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帶給素質教育的啟發
時間:2022-02-14 04:13:00
導語:音樂教育帶給素質教育的啟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一個人的素質包括政治素質、思想素質、文化素質、藝術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這些素質互相滲透、相互關聯,綜合起來構成人的總體素質。重視音樂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長期以來“應試教育”在“高考指揮棒”的制約下,從學校到學生,家長都過分強調智育的發展,形成了素質培養極不平衡的嚴重局面。針對此種情況,國家提出:因而近些年來國家教委提出,要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要重視和加強學校美育和藝術教育,并把藝術教育作為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途徑之一,把藝術教育擺在了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轉軌中,要重視和加強學校美育和藝術教育,特別是音樂教育,具有知識面廣、綜合性強的特點,最易于向德育,智育,體育滲透,并且具有輔助,促進德育、智育、體育協調發展的功能。我們也正是希望通過提倡藝術教育,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進而為社會提供優秀的、具有全方位素質的人力資源。《樂記》云:“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荀子認為音樂可以“正身行,廣教化,美麗俗”。優美高尚的音樂,蘊含著潛移默化的高尚情操,聲情并茂的音樂藝術是塑造學生靈魂的有力手段,對學生的精神起著激勵、凈化、升華的作用。使學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養各方面發生變化。
二、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優秀品格的重要舉措
音樂教育在藝術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的音樂課程標準的實施,給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帶來了新的生機。音樂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音樂是一門最擅長表達情感的藝術,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情誼素質,使學生的品格和個性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性格的偉大”,“性格”從廣義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質,它包括著情感、思維、興趣、氣質、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隨著一切智力活動,學生在學業和將來的事業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非智力因素的養成。而音樂教育是心靈的塑造,是情感的培養,是個性的發展,是輔助非智力因素養成的好幫手。
三、音樂教育是提高學生道德水平的重要手段
在中國的教育方針中,音樂教育常常被放在德育的范疇里,可見音樂教育與德育的關系是很密切的。從古至今,音樂對道德的教化功能就一直為人們所重視。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認為音樂對人精神上能夠產生影響,所以具有教育作用。他說:“安上治民,真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他將音樂作為“文藝”之一加以傳授。古代文人將音樂作為必修科目,提倡“琴棋書畫”的全面修養。近代音樂理論家王光祈十分強調音樂的社會作用,認為用音樂可以喚起中華民族的根本思想和完成文化復興運動。音樂理論家青主認為:音樂是“靈魂的語言”或“靈魂的一種世界語言”,音樂是表現心靈的表現,是主觀的創造,并具有改善人類心靈的功能,在重視音樂內在的情感的同時,強調音樂的思想性、精神性。
四、音樂教育是提高學生自身修養的有效方式
音樂教育因為其本身有娛樂性、趣味性,因此他所具有的德育功能就避免了枯燥的說教,可以以一種令人愉悅的形式將一些深刻的思想內容潛移默化的表達出來。如匈牙利教育學家科達伊認為讓孩子們置身于民族音樂的叢林中,一種對祖國的深厚的感情自然地就會被培養出來,在他的思想影響下,匈牙利的學生從小就開始接觸民歌和其他的民族民間音樂,這其中所滲透的愛國主義教育比單純的說教要生動和易于接受的多。又如在我國抗日救亡運動中產生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松花江上》等等,這些歌曲曾激發起多少人的愛國情操,直到今天每逢“五·四”青年節、“一二·九”學生運動期間,各地都紛紛舉行革命歌曲歌詠比賽,在重溫這些歌曲的同時,也為大家上了生動的一堂革命傳統課和愛國主義教育課。此外,在演唱、演奏的過程中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五、音樂教育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有利手段
在調節人的心理方面,音樂的功效也是獨特的。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精神長期處于緊張狀態下會導致人的身心發展不平衡,甚至導致病變。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愛好可以幫助他們有效地調節和駕馭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的身心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音樂教育以其獨特的作用滲透于人才培養的各個方面,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把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由之路。
- 上一篇:農房改造考核工作計劃
- 下一篇:三農發展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