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公共藝術教育價值實現探究

時間:2022-03-04 03:16:08

導語:高職公共藝術教育價值實現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公共藝術教育價值實現探究

摘要:創新創業教育與公共藝術教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具有本質、行動和價值上的一致性,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在推動學生創新創業素養提高方面具有積極作用,文章從公共藝術教育在立德樹人、培育創新精神、培養創新能力、增強創業信心、把握創新規律等角度分別闡述其價值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育;創新創業;人的發展;價值

2015年國家發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并定位為將其打造成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前進的“雙引擎”之一。隨即,創新創業熱潮在全國范圍內掀起,創新創業教育也乘著政策的東風在包括高職院校在內的高校中迅速提升了熱度。近幾年來,有關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關于創新創業教育內涵的界定林林總總,但無外乎強調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訓學生掌握創業方法、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促進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等等,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這在學界基本上形成了一種共識。然而現實情況是,由于我國創新創業教育歷史欠賬較多,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學方法手段、師資力量、課時保障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尋求突破。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被認為是廣泛開展審美教育的一種形式,即通過藝術知識的講授,運用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文學、戲劇、電影等藝術手段,著重對人們進行的情操教育,是集娛樂、欣賞、基本知識于一體的綜合性教育[1]。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始于20世紀初,由于種種原因其發展斷斷續續,70年代末年清華大學及北京外國語大學在國內率先設立公共藝術教研室,開啟了公共藝術教育的新階段。經過這些年的研究和實踐,形成了基本的結論:公共藝術教育對于學生思維的開發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教育對象的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有助于完善教育對象的健康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已經并將進一步發揮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2]。由此可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在促進人的發展上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在培養人的路徑上具有行動上的一致性,在塑造人的品質上具有價值上的一致性。因此,我們認為公共藝術教育能夠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可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發展。在授課過程中,有意識地突出藝術創作及藝術作品所體現的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及創造過程,以此能夠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同樣如此。

一、樹立優秀品德方面的價值

從哲學的角度講,藝術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從根本上說,公共藝術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意識形態上的影響和引導。黑格爾認為“藝術美是由心靈產生和再生的美”,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用藝術的表現手段將生活中發現和感受的美與個人思想融為一體加工而成,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思想性,通過再現的美影響人們的心靈。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所教授的內容以古今中外各個藝術門類的經典作品為主,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所傳播的是社會、倫理、道德等方面的精神,如中國傳統繪畫中所表達的儒家文化體現進取的文化主旨,仁、義、禮、智、信的做人標準,積極向上、建功立業的人生觀;所弘揚的是以“真善美”為主的社會正能量和主旋律,能夠對學生起到潤物無聲的教化作用,達到以美啟善、以美啟德的目的,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體現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要求。德國哲學家康德說,對自然美懷有直接的興趣永遠是心地善良的標志,當學生浸淫于經典藝術作品中,領略它們散發的的歷史內涵和人文情懷時,既可以增長知識、提高品味,感受美的真諦,又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樹立優秀的品德。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強調的是藝術活動對受眾精神世界產生思想啟迪的重要作用。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學過程中,學生所鑒賞的作品主體是具象的、可感知和可觸摸的、能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的,良好的審美活動作為情感領域、精神世界的活動,能夠幫助人們獲得心理及情感的能量,從而產生內心的正能量。比如人們經常性的接受傳播儒家思想的藝術作品,不自覺地就接受了“有為”思想,就會重視個人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與使命,重視為社會、為他人作貢獻。

二、培育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方面的價值

創新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在學生的心里種下創新的種子,培養創新人才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建立自覺的、強烈的創新意識。人們常說“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體現的就是藝術創作的創新過程,一部藝術史實質上就是一部創新史,藝術家開展藝術實踐的過程就是持續創新的過程。因為藝術作品所傳達的精神是獨創的精神和超越自我的精神,學生在欣賞藝術精品時一定會被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所打動,了解藝術創作的過程后一定會被作品所體現的創新所折服,從而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美國國家教育科學院曾做過一個問卷調查,在回答什么知識最有用時畢業1-5年的答案是“基本技能”,畢業6-10年的答案是“基本原理”,畢業11-15年的答案是“人際關系”,而畢業16年以上的則是藝術最有用,可見人的職業發展在完成基本的積累后需要藝術素養來支撐突破。許多著名科學家都是藝術愛好者甚至本身就是藝術家,達芬奇的成就不僅在科學上,藝術上的成就更甚之,愛因斯坦的音樂愛好伴隨其一生。我國許多科學家也都具備藝術上的愛好和修養,運10副總設計師、C919設計專家組成員程不時拉起悠揚的小提琴的情景令人耳目一新、經久難忘。康爾認為公共藝術教育在喚醒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開發創新潛能、訓練創新思維、認知創新規律和借鑒創新方法等方面大有可為[3]。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獲得直觀感受時,會不自覺地進行思考從而獲得藝術精神所帶來的觸動。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完全可以實現用藝術精神來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而對于有創業意向的學生來說,這種鍛煉也正是對以后創業所做的重要鋪墊。

三、培養創新能力方面的價值

眾所周知,藝術教育具有啟智的功能。公共藝術教育所開展的音樂、美術、影視、戲劇等方面的課程內容,能夠激發、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發散思維、跳躍思維,提高想象力,這對于學生打破定向思維,重新認識事物,開展創新活動具有很好的啟迪作用。教育學家普遍認為,“創造力是人人具有的潛在能力,是人類普遍存在的能力”[4]。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提出,人的七種智力中至少有四種與藝術有直接聯系[5]。康德認為“美的藝術需要想象力、悟性、精神和鑒賞力。”人類的創新來源于豐富大膽的想象,想象是一切創新和靈感的源泉所在。無論是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馬云的互聯網商業實踐、還是人類飛天夢想的實現,都是在想象的前提下進行的。由此可見,想象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的基礎。歷來,論中國畫學的“氣韻生動”,賴“遷想妙得”有以致之,畫家的“想象力”出于“遷想”,也是畫家“神思”的基礎。齊白石的水墨畫作品《蛙聲十里出山泉》絕妙的構思,體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高深的藝術修養,令人拍案叫絕。有學者認為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想象力、觀察力、判斷力等思維層面的顯在能力,“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就是受眾在欣賞過程中注入自己的思想和情緒,通過主觀能動性形成自己的判斷,實際上欣賞的過程就是理解藝術家創造的過程。那么從這些方面入手,無疑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有效路徑,而這正是公共藝術教育所長,藝術活動發現美、感受美進而創造美,鍛煉的就是這些能力。有學者研究得出結論:在充分的藝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成績測驗之間,存在著穩定的正相關關系。高職院校所開展的公共藝術教育具有強大的美的滲透力和感染力,不僅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情趣,還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智慧,從而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增強創業信心方面的價值

一件好的文藝作品就像陽光雨露一般啟迪人的思想、滋潤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能夠掃除頹廢、萎靡、煩躁、消極等負能量,給人的內心世界注入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等正能量。這些“真、善、美”的化身,幫助人們洗滌心靈、升華精神、健全人格,在很大程度上起了心靈“撫慰劑”和“柔順劑”的作用,教人們以詩意的視角看待世界和人生,以豁達的心態直面困難與挫折[6]。由于學習和賞析的主體是人,所以一定會結合自身的認識、閱歷、思想,潛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心理優勢。通過老師的講授,使學生感受并能夠理解藝術家創作過程的艱辛,從而建立充分的信心迎接創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高職院校開展公共藝術教育是傳續人類文明瑰寶的宏大課題,不僅體現在提升學生的審美品味上,更重要的是鍛造著學生的文化之魂,它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教會學生開啟人生的智慧之門。學生學會了用哲學的高度、宏觀的視角、藝術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和人生,反觀過往以致展望未來,使人生活得從容不迫、自信坦蕩。

五、把握創新規律方面的價值

藝術作品所體現的所謂“個性”,實質上就是藝術家不斷推陳出新創造的結果。古今中外藝術家通過大量的實踐總結了很多規律,這是千百年來形成的、體現智慧的、創新的規律。比如說循序漸進的規律、矢志不渝的規律、曲折發展的規律。李白詩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以抽刀斷水喻舉杯銷愁,體現的藝術創作中的類比思維;《關雎》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物托事體現的“興”正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再比如,康德美學提煉出四個基本原則:一是令人感到愉悅的,卻不帶任何利害關系;二是不憑借概念卻具有普遍性;三是具有無具體目的的合目的性;四是雖然是主觀的,卻帶有必然性。這些規律總結對創新活動都有借鑒意義。另外,藝術史的學習在這方面也具有特別的意義,因為它概括的是人類的藝術思維和實踐,依托的是藝術作品及其相關背景乃至宏觀的歷史和文化[7],當然具有宏觀的指導作用。任何時代的藝術家都是站在時代思想前沿、引領時展潮流的。高職院校通過公共藝術教育,使學生在宏觀上了解歷史的文化思潮、了解創新的變化規律,借古通今、借藝興創,從而實現用創新的方式把握當下,更好的實現個人價值、推動社會發展。

六、結語

公共藝術教育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孵化器,是滋養心性塑造靈魂的營養品,是孕育民族精氣神的基因庫,是激發創新意識的催化劑。公共藝術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存在諸多的一致性,高職院校應加強體制建設營造良好的公共藝術教育環境,加大投入推動公共藝術教育大眾化,重視師資培養推動鑒賞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協同推進公共藝術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并軌發展。實踐將會越來越多地證明公共藝術教育是鍛煉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手段,加強公共藝術教育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隨著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開展不斷完善和發展,這種隱性的作用會越來越明顯地展現出來。

參考文獻:

[1]蘇玲,曾艷,賀才瓊.深化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103-105.

[2][3]康爾.論公共藝術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J].江蘇高教,2006(01):113-115.

[4]孟萬金.心里傳統——全人發展的教育根基[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繆胤,霍力巖.多元智力理論與藝術教育的回歸——美國“藝術推進”課程及其對我國藝術教育的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3(03):65-70.

[6]邵陸蕓.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陣地拓展研究——以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為切入點[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6(08):34-38.

[7]宋喆.基于協同創新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專業建設研究[J].藝術百家,2013(S1):341-343+245.

作者:戴廣東 馮思 單位: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