”單元教學,是進行文學藝術教育的最佳切入點,這個單元的教學時間、教學容量可以擴充到課本容量的三到五倍,結合影視文化,從課本內容延伸到文學的起源、文學的源泉、文學的美感作用、文學的認識作用、文學的社會作用等,使學生對文學藝術的認識有一個粗略、大致的框架,激發他們的文學審美情趣,引導他們遠望文學藝術殿堂之門,為高中階段更深入了解文學語言藝術作好“引航標”。
課外活動添柴增溫
課內學習掌握的文學藝術常識,由課外活動來鞏固和強化,使學生感受到“藝術即生活”、文學藝術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教育氛圍。文學藝術教育在課外活動中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實施:
結局改寫
學過的記敘文,由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領會作者原意的基礎上,改寫結局,互相交流,并且說出自己改變原文結局的意圖和目的,經過教師點評,學生明白得失,積累創作經驗。
簡編原著
對于浩如煙海的文學藝術作品,偏遠農村初中學生沒有條件去大面積汲取營養。但讓持有不同類型作品的學生簡編原著,在年級內、校內結集交流,可以加大普通學生接觸文學作品的“面積”和機會,使有限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評論文學形象(人物)
對于沒有圖書館,缺少閱覽室的鄉村學校,學生對藝術形象的接觸與了解主要依賴“電視文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其中的人物形象進行評論,各抒己見,人盡其言,在互相碰撞中激發出智慧的火花,使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文學形象的塑造程序和“打磨”難度,并在寫作過程中借鑒。
小小說競寫
把小說的創作弱化為記敘文來布置,適當增加人物塑造和錘煉的份量,讓學生充分發揮藝術創造力和想象力,展開競寫,鍛煉創作能力,感悟“藝術源予生活,略高于生活”的內蘊,培養藝術感觸細胞,促進藝術素質的提高。
手抄報制作
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手抄報,讓造型藝術(線描、上色、排版)與文學藝術水平較高的同學有機會展示自我風采、贏取尊崇之榮,會激發其他同學的良性“攀比”心理,從而在學習與生活中加強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的藝術品位。
諺語征集比賽
語言藝術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其中方言諺語有其獨特的、不可取消的功用。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收集方言諺語,不斷擴容,除了增加學識以外,還訓練出一雙雙善于觀察、善于發現美感的慧眼。
教師素質居高垂范
在常規教育滲透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對于教師的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實施文學藝術教育,則要求教師擁有更高的素質,不但文理皆通,還要藝體兼修,具備相應的藝術審美修養水平,并且在日常教學中體現出來,達到影響學生、居高垂范的目的。
向學生推介新書、新作
面對新人新作不斷涌現的文藝世界,初中學生往往不辨良莠,有“饑不擇食”的傾向。作為教師,首先挑選、鑒別出那些優秀的、精彩的、適合初中學生接受的作品,推薦給學生,起到“領路人”的作用。
自己積極創作新品
教師結合生活實際,撰寫一些影評、劇評文字,積極投發,讓一定數量的“鉛字”作品出現在學生面前可以產生“身教重于言傳”的教育效果。對學生、對自己來說都是一種“雙贏”之道。
制作原著人物動畫
有條件的學校在制作教學課件時,制作適量的人物形象動畫,使傳統形象與現代科技結合,讓學生感受語言打造的形象與現代電子技術打造的形象的差異,明白任何先進技術手段,都無法替代文學語言藝術手段,文學語言藝術是世界藝林中的一棵長青樹、不老松。
立足學校實際,在日常教學中滲透文學藝術教育,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兩種途徑互相補充、彼此滲透,教師不斷提高藝術素質居高垂范,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成長,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在實踐中是見效的,是偏遠農村初中實施藝術教育的現實通道之一,它將引起更多同仁的關注與探索。
- 上一篇:財政工作考核管理方案
- 下一篇:小議高校國民性的藝術教育中素質性
精品范文
10貧困生申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