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藝術教育“走出去”策略的思考

時間:2022-03-04 10:17:12

導語:視覺藝術教育“走出去”策略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視覺藝術教育“走出去”策略的思考

摘要:從視覺藝術的概念、“走出去”戰略的提出談起,探討分析了視覺藝術教育走出去”的方法、策略,探討了科技、信息時代背景下,中國視覺藝術教育可持續化發展的方法。主張采用校、政、企合作方式推進視覺藝術教育“走出去”;強調將視覺藝術與數字媒體結合起來、采用中外合作辦學方式,通過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使教育方法“走出去”,以促進學生創作國際一流的設計作品,使中國的視覺藝術“走出去”。

關鍵詞:視覺藝術教育;“走出去”;數字媒體;中外合作

辦學視覺藝術是采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塑造可供人觀看的直觀藝術形象的造型語言。其藝術形式既包括二維的平面作品、三維的雕塑、建筑藝術、環境藝術等靜態、固體藝術,也包括動態的影視藝術“、動漫”藝術等綜合性較強的藝術。視覺藝術是眼睛看的到、或用手摸的到的藝術,強調作品的真實性“。走出去”戰略研究是針對我國的國情設定的方針政策。最早在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實施“走出去”戰略,隨后該戰略滲透、融入到不同的專業文化領域,中國文化“走出去”成為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戰略,作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內容,視覺藝術“走出去”是“中國走出去戰略”發展的重要環節。而“學校教育”成為中國的視覺藝術“走出去”的重要策略與途徑。

1校、政、企聯合使中國傳統視覺藝術教育走出去

視覺藝術教育要立足于民間、立足于中國傳統藝術,使中國傳統視覺藝術、民間藝術走出去。可以采用學校、政府、企業、個人聯合的方式,使中國傳統視覺藝術走出去。政府要加大對傳統藝術、民間藝術教育的扶持力度,從體制、觀念上解除制約文化發展的枷鎖,充分挖掘中國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潛力,提高高等院校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宣傳教育的積極性,讓學生熟悉、了解、并能傳承中國的傳統藝術、民間藝術,讓中國傳統藝術、民間視覺藝術在國際競爭中充分釋放能量。比如:中國傳統手工藝品藁城宮燈是中國民間藝術“走出去”的典型代表,它經過現代工藝改良發展而形成現代化規模,以造型優美、易于保存等特點馳名中外。然后,也有許多特色的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正在日益消失。如隨著機械化發展,農村玉米、小麥都采用聯合收割方式,玉米皮、小麥秸被機器打碎、破壞,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中國民間視覺藝術草編藝術的傳承。相關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對該類民間藝術的扶持力度,加大資金投入,從而使更多百姓愿意收集這些生態素材,進行藝術創作,政府通過與高校、農村地區的群眾合作,使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傳承。校方可以和政府一道深入民間藝術濃厚的區域進行考察、學習、實踐,來加強學生對民間視覺藝術的意識,激發學生對中國特色民間藝術學習的熱情,促進中國特色的視覺藝術走向世界。教育單位可以放開學校教師的用人條件,聘請民間藝人走入學校,進行傳統文化的弘揚。視覺藝術課堂融入傳統文化內容,開設傳統文化、傳統藝術與實際應用對接的專業課程。把具有民族特色的企業、專家請進校園,為視覺藝術注入新血液。另外,視覺藝術教育要走向市場,通過校企合作,與企業零距離對接,讓視覺藝術學生直觀的、從三維角度來理解視覺藝術,視覺藝術教育通過實戰課題設計項目來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以而促進中國視覺藝術教育水平的整體提高。

2藝術與數字媒體技術的融合教育

對數字化藝術傳播的研究成為視覺藝術研究的新領域,也是薄弱空白領域。將現代新媒體等高等科技手段應用于藝術創作,融入視覺藝術課堂,把藝術與計算機軟件、數碼電子技術、新材料工藝結合,是中國視覺藝術“走出去”、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在視覺藝術創作中,為達到某種視覺藝術效果,需要一定的知識經驗、方法技能。而中國視覺藝術教育最初以手繪、手工課形式進入的中國高等學校。隨著信息化、數字化科技的發展,藝術與科技密切結合,視覺藝術開始走向數字化。如現在的許多平面設計作品都走向了數字化、以立體化、四維形式表現于影視、網絡媒體中,如:百事可樂標志由原來平面化、太極圖上下均衡的構圖形式,進行了方向、位置大小、面積的變化,以適合于網絡媒體廣告中的應用。傳統藝術的創作、傳承方式在數字藝術領域的影響下也不斷“更新”“升級”,傳統藝術不斷“吸納”數字化的新營養,如隸屬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皮影的視覺藝術現在已經以影視、動畫形式表現在公益廣告設計作品中。如中央電視臺的《文明中國禮》就是皮影作品在數字媒體技術中應用的典型代表。還有中國傳統水墨元素引入動畫、廣告作品,表現出虛實變幻、輕盈優雅的中國意境美。如《山水情》影片,采用畫家現場作畫、攝影師現場拍攝、動畫鏡頭手法結合,制作出格調清新、灑脫、飄逸的作品,把中國傳統視覺藝術推向新境界“。偉大復興的中華夢”——中華民族文藝復興、中華傳統視覺藝術要自然融入中國視覺藝術教育課堂中。新媒體、新技術與藝術的融合發展需要教育者不斷拓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式,以使受教育者創作出“別具一格”的作品;也可以通過創建中國新媒體視覺藝術學科,促進推進文化資源的發展、傳播,推進我國視覺藝術的民族特色、推進我國優秀文化資源的發展。使中國傳統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視覺藝術走出國門。

3中外合作教學模式

我國視覺藝術要“走出去”,走向國際化,視覺藝術教育就需要構建國際化的視覺藝術培養新模式,以滿足社會需求,以使中國視覺藝術人才更具有國際化的適應能力、社會服務能力、創新能力。通過采用中外合作辦學的方式,加強中外視覺藝術教育發展的步伐,加強對外交流,促進中國視覺藝術的發展。我國知名藝術類學校相繼采用中外合作辦學方式。如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成立了國際處,充分利用學校優質國際教育資源,提高學校專業水平,為教師和學生搭建了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平臺;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與芬蘭、美國、日本、英國、丹麥等多國學校合作、交流,向學生傳播國際領先設計理念,為更好的探尋傳承中國傳統視覺藝術、發展跟新現代視覺藝術,邀請國際優秀專家來學校講課,傳播國際前沿的視覺藝術信息資料,豐富教學內容方法,與國際視覺藝術接軌,以促進國際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學習國外先進藝術設計人才培育的教學方法,以創新教育理念、優化視覺藝術教育的國際競爭力。而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中外合作教學模式才剛剛起步,主要在本科院校涉及,如河北科技大學開始與韓國誠信女子大學合作,確立“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接本科項目合租,與韓國祥明大學工業設計工程合作項目。而在多所高職院校的視覺藝術專業的中外合作辦學方式有待進一步拓展,以促進我國視覺藝術教育更好的全面“走出去”。

4教學方法走出去

視覺藝術設計教育者要博采眾長,采用通識教育方法,使視覺藝術教育方法“走出去”,提高教育綜合能力。視覺藝術教育者要打破傳統教學方式,采用新的數字媒體方式、角色互換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理論學習積極性。國家高度重視高等教育的發展與資金投入,很多學校都建立的視覺藝術工作室,但是利用率還不是很高,高校教育者要充分把工作室利用起來,以工作室為手段,以三維的事物、產品的形式展現出來,增強師生的感知、認知能力,從多方面、多角度感知、學習視覺藝術。許多藝術設計專家、教育者,只搞藝術創作、只考慮如何把畫畫好,如何把設計作品創作好,卻從不考慮如何把所學知識、設計本領傳授給學生,如何啟發、引導學生創作,他們認為課改、教研只是紙上談兵,不關心教學,對教學不感興趣。不少教師不給學生講授視覺藝術設計表現方法,只把實踐任務布置給學生讓學生閉門造車。如此,中國藝術設計學生的視野會很局限,其職業道德觀念也會受影響,制約學生的創作、創新等綜合能力,視覺藝術設計教育發展,走出國門,無從談起。

總之,中國視覺藝術教育要“走出去”,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需要設計企業的積極參與、配合,教育者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采用國際化的設計教育理念,學習并利用先進數字媒體進行教學,在全國綜合性大中專院校普及中外合作辦學方針,教育者認真研究、執行新的視覺藝術教育方法,使中國視覺藝術教育走出去。

作者:王海燕 王亞全 單位: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

參考文獻

[1]許靜濤,徐沛君.擺脫“逆差”:文化輸出與當代文化建設[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9:11.

[2]吳存東.文化創意產業概論[M].北京:中國經濟穿版設,2010:192.

[3]楊啟光.國際關系理論視野下中國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育研究,2010(7):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