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樂專業的民族音樂研究
時間:2022-03-28 03:55:00
導語:高校音樂專業的民族音樂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必要性
⒈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是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需要。民族音樂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風格與情感的載體與鏡像,它凝結著一個民族的精神與性格。對一個民族來講,其母語文化音樂,一定意義上就是其民族的標志。因此,世界許多國家都把自己母語文化音樂的傳承放在首要的地位,非常重視民族音樂教育。日本是個工業發達的國家,但政府對自己的民族音樂———“邦樂”實行大力資助的政策,對從事“邦樂”有突出成績的音樂家授予“人間國寶”的榮譽稱號,“邦樂”的演出也由政府提供場所。匈牙利著名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曾說:“如果一個民族不重視自己的民族民間音樂,不把本民族音樂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族音樂基礎上,就會像飄蓮斷梗一樣的在世界文化漂泊,或不可挽救的消失在國際的文化中。”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
它們共同構成了中華多姿多彩的音樂文化。不了解這些民族音樂,就很難真正了解祖國豐富燦爛的文化與文明,當然也就更談不上傳承與發展。事實上,中國的民族音樂已走過了一段漫長的實踐與探索之路。早在20世紀30年代,以我國著名的音樂家賀綠汀先生創作的《牧童短笛》為代表的第一首具有民族音樂特點的鋼琴作品,至今活躍在舞臺上;40年代以冼星海為代表的《黃河大合唱》等具有鮮明民族特點的音樂作品一直為我國音樂界和廣大群眾所喜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民族音樂得到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隨著音樂院校和高校音樂系科的相繼建立,各民族院校普遍設置了民族器樂專業,開設了民族器樂課,有些高校的音樂系還規定每個學生必須選修一種民樂,稱“國樂”課。大量民間音樂遺產得到挖掘、整理、傳播,如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劉天華的《空山鳥語》《病中吟》等。馬思聰先生用小提琴奏出了有中國特色的《思鄉曲》,丁善德的鋼琴曲《曉風之午》,陳培勛根據廣東音樂改編的鋼琴曲《賣雜貨》《旱天雷》,陳鋼、何占豪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創作的作品仍在舞臺上久盛不衰,他們為中國音樂的民族化作了積極的努力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聲樂界的郭蘭英、王昆、馬玉濤、才旦卓瑪等演唱的民歌為全國人民所喜愛。舞蹈界也出現了《絲路花雨》《寶蓮燈》《魚美人》等以民族素材或以民間傳說為主題的民族舞劇。音樂創作出現了大量的以民族調式為特點的聲樂、器樂曲,如施詠康的交響詩《黃鶴的故事》、李煥之的管弦樂曲《春節序曲》等。繼歌劇《白毛女》《小二黑結婚》之后,又出現了如《洪湖赤衛隊》《江姐》等一大批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優秀歌劇的創作與演出,這些將民族化內容的表達方式與西洋管弦樂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作品至今仍在廣泛流傳,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但由于中國音樂教育長期以來受歐洲音樂教育模式影響,以教授西方音樂體系的內容為主,造成民族音樂教育的嚴重缺失。近幾年,隨著音樂界對民族音樂教育理論探討的深化和高等學校音樂專業教育改革實踐的逐步深入,這種狀況雖有所改觀,但民族音樂教育邊緣化的問題仍未得到徹底解決,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出現一定程度的斷裂,有的甚至瀕臨消亡。特別是在當前多元文化背景下,人們對音樂的接受與審美需求也趨向多元[1],中國民族音樂也面臨著挑戰。年輕一代盲目崇拜和追隨外來音樂文化。高校音樂專業的一部分學生也對我國豐富的民族音樂知識表現出一種陌生的態度,他們聽慣了迪斯科節奏、電聲磁帶和通俗音樂,而對優美動聽的民歌,旋律委婉悠長的戲曲唱腔,產生了抵觸的情緒。在每年的招生考試中,演唱民歌、演奏民樂的考生寥寥無幾,卻在迪斯科、爵士、搖滾等外來音樂的旋律中如癡如醉。這種現象若任其發展,不僅可能造成中國民族音樂的后繼乏人,而且很有可能造成民族音樂文化的進一步斷裂。高校音樂專業作為音樂教育與研究的主要陣地,傳承與弘揚祖國音樂文化是題中應有之義。
⒉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是21世紀中國音樂發展創新的需要。傳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傳承的目的。傳統民族音樂是一切音樂創新的基礎。縱觀世界音樂發展史,大凡卓有成就的音樂家、演奏家無一不是在充分汲取和繼承本民族優秀音樂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而有建樹的。“鋼琴詩人”肖邦就是吸收了波蘭的民族民間音樂作為創作的素材,創作出了不朽之作。斯美塔娜、德沃夏克、鮑羅丁、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的音樂作品都具有十分深厚的民族音樂積累,也都是吸取了本民族音樂的營養,強調了自身的民族文化,借鑒了民族音樂的音調、素材、風格、技巧創作出了經典傳世之作。這些作品歷久彌新,流傳百世,受到世界各族人民的喜愛。可以說,最具有民族性的音樂,才是最具有藝術生命力和時代性的音樂。中國民族音樂有其獨特而鮮明的民族特征,在風格、調式、樂器演奏技巧方面都不同于西方音樂,其包含了許多西方音樂中沒有的彈奏技術和音樂表現手法[2]。例如賀綠汀的《牧童短笛》,就是由二聲部五聲性曲調的對位而創作出的一首近代中國最杰出的鋼琴音樂作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強民族音樂教育可以增強學生民族音樂的積累和儲備,增強學生民族文化歷史與情感的底蘊,使學生在與世界其他異質音樂文化的比較鑒賞中,了解各民族音樂的風格特點,培養跨文化的、開放多維的音樂視野,廣泛吸納各民族音樂的優長,以母語音樂為基礎,融會中西、貫通古今,創作出新的音樂作品。因此,在音樂專業的教學中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創作思維,培養創新能力,并進而推動當代音樂的進一步發展。
⒊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是培養和提高音樂專業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高校音樂專業不僅僅是技藝型人才,更要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音樂人才。因為音樂教育不僅是一種知識教育、技藝教育,更是一種審美教育、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3]。民族音樂濃縮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風格、情感,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我國抗戰時期產生的《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太行山上》等充分表現了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抵御外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通過對《長征組歌》《梁山伯與祝英臺》等作品的學習,可以加強學生對民族歷史文化的理解,激發學生熱愛祖國音樂藝術的情感,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為民族音樂發展奉獻自己的熱情,它對于完善學生的自我人格,培養其審美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途徑
1.在理念上加強民族音樂教育。在大綱﹑教材和教學方面應形成系統化和科學化。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極為豐富的音樂,應該將這些優秀的傳統音樂的精華和風格編入教材,并將民族音樂作品的學習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安排足夠的課時。
2.在具體的教學中,民族音樂的教學應表現在各個學科上,如在聲樂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多演唱一些民歌,觀看優秀民族歌劇;在舞蹈課的教學中,要讓學生多學習一些民族民間舞蹈,或嘗試民族歌舞的編導;在和聲課上,盡可能多解析一些民族調式;視唱練耳教學中,讓學生多演唱民歌或具有民族調式的樂曲;在民族民間音樂課上,讓學生充分學習,演唱民歌和戲曲音樂;在器樂選修課上要讓學生多選學民族器樂,并建立民樂隊,開設民樂合奏課。可以通過舉辦民族音樂演唱會、知識競賽、民族音樂文化講座、中國作品欣賞講座等形式營造學習民族音樂的氛圍,鼓勵學生參加中國作品的演奏和音樂會的演出。考試曲目上應鼓勵和提倡學生選擇民族作品。對課程的設置,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各科目都要有一定數量的民族音樂內容。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組織師生參加一些民間音樂活動(如歌會、民族采風、觀摩戲曲等)。從情感上加深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了解和興趣。在其他科目上,如樂理課的民族調式部分,視唱練耳課的民歌旋律及民族調式的練習內容,和聲課的民族調式,和聲介紹和研究,聲樂課的曲目要適當地選用民族特點的歌曲,乃至戲曲和曲藝的咬字和韻味的學唱,都可適當地加入到教學和考試以及音樂會的內容中。
3.教師不僅要通過演唱、演奏技能的培養,使學生從技術上了解中國傳統音樂的民族特異性,而且還應通過對作品創作背景內在情感、音樂結構的分析,引導學生從深層次上理解民族音樂,體會其中所蘊藏的精神文化內涵。由表及里,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音樂,尊重和傳承音樂文化的自覺意識和責任感。
- 上一篇:發揚陰山音樂文化加強鄉土音樂的發展
- 下一篇:促進特色產業發展的扶持方案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