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藝術教育研究

時間:2022-08-24 03:07:09

導語:視覺藝術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視覺藝術教育研究

一、藝術設計中“五感”理論的發展現狀

設計中的“五感”概念由日本設計師杉浦康平提出,其理論源于佛教觀點。“五感”是指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這五種感官共同作用,形成最后的感知結果。通常認為設計應該是創造某物,而“五感”設計的目的卻“不是如何創造,而是如何讓某人感覺某物”,是對人的感官的創造性喚醒,即“感覺設計”,這種感覺設計只關乎人的感官,是一種感知方式的設計。杉浦康平致力于書籍設計,“五感”理論的提出給書籍設計帶來了一次革命性轉變。傳統的書籍設計著重于視覺感官的刺激與表現,裝飾性較濃,企圖利用視覺美博取人的眼球,推動銷售。之后,由原研哉應用于平面設計的其他領域中,他認為設計不應只局限于視覺領域,而應調動身體的各個器官去收集信息,感受世界,通過“五感”接受外部刺激,形成最后的綜合結果,得到最真切的愉悅體驗。原研哉還舉辦了一次針對“五感”的設計展覽,參加者的作品必須通過感官的設計傳達設計思想,將感覺與感受相互滲透、交織,令人在腦海中浮現出別樣的景象。“五感”理論打破了只關乎視覺的傳統設計形式,將設計延伸至感覺系統的各個方面,且此理論現已在設計領域中廣布開來,尤其是包裝設計和工業設計,相關的設計產品已相繼問世,在原研哉的《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中也羅列了許多相關的設計作品。另外,該理論已被國際設計界所接受,國外的一些設計院校也開始將此理論引入教學中,在網易公開課中已可查閱到相關的教學視頻。在書籍設計方面,由于電子媒介的沖擊,書籍閱讀量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全民閱讀缺失,為了讓人們重新重視紙質書籍閱讀,一些書籍設計開始將“五感”理論應用其中,從人的情感入手,借助于材質,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因子。因此,該理論現已應用于設計的方方面面。

二、視覺藝術教育的局限性及原因

時代在變,藝術教育也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有所變化,恰恰相反的是,我國設計藝術教育長久以來沒有太大變化,仍舊以繪畫式教學模式為基礎,以視覺審美為教學目的,設計教學的重點仍然落在純視覺的表象上。視覺感官教學作為培養設計人才的主要模式,教學內容停留在空洞的視覺表現層面上,技能訓練成為課程的重中之重,將設計形式化,將人的感官與審美體驗孤立化,在啟發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方面比較欠缺。藝術教育強調感受性與創作性,重點是培養學生心智。很多學生的思維被固化,作品總圍繞著視覺表現展開,滿腦子都是如何以視覺取悅受眾,而不是如何喚醒受眾的感知。一個優秀的設計師必須具有獨立的思考與創作能力,而我國當前藝術教育的重點卻傾向于視覺效果的制造,使學生的感受與分析能力下降,自覺思考能力缺乏,更不用說具備優秀的創作能力了。縱觀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歷程,上述局限性的形成可能受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一)受早期設計教育模式的影響

我國早期美術教育的學科知識較為普及,這也是它被納入學校系統的原因所在。由于早期美術教育的教育體系、辦學規模都比設計教育成熟,所以當時設計教育的教學活動以美術教育為標榜,教學內容主要圍繞著繪畫展開,教育觀念也多傾向于純美術的教學思路和方法,設計教育中設計的成分被冷落。當時從事設計教育的教師大多是繪畫出身,知識面較窄,教學中只能按照原有的繪畫模式進行授課,造成了學生創作意識缺乏的局面。然而,這種錯誤的教學模式一直被沿用,影響至今。

(二)受技能型專才教育模式影響

縱觀我國各個時期的手工藝教學,師徒相授是一種普遍應用的教育模式,被沿用至今,現在被稱之為技能型教育。教師思想的局限性連同知識與經驗一并傳授給了學生,使其很難形成獨立的思考能力。人的創造性就是在獨立思考與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出來的。這種技能型專才教育模式將人束縛在狹窄的技術層面上,使受教育者成為技工,而不是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思想活力的創新型人才。作為教育者,不能將授課內容只停留在技術應用層面上,而應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成為具有綜合能力的可持續發展的有用人才。高校的培養目標也不僅僅是培養具有設計技能的應用型人才,而是培養其創造能力。美國芝加哥大學前任校長羅伯特•M•赫金斯曾說過,“大學教育不是教授具體的事物、理論和法則,……不是將學生培養成為專門的技術人員。大學教育寧可撥亂學生的固有思想,從而促使他們開闊眼界,啟迪他們的聰明才智。”

(三)急功近利的市場化影響

在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下,能否創造效益成為用人單位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有相當數量的高校為了迎合市場需求,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只開設適應社會需求的對口課程,人為割裂了各學科間的聯系,這無疑是對學生創造力的扼殺。計算機是提高辦公效率的重要工具,在設計中,它能加快畫面的呈現速度,因此,現在各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都開設了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雖然在課程的命名上有“輔助”二字,但它的學時遠遠超出了設計理論課程。計算機的功能過分夸大,而與設計相關的一些人文、社會課程卻甚少涉及。信息時代的來臨,互聯網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是不管時代如何發展,人始終是社會的主體,思維才是創新的根本。計算機只是作品實現的一種技術手段,對提高人的審美能力與創新能力作用甚微,因此,不能成為培養學生創造力的主課程。這種過分市場化的教學形式只能讓藝術設計教育與培養目標相背離。

(四)課程之間缺乏聯系性

我國大部分高校課程之間缺少聯系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缺少銜接。在我國大部分院校的藝術設計教學中,基礎教學不分專業、統一授課,時間為一年,授課內容以空間和形體塑造為主,不涉及專業知識,而后兩年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兩者之間缺少銜接與過渡,致使學生的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不能很好地融合。二是專業課程之間缺少聯系性。教師在講授專業知識時往往都是獨立的,不注意與其他相關課程知識的滲透與交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將知識相互聯系應用的意識,不能做到承上啟下、融會貫通。

(五)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缺少交集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貫穿高等教育專業教學的全過程,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是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有效保證。然而,近幾年來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出現了兩種現象:一種是實踐教學傾向于職業化培訓,過于重視專業技術能力的培訓,對學生缺乏設計意識的培養;另一種是理論教學中的理論空洞、落后,不能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使學生只會紙上談兵。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輔相成,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實踐必須以理論為依托。英國課程理論家斯坦豪斯曾經指出:“教育的目的主要體現在知識的理解及智力的發展,而不是外在的行為訓練……”教學中應該正視二者的關系,將二者完美結合,發揮其培養學生設計思維與設計意識的作用,推動學生欣賞力與創造力的開發,使之成為真正的設計人才。

(六)受課程設置的影響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的課程設置基本以應用能力的培養為主要參考標準,課程的技能性、實踐性較強,圍繞著技藝訓練展開,對設計思維、設計方法、設計創意課程的設置較少,致使學生的設計審美依然停留在形式表現層面上,即“視覺”感官的體驗,忽視對其他感官審美體驗的開發。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本質是培養具有獨立創作能力的創新人才,而當前的設計教育所培養出的學生缺乏這種獨立自主的創作能力,創新更是無從談起。創新是知識、經驗、經歷等各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需要多方面的積累,僅通過應用能力的培養遠達不到這一目標。除專業知識外,創新能力的培養還需要人文、社會、藝術等領域的補充,只有將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藝術設計教育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視覺藝術教育的發展方向

我國的藝術教育要想有長足發展必須進行教學改革,這也是時代的必然。據國內部分院校開設的課程實踐證明,以綜合素質的培養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勢必成為我國未來藝術設計教育的主導。綜合教育所涉及的學科領域廣泛,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大有裨益,同時,有利于學生人文精神方向的把握,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以往傳統教學只重視視覺審美意識培養的弊端。如1999年11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與清華大學合并)成立之際,采用的教學模式即跨學科合作,采取綜合授課的形式,課程內容囊括了藝術、人文、社會等學科,為學院培養科學與藝術結合的優秀人才產生了積極作用,也提高了學院的教學水平與科研水平。2003年江南大學推出教育改革,對課程結構、課程設置等方面做了重要調整,明確提出了“學科交叉”“不同專業的學科背景教師組成特體教學團隊……實施教學”“重視綜合素質的考察”等規定,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設計創造力建立在綜合知識與技能訓練的基礎之上。單純的技能訓練、課程的過分細化根本實現不了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只能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單一,且限制了其設計思路與創造力的發揮。由此可見,視覺藝術教育要想改變學生知識結構單一、缺乏創造力與欣賞力的現狀,必須進行教學改革,調整原有的課程結構,加強課程之間的聯系,重視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融合,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課程必須本著全面提升人的素質的角度,注重學生情商的培養,扭轉原有的教育觀念,這既有利于學生明確學習方向,發揮個性,也有利于高校未來的發展。我國高校中的藝術設計教育問題頗多,必須在借鑒國外先進辦學理念與經驗的同時,結合本國實際,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

四、結語

正視我國視覺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局限性,以積極的態度,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實行教學改革。在教學中引入“五感”觀念,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審美素養,帶動其欣賞力與創造力的提升,只有這樣,我國視覺藝術教育才會有長足發展。

作者:王秀梅 單位:天津天獅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